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納河是法國東北部的一條大河,發源于法國北部浪格爾高地,全長776公里,注入英吉利海峽。它穿過法國的心臟——首都巴黎。塞納河在巴黎的誕生及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啊,是塞納河上的西岱島孕育了巴黎。公元六世紀巴黎成為法國的王都后,歷代國王大興土木,相繼建造了教堂、王宮和橋梁等各種建筑,沿著塞納河不斷向外擴張蔓延,于是,便造就了今天的巴黎。難怪法國人說,沒有巴黎就沒有法國,而巴黎人說,沒有塞納河就沒有巴黎。從這個意義上說,塞納河是巴黎的母親河。它與巴黎緊緊相連,恍如心臟與動脈連接得那樣和諧,渾然一體。
暮色沉沉,我們一行登上了塞納河的最后一班游船。一般而言,國外城市,很少有夜生活,而巴黎是個特例,其白天黑夜,游客川流不息。放眼望去,塞納河上的橋梁成了一道與城市不可分割的靚麗景觀。如果說,塞納河流經巴黎,生養并滋潤著這座城市的話,那么,記載巴黎多少年風雨歷程的,則是塞納河上的橋。據導游介紹,由于塞納河將巴黎分成兩半,南北之間就只能靠橋梁溝通了。市區河上架有37座橋,恍如“長虹臥波”,大約500米就有一座,其中百年以上歷史的就有26座。水是有生命的,而橋則是有情感的。幾百年來,是塞納河見證了巴黎的柔情與浪漫,更是多情多意的塞納河上的橋銘刻了巴黎的光榮與夢想。橋是無數工人的心血甚至是血肉筑成的,誰也會感覺到每一座橋的橫空出世和精致入微。大匠無名,只有溫情永恒。
是啊,塞納河與河上的橋,以及兩旁的建筑,相互映襯,融入了巴黎的生命中,折射出巴黎的風雅、輝煌與浪漫,成就了人類城市景觀中最令人難以割舍的篇章。
游船從埃菲爾鐵塔附近出發,往西岱島航行,再前往圣路易斯島環繞一圈返回,這樣沿途既可以拜訪巴黎的發祥地,又可以飽覽兩岸名勝古跡。
抬頭仰望埃菲爾鐵塔,其塔頂上閃爍著五光十色的探照燈,使不夜城巴黎更顯得光怪陸離。透過夜幕窺視,它像變幻莫測的萬花筒,處處炫耀著珠光寶氣。游船馳近巴黎圣母院,白天那種壯美,那種滿載著文化藝術的萬千雕塑,此時此刻皆已轉換成一種幽森。在灰暗長空的映襯下,圣母院的那黑暗里一燈不閃的教堂院墻,更是充滿令人遐想的神秘。巴黎圣母院對我們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首先是一本書、一部電影,來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來自吉卜賽姑娘埃絲米拉達,來自敲鐘人卡西莫多。
盧浮宮是塞納河畔的一個杰作。盧浮宮,最早是13世紀時奧古斯特出于防御目的所建的城堡,查理五世改為王宮和圖書館,僅此一項善舉,足使其彪炳史冊。后經歷代改建,到路易十四時,盧浮宮已成為繪畫和雕塑的場所,1793年后作為藝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在拿破侖鼎盛時期,或征伐獲取,或進貢,藏品日盛,從目前館藏目錄看,已超過40萬件。這里最重要的藝術品,或者說是鎮館之寶有三件:《維納斯》《勝利女神》《蒙娜麗莎》。難怪有人說,盧浮宮像是一位典雅的少婦,以蒙娜麗莎式的微笑注視著眾多的艷羨者;也像是一位智慧女神,給文明的創造者以激情和靈感;更像是一所胸懷博雅的學校,從黎明到黃昏,默默地迎送著萬千學子。
游船在游人們的興高采烈里緩緩行進,當不遠處一間樓房的燈光透過窗戶靜靜地瀉在河面上時,我剎地想到了100多年前,世界名著《包利法夫人》作者福樓拜房間的燈光。據說,由于這位作家徹夜寫作,他書房的這盞綠色燈罩的燈,往往都要到清晨才熄滅。久而久之,他的窗戶就成了漁夫們夜里行船的燈塔。
如果將塞納河上的橋串連起來,那么,我們便如穿行在變幻的時光隧道,追尋著法蘭西民族的歷史足跡。巴黎最老的橋,位于西岱島西端,橋名叫“新橋”。之所以言“新橋”,是因為那是巴黎的第一座橋。最初,它是連接巴黎市政廳和塞納河對岸居民的交通要道。亞歷山大三世橋,是塞納河上最美的橋,當年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了表示法俄親善把此橋作為禮物贈送給巴黎。大橋的得名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了紀念他的父親亞歷山大三世,因為亞歷山大三世曾與法國簽訂法俄聯盟協定。1896年,尼古拉二世為亞歷山大三世橋奠基。1900年,建成的橋長107米。橋的兩端入口處有4座高達17米的橋塔,橋塔頂端的金色駿馬雕像,分別象征著科學、藝術、工業、商業。而橋面上的32座雕塑燈架,是由神態各異的小天使環繞而成。橋身的一面飾有俄國圣彼得堡的城徽以及象征涅瓦河睡神的雕塑,另一面則是巴黎城徽與象征塞納河的兩個仙女雕塑。在燈光閃爍里,這座亞歷山大三世橋顯得是那般的金碧輝煌、雍容華貴。
一座座大橋迎著游船由遠而近直從我們頭上壓過,然后又漸漸遠去,靜靜地橫臥在粼粼波光之上。而在穿行一座又一座橋時,我竟發現了異中之同:巴黎的橋最驚駭的圖像就在于連接左右岸兩端處的雕塑,白色大理石托起的風情萬種的女神雕像,令所有游人沉吟。她們高大、健碩、豐滿、自信,青春的臉上寫滿了自由、平等、博愛。巴黎人的含蓄與優雅是橋一手培養起來的。你想,橋的完美的構思、精美的雕刻,哪一樣不怡情悅目呢?
夜幕下的巴黎燈火闌珊,會享受快樂的巴黎人似無處不在。他們每個人都洋溢著笑臉,顯得是那樣的無拘無束,讓人感動的是,他們不僅自我陶醉,也愛把快樂傳遞給游船上的游客。岸邊或攜手相擁的情侶,或相聚成群的小伙,或獨自散步的人們,都興致勃勃地向我們歡呼致意,我們也被這樣的熱情、這樣的場景深深感染。當游船上的游客用不同語言歡快地回應著素不相識者的問候時,塞納河似乎也被感動了。聽,那嘩嘩的水聲,不是一種快樂的同頻共振嗎?
塞納河用蜿蜒曲折的神筆撰寫了一首讓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長詩。它讓無數狂傲的詩人學者都拜倒在了塞納河的岸邊,即便連一揮利劍讓無數敵人渾身發抖,一騎上烈馬整個歐洲就為之顫栗的一代梟雄拿破侖也不能例外。當年,他自以跨過阿爾卑斯雪山征服亞平寧半島、埃及、歐洲大陸為榮,臨終前才拋開金戈鐵馬的回憶,想起了塞納河。他立下遺囑:“我死后,將我的骨灰撒在塞納河里,撒在法國人民心中。”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壯與凄美呵!
塞納河是巴黎的靈魂。它,不寬,也不窄;不急,也不緩,就這樣靜靜地流淌著,默默地關注著世事的變遷,承載著古老文化的命脈。夜游塞納河,能有如此美景相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