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古箏教學對學生審美培養這一問題,根據自己在古箏演奏、學習上的體會,談談我的看法。由此引發對古箏教學的展望與探討。
【關鍵詞】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 藝術修養
古箏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它的音色優美,易于入門。當前古箏教學已十分普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熱衷,又逐漸地滲入到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之中。在這樣的情形下,有些人由于缺乏對這門藝術的基本認識,學琴盲目,不知如何才能深入地學習這有著豐富表現力和藝術個性鮮明的樂器。
為了讓更多的學習者和熱衷者進一步認識、學習、掌握好古箏這門優秀的藝術,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古箏教師把眼光更多地投入到審美培養中來。我想就古箏教學對學生審美培養這一問題,根據自己在古箏演奏、學習上的體會,在這里談談我的看法。
一、古箏教學中的審美
因為古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它除了要有與其音樂一樣的音樂色彩、音樂織體等外,還更需要有韻味、有風格、有意境。要想真正的學好古箏,就要在掌握好基本彈奏技術的同時,在提高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上下功夫。
“學箏”并不是要說純粹去學習彈奏古箏的技法,而是學習古箏在全面提升“學箏”者綜合素質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音樂的學習可以潛移默化地使人增強對美的感受能力,能促進增強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人際交流能力以及自我心理控制的能力。
此外。古箏的歷史、律制和滑音技法,對余韻的要求非常高。是繼承了“大音希聲”的中國民族音樂代表,一直以來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國學知識的積累對學箏者非常重要。
箏又可以說是所有民族樂器中風格特點最豐富的樂器了。北方箏粗獷高亢有河南中州箏、山東齊魯箏、陜西秦箏;南方箏細膩委婉有浙江武林箏、福建閩南箏、潮州潮汕箏、客家箏;還有具有少數民族特點的朝鮮族伽倻琴、蒙古族雅托葛。當代古箏宗師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國”來形容古箏風格流振的豐富多彩。
眾多的風格流派有著豐富的音樂語言,這與地域人情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如果不能了解各流派的地域特點、人文特點、語言特點等,就沒法掌握好各種風格的樂曲。
二、文學修飾對古箏演奏的作用
傳統箏曲中的《漢宮秋月》、《鴻雁捎書》、《蘇武思鄉》、《蛟龍吐珠》、《粉蝶采花》、《鶯囀桃李》、《鳳求凰》、《翡翠登潭》、《昭君怨》、《平沙落雁》、《出水蓮》、《梅花三弄》等,創作箏曲中的《長相思》(王建民曲)、《箜篌引》(莊曜曲)、《云裳訴》(周煜國曲)等古箏樂曲名,只要你稍加留意就能發現這些要么是美妙無比的詞藻,要么就是與詩詞歌賦、歷史事件、民間傳說聯系在一起的。
從詩詞發展而來的古箏曲有《春江花月夜》(張若虛)、《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漁舟唱晚》(王勃《滕王閣序》)、《楓橋夜泊》(張繼)等等,這些都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精品,經作曲家們有感而發所創作出的箏曲。如果沒有一點文學知識,連原詩的意境都無法體會,怎么可能把樂曲彈好并帶給聽眾中國文人式的含蓄的古典美呢?
從歷史事件發展而來的古箏曲有《廣陵散》(古琴曲移植)、《林沖夜奔》(陸修棠王巽之編曲)、《臨安遺恨》(何占豪曲)等,彈這些曲子必須要深入了解真實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和事件。“聶政刺韓王”的悲壯,“莫須有”罪名的千古奇冤,即使林沖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但要在名著《水滸傳》中將林沖逼上梁山的事件仔細研讀。這樣才能合理推敲人物性格和事件發展,揣摩作曲家創作意圖,以體現在演奏過程中。
從民間傳說發展而來的古箏曲有《高山流水》(傳統曲目)、《孔雀東南飛》(鄭德淵曲邱大成改編)等。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佳話被改編為三個版本的《高山流水》,河南版的甚至是傳統箏家初次見面必彈的曲目,以表敬意結為知音。劉蘭芝與焦仲卿凄美的愛情,通過對一雙孔雀凄涼的哀鳴、哭泣。最后無可奈何地飛離“借物喻人”的“擬人化”描寫,敘述了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一對恩愛夫妻不得不離散分別的愛情悲劇。對傳說故事的了解與否直接體現在樂曲情感運用方面。
以上只是舉了個例,管中窺豹,只見一斑,還有許許多多樂曲沒有提及,箏的音樂文學性是從箏誕生那天起就一直伴隨著它的,幾千年來文人樂者為此結下了恒久的審美美學觀點。
三、二者互不可缺
由上可見,古箏藝術不但有著其它樂器的共同特性,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和全面提升文化素質的內涵性。
這里要說的是,我們應該去較全面地學習,認真地弄懂一些歷史、民俗、人物、語言、詩詞、散文、古漢語、音樂知識、美學、書法、繪畫等其它姐妹藝術,并運用于演奏之中才能算是真正的彈箏,否則永遠是“知其技失其意”,僅知古箏的皮毛而已。
音樂教師要多積累各門相關學科的修養,必須通過努力來拓寬自己的文化藝術綜合素養,并將此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應從歷史背景、人物性格、地域特征、風土人情、技術技巧等較全面地介紹樂曲,激發學生興趣,將教學與文學審美緊密地聯系起來,在課堂上盡量多地引導學生對文學審美的體會,而不是單一的手把手式的僵硬死板的學習方式。要使學生全面地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意識,觸類旁通,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