【摘要】貴陽方言動詞體貌的各種格式都是通過動詞與動態助詞(包括一些詞義已經虛化的動詞)進行組合而構成的。本文主要講解貴陽方言動態助詞“下[xa31],'與普通話中“下”的差異。
【關鍵詞】貴陽方言 動態助詞
下[xa31]
貴陽方言屬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的川黔方言,川黔方言的一致性很高,貴陽方言總的說來與貴州省境內川黔方言各小片的差別不大,與省境之外其他川黔方言點如重慶、成都等地的方言也很接近。本文主要結臺貴陽方言中的動態助詞“下”進行分析。
一、動態助詞“下[xa31]”的發音
動態助詞“下”在貴陽話有細音和洪一臺兩個讀法:[cia31]、[xa31],兩個讀法在意義、功能上不一樣。細音作動詞和方位詞,跟普通話“下”一樣。這里要討論的是洪音“下”,它的用法比較特殊。
重慶話洪音去聲“下”有4種用法:
(1)可數的動量:他打了三下。
(2)不可數的動量:多問下兒別個。
(3)時量:還等下兒嘛。
(4)副詞全、完全:人些下在哪去了?
在貴陽話里,有第1種,用法一樣,也是動量;第3種似可并人第2種:第4種一定要加“~”,如“一下好多錢?”不能說“下好多錢?”
等我看一下下下。(后四宇:i,xa,xa,xa)|給我看一批下。(后三字:i,pei.xa)|張開眼睛下。|等我看完倒下!
“一下下”是時量,即“一會兒”,“一批”本身就是動量,即“一回”,在他們之后再加動量,就不可解了;后兩句“下”放在遠離動詞的句末,說它是動量也不宜。并且,這4個“下”都不能加數詞,連“一”也不能加。
我們發現,這4個“下”跟所舉的“問下、等下”的“下”是完全相同的。我們可以把這4例看成是在“D下”(D表示動詞)二宇中加進了“一下下飛一批、開眼睛、完倒”。(“張開眼睛下”加的字有兩個層次,先在“張下”中加進“開”,再在“張開下”中加進“眼睛”。
所以,“下”在這里不是動量“一下,的縮簡。它在句中的作用是表示動作的嘗試性,或緩和說話的語氣。我們以為把它看作副詞作補語比較合適。貴陽話動詞是沒有重疊式的,帶“下”的動詞其意義正相當于其他方言中的重疊式動詞。如:“拿我看下”即普通話“給我看看”,件嘗下這個菜’,即“嘗嘗這個菜”。
1.短暫(嘗試)體“Ⅴ下”
短暫體“Ⅴ下”的語法意義與普通話中動詞的AA式(單音節)和ABAB式(雙音節)重疊的意義相同,表達嘗試、短暫、微動等意義。
2.繼續體“Ⅴ下去”
“Ⅴ下去”表迭動作行為仍然繼續進行,意義功能與普通話的“Ⅴ下去’。基本一致。但在實際的言語中,繼續體一般是同進行體狀態貌聯用,為繼續進行體“Ⅴ起下去”。
由于受普通話影響,“Ⅴ起下去”在一些場合可能說成“Ⅴ下去”。用于一些祈使句末,表示“…-之后再……”的意思。如:
等我吃歸一(完)飯下!|看下(看看)報紙下!前一個“下”是動態助詞。
二、動態助詞“下(xa)”的幾種用法
1,動量詞“下”
表示動作的次數。如:
鐘敲噢兩下。|我著他捶噢幾下。
動量詞“下”同其他量詞一樣可以與“一”和“一”以外的其他數詞組合,如“一下、兩下、十幾下、幾百下……”
動量詞“下1”也可以和其他量詞一樣重疊,表達“每次”及引申為“經常、每時每刻”的意義。如:
他敲鼓下下都打在點子上嘞。/你們下下都盯倒我,就不得(沒有)人去管他們幾個。
動量詞“下”:用在“兩、幾”之后表示在某方面有點技能、本領。如:
他真嘞的還有兩下。|你就之幾下,還想打贏我?
2.副詞性語素“下”
表示“全部”意義的,由表達一次性動作行為的“下“引申而來。
副詞性語素“下”可單用人句,但常用于“一”后構成成“一下”人句。如:
書些(一)下拿走,我一本都不要。|人些(一)下跑光噢,你去找哪個?
在一定語境下,副詞性語素“下”還保留了“一次”的意義,同時包含了“全部”和“短時”的意義,與核心動詞前的副詞“就”配合,表達“很快全部(完成)”的意義。
3.時量語素“下”
與普通話中表示短暫時段的“會兒”意義相近,二者的語音也有對應關系。“下”有兩個義項:
(1)表示某一短暫的時段。如等下我再來。|才一下就看完噢。
(2)表示某個具體、短暫的時點。如哪下我來找你。|之下是幾點幾分噢。
時量語素“下”(xa)除讀為之外,還有另外3個變體:
①讀為陰平一“下[xa44];②讀為陰平并重疊一“下下”[xaxa44xaxa44];③讀為陰平并加“兒”尾(不同于普通話的“兒化”)——“下兒”。
4,體助詞“下”
附在動詞之后構成貴陽方言動詞的隨意體“Ⅴ下”,其體貌意義與北京話中動詞AA式(單音節)和小出式(雙音節)重疊的意義相同,表達隨意、嘗試、短暫、微動等體貌意義。
體助詞“下”由時量語素“下”義演變而來,意義上有聯系,但二者有區別。
(1)體助詞“下”不同“一”搭配,語音上一般輕讀。而時量語素“下”如前所述可以與“一”搭配,語音上不輕讀。
(2)體助詞“下”只能用在動詞之后。時量語素“下”作為表示時間的名詞性成分,在句中出現的位置較多,“一下、一下下、一下兒”都可以作為主語、狀語、補語的核心成分。
(3)體助詞“下”表達隨意、嘗試、短暫、微動等體貌意義動詞體貌意義,時量語素“下”作為名詞性成分表示時段或時點,二者都出現在動詞之后時,意義有差別。
5.語氣詞“下5”
表達“待…‘‘之后再說”的語氣。一般出現在一些祈使句末或復句中時間條件的分句末。
(1)用于一些祈使句末,表達“待…·之后再說”的建議。如:
(等)太陽出來下!|(等)我吃歸一飯下!|(等)我看完之本書下。|看下晚報下!(句中動詞后的“下”是體助詞“下”)
上述例子中的“等”字,出現與否,不影響整個句子的意義。
(2)在復句中用于時間條件的分句末,表達“等……之后再……”的意思。如:
太陽出來下,我們再去黔靈山。|等他休息兩分鐘下,大家一起走。
語氣詞“下”和貴陽方言另一個語氣詞“倒”在意義上有相似之處,區別在于“下”表達的語氣平和,只有“稍候”的意思;“倒”比較強調以要求的動作行為為先行條件來進行下一個動作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