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矮牽牛在生產中常采用播種繁殖,但是種子大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價格昂貴,為了更快的獲得大量種苗,本實驗對矮牽牛進行了快速繁殖方法的實驗,主要采用扦插繁殖。在實驗過程中,分別在7種不同的基質中各插150株矮牽牛的插穗,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給予相同的溫度和濕度,20天左右,測一下每種基質中生根數、生根率及平均根長。
【關鍵詞】矮牽牛 快速繁殖 扦插
一、實驗時間及實驗地自然條件
本實驗于2009年4月29日開始到2009年5月20日結束,整個實驗過程是在哈爾濱農業科學院的荷蘭溫室進行的。該地地處北緯45°,東經125°,屬于溫帶季風氣候。
二、扦插材料
采用矮牽牛F1代夢幻作插穗。
三、扦插前的準備
1.插床設計
本實驗利用苗盒作插床。分別在苗盒里裝入7種不同的基質。具體基質如下表:
2.插穗的截取
(1)插穗的長度
采用的插穗為lO厘米長左右。插穗的長短直接影響最終的成活率。插穗太短,不但根原體少,生根的機會少,而且存儲的營養物質也少,勢必會降低成活率;插穗太長,不但浪費材料,也不好扦插。
(2)剪插穗的方法
剪取插穗的剪刀要鋒利,剪口要整齊,不帶毛刺,不劈裂;下剪口可剪成斜口,有利于吸水,下剪部位最好在芽以下0,5厘米處。剪口不要離芽太近,以免剪口失水,使芽枯死。離的太遠會使苗干彎曲,也不適宜。插穗上端要在芽以上2厘米處平剪。剪去插穗下部1/3的葉片,保留上部一兩片葉,葉片過大應剪去每片的1/3~2/3。
四、扦插方法
1.扦插深度
扦插時要帶葉扦插,應插入基質的1/3或1/2,但不要插的過深,以免插穗窒息而死亡。
2.扦插方式
在本次實驗中我采用的是直接插入法。
3.扦插角度
在本次實驗中我采用斜插,但角度不宜超過45°,一般是使下切口處于疏松的基質中。斜度不易太大。否則會形成枵子根,起苗和栽植均不方便。

4.扦插密度
本實驗中插穗前后左右的間距都是1厘米,每個苗盒插150株插穗。-太密太稀都不適宜,太密插穗會因單位營養面積縮小而降低生根率;太稀浪費空間。
5.苗床管理
溫度、濕度的控制:
插床氣溫控制在15~25℃。初期每天上午噴一次水,每次用水量以保持葉片濕潤為宜,基質濕度控制在60~70%,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生根后適當減少噴水量,以使葉片不發生萎蔫為宜。
五、結果分析
不同基質對矮牽牛生根的影響:
結果表明。在不同基質里扦插的矮牽牛其生根率完全不同。具體差異見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用排序法表示生根率從大到小為:D>A)B>E>F>G>C
六、小結與討論
1.在這幾種基質中,為什么生根率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這就要從每一種基質的性能分析。砂子的通氣條件好,又不含雜質,但保濕和保溫能力差,夜間散熱快,不能保持比較恒溫的土溫。蛭石則具有很強的保溫能力。但北方并不出產,需要從福建等地運來,這樣會使生產成本大大提高。園土的保水保肥性較好,但質地比較粘重,通氣性差。含有大量細菌。
矮牽牛在70%砂子+30%蛭石的這種混合基質中,生根率是最高的。因為砂子的通氣性好即易于保溫又排水良好,而蛭石的保溫性好,雖然價格比較貴,但可以在混合基質中將用量比例縮小。具有優良性狀的單一基質比較少,所以可以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一基質混合在一起,達到相互彌補彼此缺點的目的。
矮牽牛在園土中生根率最差。是因為園土本身是一種有機物質,其中營養非常豐富,微生物種類也特別多,從而細菌也比較多。生根部位容易腐爛,不易生根。
矮牽牛在砂子和蛭石這兩種基質中扦插生根都非常快,而且成活率也都很高。是由于這兩種基質的成分都比較簡單,所以含的細菌比較少,對插穗的危害比較小。
2.溫、濕度對本次實驗的影響也比較大。矮牽牛是一種扦插成活率比較高的花卉,但在本次實驗中,它的生根率并不是很高。分析其原因有很多種,像在插穗的選取上不得當、在扦插過程中的錯誤操作及溫濕度沒控制好等等。其中我認為濕度對本次實驗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從扦插開始,天氣就不是很好,陰雨連綿,而且溫度比較偏低,濕度特別大。這樣基質的溫度就會更低。溫室內氣溫大大超過基質的溫度,容易使插穗出現假活現象,不久就會回芽而死亡。所以,當氣溫較低時。從外界取回的基質應當放在供暖設備上面,以提高基質溫度。
3.本實驗對矮牽牛扦插繁殖作了比較初步的研究,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如插穗處理的方式、處理的時間及基質中有機質含量等都有一定的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