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及其自身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的教學管理將是一個知識、信息高度密集的領域。本文從一線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教學管理人員所處的信息樞紐的位置、和諧校園的建設、數字化管理手段這四個方面,闡述高校一線教學管理要與時俱進,科學發展。
【關鍵詞】教學管理 信息中樞 數字化管理 和諧校園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深化的今天,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及其自身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高校教學管理的模式正感受著必須與時俱進的緊迫感。教學管理將是一個知識、信息高度密集的領域。一個學院的師資力量、學科特點、專業設置、學風教風、科研力量、硬件設施等怎樣整合優化?一所大學的傳統優勢、人文精神如何更好地秉承并與時俱進?如何構建和諧院系、和諧校園,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這些都要求我們打通教學、教學管理、輔導員、教輔四個系列的界限,其中教學管理工作在整個高校運作系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要求一線教學管理人員具備通才的素質。
一、當前我國高?;鶎咏虒W管理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等教育不是等同于職業技能學院的教育,它是一個全方位、多信息、持續性的優秀人才的養成過程,如果說一線教師對于學生更多的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言教的話,那么,一線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體現的是身教和服務,學生從中得到的教育也非常直觀。對于一位優秀基層教學管理人員來說,一份課表的繕制,體現出的是一種美感,是教學規律與管理原理在運用方面的完美融合。一次四、六級外語考試。其運作強度,都能夠輻射到許多社會公共服務部門和周邊經濟,產生拉動作用,正形成一種考試經濟與文化。一線教學管理人員與學生的一次對話,都有機會向學生展現出教育工作者深厚底蘊與氣質,這是一種學校一種寶貴的無形的教育資源。
目前,不少高校中普遍存在著一種重科研、輕教學的趨勢,而在教學中又存在重教學、輕管理的現象。在這種背景下,一線教學管理崗位難以留住優秀人才,留下的也在伺機跳槽。承擔的責任與待遇不相稱,在培養、工資、職稱評定、職務晉升面臨較多的困難。因此,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大受影響,工作中難以安心。日常工作單調繁瑣,責任重大,教師節,沒有掌聲和鮮花,年復一年,周而復始,還要耐得住寂寞?!翱嗪弈昴陦航鹁€,為他人作嫁衣裳?!边@是很大一部分高校一線教學管理人員的感嘆!
二、在高校信息化管理中,一線教學管理人員處于樞紐的位置
高校自身根據管理和職能的需要,建立了完善的規章和完整健全的部門系統,從而使自身成為一個龐大的科層制組織。在這種科層組織中。信息傳遞成為至關重要的環節。而作為這種傳遞的實施者——一線教學管理人員,日益成為高校信息樞紐的運行者。
高校教學管理隊伍屬于學校教學過程實施和教學質量監控的管理人員。所謂管理,就是對集體或單位中的各種資源進行計劃、整合、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以達成最大的功效而進行的活動。從學校管理的層面上來看,但有時候這種管理方式會存在“失效”的風險,因為畢竟各職能部門最終的管理對象是學生。但在管理指令的執行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或意料之外的情況,這樣學校必須獲取反饋信息。目前高校中常用的獲取反饋信息的方法是試錯法——即先把教學信息傳達下去,個別班級和學生在使用執行信息過程中,如果遇到困難或信息失效的情況時,學校就通過反饋到一線教學管理人員那里的信息對先前的指令予以修訂和改進。整個試錯過程,就是一個信息雙向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線教學管理人員是重要的“傳輸轉換器”。沒有他的存在,在現有體制下,這種學校和學生在教學管理方面的交流和溝通就無從實現。
高校教學育管理人員就是一個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校、學生與學校相互進行信息傳遞交流的平臺。在學校與學院制定與執行項教學管理措施的全過程中,由于長期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響,怕見官的心理根深蒂固,一線基層教師們和學生經常將他們的想法與意見和教學管理人員溝通,交流信息,討論問題,并要求代為傳達給有關部門;同時也從教學管理人員那里探一探“風聲”。一位有親和力的教學管理人員會成為廣大師生的知心朋友,也是各項教學政策的風向標,從他們那里可心聽到一線教師與學生真實的“心聲”與“民意”。大量的類似問題在“信息樞紐”中匯集處理。之后通過教學育管理人員集中反映給學校。學校再根據這些意見出臺更合理的管理措施,這是一種真正有效的信息溝通和交流,也只有這種溝通與交流,才會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學管理效率、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
從學院的層面來看,一線教學管理人員向上對教務處和學院分管教學院長負責;平行上要對任課教師負責、要時常與輔導員進行溝通與協調;向下要對學生負責,具有多重的服務與管理職能??梢?,一線教學管理人員處于不同的工作對象、不同的信息交匯的中心,業務涉及面廣,頭緒多,信息量大、工作繁重,責任重大,稍有懈怠,就會出教學事故。其作用好比飛機場的調度中心,必須有條不紊,忙而不亂,準確無誤。
三、一線教學管理人員的工作手段要與時俱進
