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養魚史 名傳中外
這個地方養殖了中國十分之一的淡水魚,這個地方的人在北京的中南海養魚,這個地方能做出讓皇帝流連忘返的魚菜。這個地方就是荻港,一個河網縱橫、蘆葦叢生、蕩漾棋布的水鄉古村,占盡了這眾多叫人稱奇的“魚”資源。說起荻港的養魚歷史,村副書記章金財如數家珍:“我們荻港養魚的歷史真是悠久得很啊……”然后從范蠡養魚到桑基魚塘,娓娓訴說起養魚史。
荻港養魚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越滅吳后,范蠡偕西施泛舟太湖,曾在現在的蠡山漾養魚,后又在南潯范莊掘池塘養魚。所以現今還有蠡塘、蠡山漾等地名,因襲傳說。到了漢代,有人以范蠡的養魚經驗為基礎,寫出了《陶朱公養魚經》,而成為我國第一部養魚專著。及至唐代,荻港已有“水市”之稱,飼養的魚種有青、草、鰱、鳙四大家魚。菱湖與荻港咫尺相望,同依連水,池漾養魚,水面種菱。古詩中曾記載“叢叢菱葉隨波起,朵朵菱花背日開”的水面情景。詩人何載喬也曾作過這樣的描述:“春水龍湖綠滿天,家家樓閣柳吹絲,菱秧未插魚秧小,種出明珠顆顆圓。”
到明清,荻港養魚業不僅在選魚苗、育魚種、成魚養殖,魚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而且魚市更加興旺。清代古詩中寫道:“魚多論斗賣,菱好及時栽。”當時的人們就已經利用挖池填埂,埂上種桑,桑葉養蠶,蠶沙喂魚,池底污泥則再用來肥桑。年復一年,逐漸形成了肥桑養魚的綠色生態循環養殖模式——桑基魚塘。荻港就是以其“桑基魚塘”的養魚方式,創造了我國傳統的養魚法。幾百年過去了,這種傳統的養魚法仍然因襲沿用,對中國北方養魚和世界養魚產生了巨大影響。桑基魚塘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范”。據說,荻港的養魚技工走到哪里,那里的低產魚塘就實現高產。荻港一位年長的大伯在介紹養魚經驗的時候,也不無興奮地夸耀起當地漁民遠赴重洋去介紹養魚經驗的事跡,他說有些人甚至到達了尼泊爾、印度。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在一份給總統的研究報告中曾說:“當前的淡水養殖,產量中的大部分歸功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亞洲的池塘養殖。”而這其中顯然不乏荻港漁民的貢獻。
特色魚味菜 香飄萬里
在荻港,在清晨的霧靄里,可以看見當地捕魚人家早早地從四鄉的湖泊、塘、港、蕩里,滿載著鮮活的魚蝦,停泊在魚巷口。荻港的一天就在這喧鬧聲中慢慢蘇醒。荻港北望和孚漾,盛產湖鮮,四季烹飪原料應時入市,傳統湖鮮享有盛譽。如今當地還流傳著一道乾隆欽點的魚菜“爛糊鱔絲”。相傳乾隆皇帝去海寧途徑湖州,在船正欲解纜啟程時,忽然想起有人對他說過,湖州荻港的“爛糊鱔絲”是一道不可不吃的魚珍佳肴。此番來湖州,怎么能錯過這道美食呢。于是下令停船,等著民間廚師為其制作一道爛糊鱔絲。等了將近兩個時辰,但見一葉輕舟裁開如緞似錦的湖面,徐徐靠攏龍船,一廚師手捧十寸青瓷大盆,盆中鱔絲如黛山環繞,中間一凹潭放著蒜泥,熟油尚在沸騰,而鱔絲上有蝦仁、火腿絲、雞脯絲、蛋皮絲、紅青椒絲等五色佐料點綴,恰似山花爛漫。乾隆見菜大悅,立即品嘗起來,大快朵頤,連聲稱贊名不虛傳。從此爛糊鱔絲列入了宮廷菜肴。湖州當地自清代以來多出名廚。舊時和孚有三大名宴之一的“蝦味宴”,主要原料是荻港蕩浜中的鮮嫩河蝦。國民黨元老陳果夫在和孚荻港時,常叫他的私人廚子施慶生制作蝦味宴招待達官顯貴。這道清鮮嫩滑的高品特色宴席,展示了水鄉魚蝦菜肴柔情似水的風格。