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各行業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但在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中,學生基礎能力不扎實、專業能力不凸顯、關鍵能力不被關注成為制約高職教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瓶頸。只有樹立培養職業能力的觀念,不間斷地監控學生職業能力的缺失部分并以職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教學實踐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才能解決高職教育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能力 培養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從事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和管理應用型人才。它與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的學生一方面需要提高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則要具有在工作崗位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及實踐能力。所以,正視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問題并提出對策是高職教育者肩負的責任。
一、解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問題“瓶頸”
(一)高職院校學生需要具備哪些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一般由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三部分構成。基本能力包括基本的語言、文字、判斷及外語和計算機操作能力;專業能力是關注從事某一特定行業需要具備的特殊能力,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具有很強的應用技術能力,能夠解決企業在實際生產中所面臨的技術問題:關鍵能力則是指向學生職業持續發展需要具備的能力,比如,不斷學習的能力和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等。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及問題
1.基本能力不扎實
制約因素1:學生
高職院校新生入校“門檻”較低,生源質量較差,結構多樣,包括:普通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及職高“技校”中專的對口升學學生,他們之中,很多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言素材積累較少,合情合理地進行口語表達的能力和動手練習寫作能力較差,外語學習普遍存在較大問題,計算機主要被用于打游戲和網絡聊天。這種種現實表明:高職院校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受自身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制約有待進一步提高。
制約因素2:觀念
由于基礎能力并不直接外顯于某一具體工作成效之中,所以,很容易被廣大師生所忽視。盡管現在一些高職院校也比較注重學生計算機能力和英語能力的培養,但計算機和英語作為工具學科離不開學生的語言表述、文字架構、邏輯思維能力、歸納與總結等方面能力的發展。所以。高職院校需要關注學生職業發展的長線動力——基礎能力的培養。
2.專業能力不凸顯
高職院校重點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術人才。但現有的高職院校嚴重缺乏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高技術素質教師以及相應的課程體系。
制約因素1:教師
目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是由以前中職學校升格而來,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實際教學水平、知識結構尚不能完全適應高職院校的發展需要。同時。很多高職院校教師缺少對企業生產實際和技術發展情況的了解,對特定行業所需的特定的專業能力尤其是具備高技術含量的專業能力了解有限,不能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這就限制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制約因素2:課程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面向工作第一線。這就要求高職教育的課程體系與時俱進,在“實用”和“夠用”上下功夫。然而,目前的高職教育依然沿襲著學術型的課程設置模式,即:“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統領了高職課堂,這就導致理論內容設置過多,實踐環節缺失較大。這樣一來,學生就沒有機會在實踐中鍛煉和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
3.關鍵能力不被關注
制約因素:文化傳統
由于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的人才培養強調單槍匹馬,教師的教學指向一個個具體的學習者,衡量的標準也局限于個人完成某項工作的情況。但高新技術的產業化發展對技術型人才的質量提出了合作、協調、繼續學習等方面的要求。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一個個一線生產者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的協調能力;在培養一個個技術過關的應用型人才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靈活駕馭知識,主動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二、建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樹立培養職業能力的觀念,不間斷地監控學生職業能力的缺失部分
高職院校的師生應該更新觀念,意識到,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和學校的辦學質量及辦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如果職業院校不關注職業能力的培養,它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發展特色。為此,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每一種職業對人的自身條件、能力水平等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學校應該安排相關的教職人員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判斷和監控。學校可以從自身實際出發,建立適合各個專業的實訓室,借助與特定職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的考評。給提供學生反饋和建議,幫學生指明職業能力的哪些方面(基礎能力、專業能力、關鍵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提高。
(二)以職業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教學實踐環節
高職院校要將社會需求納入到辦學思路中來,認真研究產業崗位結構的變動情況,加強市場調查和科學預測,及時根據就業崗位群對人才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來設計人才培養計劃,尤其要關注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對技術型人才的質量要求,以確保學生在畢業后能夠所學有所用。為了加強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實驗、實習教學,加強校內實訓教學基地的建設。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不能借助于演練性質的操作,必須要借助一定的設備、場地。所以,學校還應該努力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通過積極打通產學合作的途徑,拓展技術與技能培養的教育資源,提高畢業生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適應程度,由一般性的參與合作向最終的互動性的產學合作發展。
(三)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學生的能力是通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高職院校的學生不可能依靠純理論型教師的指導成為未來的應用型人才。所以,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建設具有教師和工程師雙重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入手。“雙師型”教師強調老師不僅要有廣博的專業理論知識,還應具備熟練的動手實踐能力,并熟悉企業,了解市場。在課堂教學中兼具理論性和應用性、實踐性。為此,高職院校需要在改善和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的同時,更要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學校可以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一方面,將教師有計劃地派到工廠企業學習現代專業技術,使他們成為“雙師型”人才;另一方面,可聘請工廠和企業生產第一線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兼職教師,專兼結合,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形成符合高職院校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