教學管理不僅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學術管理與行政管理雙重職能的一門學科,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的學問。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一線教學管理工作內涵不斷發生新的變化,工作中的創新能力越發顯得重要。教學管理者不僅要具備綜合業務知識和信息化的操作能力,最好能掌握所在學院的專業知識與體系,懂得學科教學的基本規律,了解學科課程設置與發展方向、教學培養方案、學校學籍管理和各項規章制度等一系列重要環節,才能夠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實施教學任務,并運用科學的管理理念與方法,使管理工作科學化、規范化。做到勝任與創新。
優秀的一線教學管理人員應該有新觀點、新方法,敢于突破現有的思維模式,在實際的工作中發掘自己所在教學系統的特點,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出擊,將各種不利于教學管理與自身工作的因子消除于端倪,運用管理技能與學科的知識,在具備外部條件的情況下,銳意創新,改善的工作環境,改進工作方法,規范日常的教務管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提升一線教學管理在學院工作中的份量。
以福建師大外國語學院為例,他們在教學管理中引入高端企業通用ISO9001質量管理與認證體系,對于常規教學管理與迎接本科教學評估的籌備,進行全程的時效與質量監控,能對每一次的管理所投入的成本做到心中有數,極大地節約了人力與物力資源,在常規教學管理與迎接本科教學評估的籌備過程中,不多花一張紙,不多耗一度電,其成效獲得教育部評估專家的高度稱贊,稱贊他們的教學管理是綠色管理,他們的迎接本科教學評估的籌備是綠色評建。ISO9001質量管理與認證體系的引入,使得基層教學管理人員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能夠有時間與精力思考本學院教學與管理中深層次的問題,真正成為教學院長的左右手。
另外,他們的基層教學管理人員均為碩士或博士生,不僅具有較強的英語業務能力,還具有較寬廣的知識面和良好的知識結構。真正做到打通教學、教學管理、輔導員、教輔四個系列的界限。
四、一線教學管理人員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力量
現在的高校,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教師一學生”這樣簡單的雙向交流的共同體。實際上,教師也不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管理的真正實施者是高校中職責分明、分工明確的各職能部門及其人員,而被管理者是任課教師和學生。只不過在這種組織中,所謂的“管理”與“被管理”不帶有明顯的強制性,更多的是一種交流與協商的關系。
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30%在于自身的優勢,70%在于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運用到具體的某一個院系的運作中,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院之間,學生與學院之間,往往會產生一些矛盾與分歧。如果沒有人及時疏導,就可能因缺乏溝通和交流,隨著問題和矛盾的積累與深化,危害到教學,最終影響到學院與個人的發展,這對于整個院系乃至學校的和諧建設都是極為有害的。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我國高校的教學與管理工作一度出現質量滑坡。這與高校一線教學管理職能的弱化與缺失有很大的關聯。
一線教學管理人員這時候要以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要真正成為聯系上下內外的靈敏的傳感器,成為高校運作的潤滑劑。不能事不關已,高高掛起。要善于發揮自身“以善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利動人”的溝通技巧,對上對下、對內對外及時地進行疏導協調,突顯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不可替代性,也最終實現自已的工作價值與人生理想。
五、對教學管理的延伸思考
作為一名教學管理人員,除了要掌握相應的高校管理理論外,還應努力學習教育理論專業的知識,最好兼具所在學院的學科專業知識。從宏觀上看,學校的管理育人與教學育人是一個事物的兩面,但是在實踐中二者經常是兩張皮,處于脫鉤的情形。為此。教學管理人員應使自己能夠更多地從一線教師的視角來看待和認識教學管理,進行換位思考,而不單單地以教學管理人員的心態來做事;一線教師也可以站在教學管理人員的立場上檢視自己的教學工作。正確認識教學管理的重要性,消除一些對教學管理的個人的、片面的看法和不健康的心理。從長遠來看。將來可否抽調一線的教師來充實教學管理隊伍;教學管理人員也應具備一定的學科教學能力?這樣能夠一定程度上打通二者之間的在觀念上與職能上的界限,也促使一線教師更多地從管理育人的角度來看待教育的本質,提升教學效果,增進教學管理人員與一線教師之間的理解與溝通,優勢互補,和諧發展,共同提高校的辦學與管理水平。
當今的高等教育正步入大眾化、普及化與全球化的快車道,但從我國高校教學管理的實踐來看,人們仍停留在運用傳統的管理模式上,而對于經濟界通用的高端的、先進的、標準化的管理模式還存在心理上的排斥與不適應;信息化管理手段相對滯后,對于數字化、信息化的教學與管理的理解還更多地停留在硬件的層面。隨著大學校際之間的教育與管理資源的共享互認,跨區域、跨校際,跨院系,跨文、理、工、醫、農學科專業的雙學位課程教育的興起,迫切要求作為原生態的高校一線教學管理,要與社會、經濟、民生互動演進,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校的一線教學管理將不再是一個學院或一所學校的獨立的封閉的系統,而要成為一個不斷與外界進行信息、能量交換并互動演進的系統工程。同時。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的教學管理理念與體系,并在教學管理與教學中踐行科學發展觀,是各層次教育管理人員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