施慶生是民間烹飪的高手,后來把陳家菜肴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現在荻港漁莊的主廚是他的關門弟子錢榮華。錢師傅有一手做魚的絕活,能用魚做100多道菜。他在荻港開過小飯店,一直吸引著上海、杭州的客人。荻港漁莊開業以后,董事長徐敏利慧眼識珠,將其請到了門下。如今慕名陳家菜肴來到荻港的游客絡繹不絕。游客為這里原汁原味的魚鄉風情所吸引,更是為這里新鮮美味的魚菜所傾倒。漁莊從包廂的名字,到內設的裝修,再到用餐的餐具,都以魚為題,以魚為景,無不體現著主人對于魚文化的遠見卓識。
在荻港吃魚,真叫新鮮。用柄網將魚撈起活殺。更有甚者,當地農民在做飯前,用魚鉤,魚叉,到蕩里河里將捉起的魚即殺做菜,豈不新鮮?荻港人食魚還非常講究時令,什么季節吃什么魚,吃什么部位,都毫不含糊。民諺云:“正月螃,二月螂,賣田賣地嘗一嘗”,“鯽魚頭,四兩油”。#8239;荻港人對魚如此偏愛、如此講究,要是沒有一種“篤定”、“坦然”的心情,是無法享用的。
悠久魚文化 綿延至今
魚和荻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止是以漁為業,更是將魚融化為一種人文情懷滲透進了每一個人的生命中。作為“魚米之鄉”,有許多與魚有關的風俗。舊時“做魚秧”時,要“請財神”;夏末秋初時魚病多發,要“祭塘”;到中秋還要行“拜塘頭五圣”的儀式;到了收獲季節,還要請親朋好友“吃魚湯飯”以示慶賀。“一曲漁歌貼浪飛,十二個月唱到頭。正月鯉魚討口彩,跳出龍門好運來!二月銀魚絲白嫩,炒蛋白玉嵌黃金。”一葉扁舟、一汪清溪、一曲漁歌唱出了漁民對生活的希冀。
魚文化除表現為各種魚祭、魚信仰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活動。在荻港漁莊,筆者目睹了獨一無二的表演。只見那些身著紅色對襟開衫的荻港姑娘們,居然在小漁船、菱桶、漁叉和木盆等漁家常用的器具上不斷擊打出時而激昂鏗鏘、時而婉約抒情的音樂來,并且把江南水鄉漁民從事漁業生產的全過程用優美的節奏反映得惟妙惟肖。聽著這如夢幻般美妙的音樂,乘著微風徐徐,禁不住想起一位黃梅詩人的《太白漁歌》:風吹湖水蕩,鶴舞白云飛。葉茂連天碧,蓮紅映日輝。露寒蘆荻瘦,浪急鱖魚肥。夕照歌聲起,漁舟滿載歸。這一節目曾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著名音樂藝術家喬羽當時在現場欣賞完表演后也曾十分激動地說:“我活到現在,還從未看過有漁船、菱桶、漁叉這些漁具充當演出器材,真精彩,太棒了!”
荻港人深知發揚和創新才是對魚文化最好的傳承和保護。為了傾力打造荻港“魚”文化品牌,就在桃花盛開的三月,還特意舉辦了湖州市首屆“荻港和風暖、徐來魚游歡”書畫作品交流大展活動。湖州群藝館的王老師介紹說,湖州素來以絲綢、 湖筆、 魚文化三大寶貝最為聞名,而之前它們往往被作為單一的文化元素來宣傳。事實上,細細品味,它們之間有著更為深層的聯系。柔美曼妙的絲綢,流暢雋永的書法,纏綿相歡的魚水,其實歸根到底都是一種“柔”文化。如何將其三者擰成一股合力來宣傳,將是一條弘揚“魚文化”的嶄新的思路。荻港漁莊董事長徐敏利也說,魚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挖掘、整理、研究、提煉魚文化的過程中,需要積極發揮魚文化的產業助推功能,使魚文化合理地走向市場。由此將開設魚文化博物館和魚品工藝店,組織魚文化節、魚產品交易會和魚文化研討會等。到那時,荻港會是一個真正的“漁家樂”,以其更坦然優雅的姿態,和全世界的人們分享這份深厚而悠久的魚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