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性學習活動模式詳細描述了學前兒童的心理活動過程,使我們清楚了解到兒童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的思維變化。這個模式從心理學視角解釋了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習性、嚴肅性和復雜性,為其真正成為幼兒園的一種課程提供了心理學的理論依據,也更有助于家長理解、接受這種課程模式。
【關鍵詞】學前兒童 探究性學習 探究模式
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學前兒童尋找信息、理解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學前兒童進行思維的一種重要途徑。從問題產生到問題解決,兒童需將已經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據當前問題的要求進行討論、轉換或重新組合,這是一個思維過程。學前兒童具有好奇、好動、好探究的天性,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主要形成直接經驗,探究性學習活動是其形成直接經驗的有效形式。
在《重新審視“游戲”:分析和表述探究行為》這篇文章中,作者依據Short和Harste的探究課程模式,通過一個五歲兒童馬修斯探究活動的案例詳細描述了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模式,以此說明學前兒童探究活動中的學習性、嚴肅性以及思維過程的復雜性。學前兒童探究性學習活動模式有以下幾個方面:觀察產生探究問題、運用多種符號系統(tǒng)探究、概括、展示作品、新的/進一步的探索。
一、觀察產生探究問題
對于學前兒童來說,觀察是產生問題的根源。由于兒童知識基礎比較薄弱。沒有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他們不可能以思辨方式產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能通過兒童自己細心的觀察去發(fā)現問題。在兒童眼中,這個世界即陌生又新奇,他們憑借好奇的眼睛去觀察伙伴、觀察教師、觀察周圍的生活、觀察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通過不斷的觀察,產生很多疑問,并通過自己的方式主動的進行探索來試著解答這些疑問,從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產生探究問題之后,需要借用一定的符號系統(tǒng)去表征這些問題,學前兒童通常都用語言符號系統(tǒng)表述所產生的探究問題。教師給馬修斯看了《阿波羅十三號》的錄像,他被火箭發(fā)射升空這一壯觀的景象迷住,在他認真看錄像的時候,產生了很多疑問,例如。“火箭是怎么制作的?”“它們是怎么燃燒的?”“它們又怎么會升空呢?”等等。這些問題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指引著他去繼續(xù)探究。
觀察和所產生的探究問題之間并不都是一次性就實現的,有些兒童通過一次觀察就能馬上形成比較完整的、可以去探究的問題,有些兒童在第一次觀看之后,只是形成了問題的雛形,為了進一步完善這些問題,需要做進一步觀察。在教師的引導下,兒童經過多次觀察,使自己的問題逐漸清晰化,并且用語言表述出來,在每次觀察中,兒童都會有新的發(fā)現,并根據自己的發(fā)現,不斷的修正、完善對問題的理解。
二、運用多種符號系統(tǒng)探究
兒童產生探究問題并用語言符號系統(tǒng)表征出來之后,就開始進行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由于兒童的語言能力發(fā)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不可能完全用語言描述的非常清楚;由于兒童好奇、好動的天性,兒童會用多種符號系統(tǒng)進行探究,例如,戲劇表演、繪畫、建筑、泥塑、講故事等。兒童在運用符號系統(tǒng)進行探究時,包括分析、遷移兩個方面。
(一)分析
這是兒童大腦所進行的思維活動,也是兒童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兒童對事物的分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周圍的環(huán)境、材料進行分析;二是對問題的深入探究進行分析。這兩個方面是緊密聯(lián)系而又相互滲透的。兒童在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對其周圍的環(huán)境、所擁有的材料進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考慮什么樣的材料更適臺他的要求,要完成任務還需要準備哪些方面的材料等。馬休斯看到錄像中的宇航員乘坐很漂亮的太空船,非常羨慕。也想建造一個自己的太空船。當他在戲劇角做游戲的時候,看到有很多玩具和家具放在那里,他想到可以利用這些材料做太空船,經過仔細的比較、分析,他選了一些可能用到玩具、家具,并對這些材料進行實地探究,分析怎樣組合才能使做出來的“太空船”更形象、更逼真、更漂亮。馬修斯用繪畫的形式來描述他對火箭的理解是經過多次的分析、修正之后才逐漸達到完善的。他第一次看完錄像之后。畫了一個火箭的大概結構,經過認真分析,發(fā)現所畫的圖像和想象的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他又仔細觀察了錄像中火箭的形狀、結構,然后和自己所畫的火箭進行比較,找到了不足之處,并進行了修復。