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在中國文壇和影視圈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可以說是風聲四起、家喻戶曉。他就是著名的諜戰小說作家麥家。由他創作的諜戰小說《解密》,榮獲中國小說學會2002年中國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提名;《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風聲》獲《人民文學》2007年度最佳長篇小說獎,被拍成電影后,曾獲得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多項大獎,有媒體甚至稱他為“中國新智力小說的開創者”和“商業諜戰片之父”。
在麥田邊成長的年輕人
麥家的真名叫蔣本滸。他為什么取“麥家”的筆名呢?這跟他兒時的經歷多少有點關系。1964年,麥家出生在浙江省富陽市大源鎮蔣家門村。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因此在他上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就和其他同學一樣開始學做一些簡單的農活。他父母當時并沒有想到兒子長大后能當上個名作家,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希望他能成為一個好勞動力;再往高處想,就是當個村或鄉鎮干部,因為在村民眼里,鄉鎮長就是他們能見到的最大的官了。
富陽位于風光秀麗的富春江畔,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三國時期曾出過孫堅、孫權父子,唐代出過著名詩人羅隱,元代著名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描繪的就是這一帶的景色,近代著名作家郁達夫也是富陽人。
富陽農村以種植稻麥為主。蔣本滸和小伙伴們經常到麥地里拔草或在稻田中耘田。他干起農活來虎虎有生氣,同學們都叫他為“阿虎”。每次到田間地頭勞動,阿虎看到綠色的麥苗、黃色的油菜花、金色的稻谷,就會情不自禁朗誦起課文“一片青來一片黃,黃是麥子青是秧,是誰繡出花世界?勞動人民手一雙”,腦子里也會產生一些靈感。他就會將一些田園風光和勞動的情景寫成作文或日記。所以,麥家這個筆名一是因為他兒時在麥田邊長大,二是他覺得這兩個字比較有內涵。
在讀小學、中學時,麥家是偏理科的,因為當時農村的孩子“跳農門”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是參軍入伍當軍官,二是考上大學分配工作??即髮W是改變人生命運的一條最重要的途徑,他只能這么做。雖然他的語文成績不如數理化成績好,但他覺得自己心里對文學還是比較喜歡的,課余時間也閱讀過許多古典文學名著。
在部隊鍛煉成才的青年作家
麥家參加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果以全班前三名的成績上了大學錄取分數線,但與實際錄取分數高出不多。而在最終決定能上什么大學的關鍵時刻,運氣眷顧了麥家。那天,麥家去富陽人民醫院參加體檢。當時天很熱,醫生辦公室沒裝空調,加上醫院里的藥味很難聞,麥家就跑到醫院外邊的一棵小樹下乘涼。不一會兒,從醫院里走出來一位穿軍裝、戴眼鏡的軍官,也到小樹下納涼。樹下的蔭涼只是很小的一片,麥家便將大片蔭涼處讓給軍官。軍官也主動與麥家交談起來,詢問了麥家的高考成績。這位軍官正是負責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來浙江招生的首長。首長知道了麥家的數學是100分、物理98分、化學97分,并在體檢合格后,就破格錄取了他。
進軍校以后,麥家才知道首長招的是一批特殊的學員,他們畢業之后將專門從事軍隊情報工作,內部稱技術偵察員,俗稱情報人員或特工。麥家軍校畢業后,分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擔任技術偵察員。他所在的部隊是一座秘密的軍營,這是一群特殊的軍人,人中精靈,智慧可以煉成金,具有罕見的才華和膽識。但由于從事了特殊的職業,他們一直生活在世俗的陽光無法照射到的角落,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命運也就成為人們不知的秘密。這一段特殊生活,為他后來寫諜戰小說積累了許多素材。
麥家的寫作生涯,是從寫日記開始的。他在寫小說之前已經寫了36本日記。日記里面的內容有他看到聽到的事情,也有他對有些問題的觀點和感受,最多的是一種自我傾訴。最初他曾創作了一篇短篇小說,主要人物是一個越南女孩的愛情故事,有點悲劇色彩。隨后又寫過一篇《胡琴哭似地唱》,反映故鄉富春江邊鄉親們的生活,也是愛情故事。這兩篇小說都在他故鄉的《富春江》文學雜志上發表過。
1988年,麥家將多年記日記中積累的小說素材寫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私人筆記本》,投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主辦的大型文學雙月刊《昆侖》。雜志社的編輯部主任海波從眾多來稿中發現了這篇風格獨特的作品,并將其改名為《變調》,稍作編輯就發表在《昆侖》上。當時《昆侖》發行量高達80多萬份,小說《變調》發表之后,在軍內外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文學改變了麥家的命運。南京軍區的一位領導發現身邊還有這么個“大秀才”,有意識地培養和使用他,立即下了一紙調令。23歲的麥家很快就被調到軍區機關,成為一名年輕的機關干事。他上班主要是撰寫軍區工作等方面的文字材料,但業余時間仍繼續進行文學創作,在《青春》等文學刊物上發表了一些作品。后來,他先后進入南京大學作家班和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進一步提高了文學創作的水平。1991年他從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后,繼續在部隊從事文學創作。這時候他的文學創作理論修養和創作技巧都有明顯的提高。
