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齋志異》被譽為我國文言短篇小說之王,在世界文學寶庫中有獨特的地位和價值。這本非同一般的書在作者蒲松齡成書后并沒有刻印,而到乾隆中期,《聊齋志異》從作者家鄉山東流傳到浙江,在嚴州首次刻印。也就是說,《聊齋志異》的初刻本是在浙江建德刻印的。《骨荎瑣記》說得很具體:“《夢闌瑣記》云:《聊齋志異》,乾隆三十一年,萊陽趙起杲守睦州,以稿本授鮑以文廷博刊行。”具體操作的人是睦州太守趙起杲供稿,鮑廷博刊行,余集校訂。
蒲松齡字畄仙,號柳泉,山東淄川人,即現在的淄博。這部《聊齋志異》,他從青年時代便開始寫了,年近40才將寫好的篇章結集起來,取名為《聊齋志異》。他不斷地增補修改,直到年逾花甲才基本擱筆,前后達40余年。蒲松齡結集之后始終沒有刻印。這部他慘淡經營了大半輩子的精心之作,當時為什么不刻印呢?這就不能不說到他的一生際遇和家境。他出生于明代末年,長于清初,正是社會大動亂的時代。他家原本是個小康之家,衣食無憂,且頗有積余,但歷經戰亂,到他長大以后,家境已衰落了。后來他結了婚,又分了家,這時“居惟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之……”其生活之困苦,可見一斑。蒲松齡本想走學而優則仕這條路,19歲應童子試,縣、府、道均名列第一,但參加鄉試,都屢試不第。他31歲時,迫于家計,曾作文牘師爺。這既不符合他的志愿,且難免仰人鼻息,不習慣,不多久就回老家了。以后一直在鄉紳人家教書。他的《聊齋志異》極大部分是在教學時寫成的。到了71歲這一年,朝廷卻援例賞給他一個歲貢生的功名。然而獲此殊榮僅五年,他就與世長辭了。
《聊齋志異》借花妖狐魅的故事,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像這樣一部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好書,蒲松齡因為家境貧寒,未能印刷出版;晚年雖成為歲貢生,家境稍有改善,但由于原來的家底太窮,仍無力刊印。他的子孫曾有意付刊,因種種原因也未成功。全書訂成八冊,只得藏在家中,后來怎么又會拿到千里之外的浙江來刊印的呢?這里有一段緣由。
《聊齋志異》早就聲名在外,蒲松齡生前死后不斷有人傳抄,曾經在山東做過數任知府的鄭方坤弄到一部《聊齋志異》抄本,帶回福建原籍。后來這部抄本被藏書家郝荔鄉所收藏。乾隆中期,趙起杲在福建做官時,又從郝荔鄉的后人那里把這個抄本弄到手。以后趙起杲到浙江出任杭州府丞,就把這抄本帶到浙江,請鮑廷博鑒定。鮑廷博是清代中期浙江著名的藏書家。乾隆詔修《四庫全書》,征集天下遺書,他前后獻書達626種之多,受到“上諭”嘉獎。他不但喜歡藏書,也精通版本目錄學,又是遠近知名的校勘學家,曾將家藏的珍稀古籍,精心校勘后編成《知不足齋叢書》付刊,頗得學界好評。他拿到趙起杲的《聊齋志異》抄本后,認真審讀,認為價值非凡,即慫恿趙起杲付梓,并表示愿意在資金上給予支持。不久,趙起杲被任命為嚴州太守,上任后,即決定把《聊齋志異》付刊。當時杭州名士余集是他家的座上客,他便請余集審校后在建德梅城青柯亭雇工鐫刻。余集是乾隆三十一年進士,任侍讀學士,與邵晉涵、周永年、戴震、楊昌震一起被推薦復修《四庫全書》,被稱為“五征君”。他博學多才,工古文詞,也善詩、書、畫,擅畫仕女,有“余美人”之稱。他為《聊齋志異》作了一序,對之贊賞有加,但審訂工作未完,因北上赴考,把稿子推給了鮑廷博,最后的4卷是由鮑審定的。鮑廷博又出資,又出力,完成了蒲松齡的未竟之業,可以說是《聊齋志異》出版的大功臣。
這部《聊齋志異》的初刻本,經過刪選,共收文431篇,比今本少50余篇,個別文章的題目也有改動,因為是在建德青柯亭刊成的,歷來稱作“青柯亭本”。這青柯亭本傳世不多,后來杭州有個陳氏又據此翻刻,這兩種版本現在都已成為海內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