他多次分析錄像中火箭的形象,并結合自己對火箭的想象,所畫的火箭才不斷的得到完善。馬修斯看到錄像中宇航員坐在太空船中,他想,“如果太空船壞了宇航員該怎么辦呢?”他想到可以設計一個背包式的降落傘,幫助宇航員在太空船出現問題時趕快逃離。分析了現有的材料以及有可能會用到其它材料,他找到了一些布料、繩子、針線,但是做降落傘還需要錘子和釘子,他請求材料管理員給他提供這些材料。在做太空船以及畫火箭的過程中,馬修斯對周圍的材料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他的作品才會越來越完善;多次觀看錄像引發(fā)了他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繼續(xù)探究,并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即做一個背包式的降落傘,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對問題深入探究的分析。也有對周圍材料的分析。
(二)遷移
兒童面對的世界是完整的,他們的反映也是整體的,對于同一個問題或多個問題,他們不可能只用一種符號系統(tǒng)去表征、探究,他們的表征和探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馬休斯并不是安靜的坐著看錄像,而是邊看邊模仿里邊的一些動作,模擬構建一些場景。看到錄像中宇航員坐在飛船里在太空中穿梭、飛行,馬修斯就坐在小椅子上不斷的搖來搖去,假裝自己躺在飛船里。起飛或漂動,還不停的喊著“飛啊”、“沖啊”。看完錄像后,他通過戲劇游戲形式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把戲劇角里可以利用的家具推到一起建造了一個封閉的空間,這就是他的太空船。他又和小伙伴一起進行戲劇表演:他們在太空探險的時候,隕石突然撞擊太空站,太空船遭到破壞。宇航員乘坐一種特殊的飛船安全離開了太空站。當在積木區(qū)玩的時候。馬修斯想建造一個特殊的飛船可以幫助宇航員在出現危險時盡快離開太空站。他考慮到也許可以用積木措建火箭,他試著用積木來建造火箭的結構。畫畫的時候,他也想通過繪畫來表述對火箭的理解。又在紙上畫了一個底部點火即將升空的火箭,限于他對火箭的最初理解,剛開始畫的這個火箭很簡單,只有機身。他多次觀看錄像,并進行比較分析,才更深入的了解火箭,關于火箭的繪畫也逐漸完善。他不斷的在多種符號系統(tǒng)之間轉換,來遷移對問題的理解。
三、概括
多種符號系統(tǒng)的轉換運用和探索,加深了對問題的認識,并逐漸進行提煉、概括。形成概念性的理解。馬休斯再一次看完錄像,又有新的發(fā)現,并在他的繪畫中得到體現。他在繪畫中區(qū)別了宇航員乘坐的太空船和點燃火箭并使其升空的助推器,他在機身底部增加了“火”的圖案。暗示了它的起飛。馬休斯對他的繪畫進行解釋,“火箭發(fā)射升空,這一部分脫離,然后落入水中”。這個解釋告訴我們他已經超越了對火箭形式的理解,開始思考火箭的作用,他提煉了對火箭意義的理解。在展示他的作品時,他向小朋友、教師、家長介紹他的火箭、太空船的結構、作用,這需要對自己的作品形成概念性的理解,還要組織、提煉自己的語言,向大家進行簡要的概括性的解釋,這個過程也加深了他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
四、展示作品
當學前兒童通過自己的探究,由未知到已知,給自己提出的問題一個圓滿的答案或者制作出自己很滿意的作品時,心情非常高興,就像自己做出了偉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一樣,充滿成就感,也為自己能獨立的或在教師、同伴協(xié)助下解決問題而感到自豪。在探究過程中,馬休斯利用廢品制作了火箭。又在繪畫中給火箭補充了很多細節(jié),并讓教師給他的作品拍照,他把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來給大家欣賞,并高興的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之后又和小朋友、教師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父母和其他小朋友都為他的整個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慶賀。
五、新的進一步的探索
到此為止,這次探究性學習活動進行了一個階段或全部結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或兒童對其中的某一個問題或者一件事情的思考或感想會引出下一個階段或下一個活動的探究,從而引發(fā)出下一個探究活動的主題。
在整個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由于學前兒童能力的差異,有的孩子可能很順利的完成這個過程,而有的孩子要在這個過程中重復多次,才能最終達到問題解決。馬休斯反復的看錄像,不斷的運用多種方式建構他關于火箭的認識和理解,每一次都有新的認識和發(fā)現。他在多種符號系統(tǒng)之間來回穿梭,來表征并豐富關于太空的知識,最終圓滿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六、結語
這是一個從問題產生到問題解決的心理過程模式。在這個模式中,問題解決追求的不僅是問題的結論,更著眼于問題的解決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反思、調整、改進的過程,也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需要為兒童提供一個適合的情境,搭起一個思考的平臺,讓兒童嘗試通過自己或者和教師、小朋友的合作來解決問題,使其在解決問題中建構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