諜戰題材的創作高手
轉眼間到了1997年,在部隊呆了17年的麥家轉業到四川省成都電視臺電視劇部任編劇,他的人生和事業出現了新的轉折。
作為電視臺編劇的麥家每天腦子里考慮的是如何編出吸引觀眾的電視連續劇或專題片。有評論家曾經將中國當下的影視劇分成古裝片、戰爭片、愛情片、武打片、偵探片、生活片等許多門類。顯然,麥家生活積累最多的還是情報方面的諜戰片。
成都與山城重慶相鄰,麥家曾多次到過抗戰時期的陪都重慶。多次參觀了渣滓洞和白公館后,讓做過情報工作的麥家心中也有所觸動,他多年的積累終于要開始變成作品了。
麥家雖然是電視臺的編劇,但卻喜歡用小說的形式表現主題,于是他開始寫出第一部長篇小說《解密》。《解密》描寫江南有名的大鹽商容氏家族不僅富甲一方,而且是近代中國學術界公認的“數學世家”。正當容家的后代數學天才容金珍向著國際數學領域高峰攀登時,中國歷史的大動蕩卻使他不得不走向另外一條人生和事業的道路——為了新中國的國家安全,隱姓埋名,在神秘的701基地日復一日地從事著密碼破譯工作;用自己超凡的智力在數字領域破解著敵特的“黑密電”,摧毀了敵特一個又一個企圖破壞新中國和平建設環境的陰謀,為共和國的安全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解密》開始寫的時候,麥家寫得很慢,有時一天寫七八個小時,只寫五六百字,更多時候是思考。這個糾纏了他長達10年的故事,他花了好幾年時間,很不容易寫下了110萬字,但最后有七八十萬字都被他刪掉了,發表的時候只有21萬字。也許留下來的都是精華。這部作品成了他后來長長的一系列榮譽的開始,并獲得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的提名,麥家的知名度由此大增。
接著,麥家又著手寫《解密》的姊妹篇《暗算》。這部作品是麥家反特懸疑小說的代表作,故事橫跨30-60年代,將間諜戰、密碼戰、無線電偵聽熔于一爐,歌頌了革命志士的奉獻精神。
《暗算》2003年出版后,首印5萬冊、不到10天的時間就發行完了,迄今為止銷量已經超過70多萬冊。由麥家編劇的電視連續劇《暗算》2006年在全國各地電視臺熱播,該電視劇除獲得“白玉蘭”最佳編劇獎外,還獲得第三屆電視劇風云盛典最佳編劇獎。2008年11月2日,在文學巨匠茅盾故里烏鎮舉行的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麥家的長篇小說《暗算》摘取了“茅盾文學獎”。
在這前后,由麥家創作的小說《讓蒙面人說話》獲《小說選刊》2003—2006年最佳中篇小說獎、小說《陳華南筆記本》獲新加坡華語文學獎、短篇小說《兩位富陽姑娘》獲中國小說學會2004年度中國短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麥家本人還被授予2003年度中華文學人物·進步最大的作家、第三屆風尚中國榜·2007年度風尚作家、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視節最佳編劇、第三屆電視劇風云盛典最佳編劇等稱號。
在故鄉杭州再譜新篇
麥家在成都電視臺是副臺級編劇,各方面待遇都不錯,但是他時時刻刻牽掛著年邁多病的父母。2008年7月,杭州市有關部門為了吸引文化名人,將麥家從成都“挖”了回來,讓他在杭州市文聯當專業作家。
說到杭州,生在富陽的麥家只在11歲那年到過一次。那時他手里拿著父親給他買的一張杭州交通圖,找到了西湖邊,看了一下西湖覺得挺美的。如今少小離家老大回,杭州市有關部門給他在杭州西湖文化廣場附近的一個小區內分配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讓他安了家;同時,還在西溪文化創意園區給他安排了一套別墅作為創作室,他終于成為一個杭州人啦。當然他回杭州主要是為了方便照顧年邁多病的父母,盡一片孝心。
與麥家回到杭州的還有他的夫人黃尹和兒子牛牛。黃尹是麥家的“粉絲”。麥家在南京大學作家班讀書時, 有一次黃尹的朋友帶他到黃尹的寢室里玩,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感覺不錯,后來通過書信和交往,幾年后便結秦晉之好,校友成了夫妻。黃尹至今還記得麥家寫給她的情書文筆很好,經常能打動她的心。結婚后,黃尹隨麥家奔波了四五個城市。為了讓夫君安心創作,她主動挑起了家務的重擔,甚至連搬家都是由她負責。麥家整日忙于寫作,連陪妻子、兒子出去散步的時間都不多,但她都默默地奉獻著。正是應了那句老話:在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肯定有一賢慧女人在支持著。麥家也常說:“我獎杯的一半屬于妻子黃尹。”
麥家的《風聲》寫中共地下工作者與日偽斗智斗勇的故事?!讹L聲》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后,麥家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人民文學》2007年度最佳長篇小說獎?!讹L聲》改編成電影后,由張涵予、李冰冰、周迅、英達、王志文、黃曉明、蘇有朋等大腕出演,一舉囊括了2009年度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最佳造型和最佳視覺效果6項提名,其中李冰冰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目前,麥家寫的《風聲》續篇《風語》及《在尖刀上行走》,已由多家影視公司投拍。麥家認為他不只是會寫諜戰題材的作品,實際上他也喜歡寫感情方面的作品,今后他會在這方面創作一些新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