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格貝地處鄂爾多斯高原,頭枕庫布其沙漠,緊挨著黃河。資料顯示:內蒙古占全國土地面積1/8,而其中的1/4是沙漠和沙地。“九曲黃河萬里沙”。沙,大多來自庫布其及恩格貝。
上世紀80年代末,鄂爾多斯集團為生產“軟黃金”山羊絨,用12萬元買下了恩格貝30萬畝沙漠,擬做優質山羊的養殖基地。時任集團副總裁的王明海,具體負責完成這一任務。到1994年,已建設了五年、投入了600萬元,卻難見成效。現實使集團高層作出決策:撤資恩格貝。
從現代企業副總裁到治沙者
是隨大流放棄恩格貝,還是辭去待遇豐厚的集團副總裁之職,在這塊草木難生的地方繼續奉獻,實現自己的愿望?面對艱難的抉擇,王明海作出了義無反顧的決定:用自己在集團的股份換取恩格貝。許多人勸他審慎考慮,說那里呼吸吸著沙,飲水咽著沙,吃飯咬著沙;樹苗早上種下去,晚上說不定就被連根拔起;如果沒有政府或企業集團的支持或資助,往后恩格貝每花一分錢,都要靠自己去掙……總之,在沙漠耗費生命,圖個啥?
當過記者的王明海深知這片土地的歷史:過去,這里是美麗富饒的地方。那棵至今尚存的高25米、直徑1.34米的老油松,一直見證著這里的滄桑變化。恩格貝這片寓意著“平安吉祥”的土地,早已被破壞成水患連年、“風沙滿眼堪斷魂”的不毛之地。在1957-1974年的17年間,這里有5個生產隊的100多戶農牧民被迫遷往他鄉。黃沙,每年每月進逼黃河、進逼綠洲。但這塊土地也曾是穆桂英征西時筑營之地;是中國近代史上“獨貴龍”運動的大本營;這里有香火不斷、卻橫遭日軍飛機炸平的寺廟恩格貝召;有五百抗日將士的壯烈忠魂……深思熟慮的王明海說:“圖個啥?就是為追求別人不敢想也不敢實現的理想。我是鄂爾多斯草原的兒子,我要護衛生我養我的這塊土地。環境惡化的難題,我們這一代不面對,還要留給后代嗎!要說名利,我爭的是中國人的臉面、人類的臉面,人不能連動物都不如。
“面朝黃沙,頭頂烈日”。王明海領著一群志同道合者,在沙漠上走出一行行腳印,用麥秸草鎖住流沙,用推土機筑起攔洪壩,播草籽、栽樹苗……。風沙隨時張著大口吞噬,吞噬,再吞噬;王明海們栽種,栽種,再栽種!綠色的希望,綠色的屏障,艱難地在30萬畝黃沙上一點一點地生長著。1998年秋天的一場山洪,沖得包頭鋼鐵廠損失了兩個億,但恩格貝的攔洪大壩屹立不動,擋住了洪水,擋住了流沙,保護了黃河邊上的大片土地。
和平的種子生根發芽
那年冬天,為恩格貝不斷透支著生命的王明海,心肌梗塞昏迷了5天,他潛意識里只有4個字:我不能死!
剛剛蘇醒,日本治沙專家、年逾九旬的遠山正瑛先生站在病床前對他說:“得知你病了,我專程從日本趕來看你!”遠山是王明海敬重的治沙前輩, 他畢生致力于沙漠治理,曾主持變日本24萬公頃海岸沙漠為良田的工程;曾去過美洲、非洲、亞洲許多國家幫助治理沙漠。遠山對王明海的認識,是1990年在恩格貝的治沙工地上。當時,土頭灰臉的王明海正指揮著推土機運作,壓根沒注意來了幾位日本朋友,也沒打招呼。遠山正瑛特別欣賞這種專心致志的工作精神。晚上,遠山與王明海暢談,發現這位中國漢子治理沙漠的思路與自己 不謀而合。遠山興奮地一巴掌拍在王明海的肩頭上,說:“中國治沙的專著不少,但實干的人不多。我在中國找到了最佳合作伙伴。”同氣相求,兩人成了莫逆之交。在遠山的指導和示范下,恩格貝的楊樹、樟子松、檜柏、油松、國槐等的栽種成活率達到70-80%,構成了良好的物種生態和諧。
為了實現理想和希望,遠山像鴻雁一趟趟地把精密儀器、優質樹種,甚至鐵鏟、鐵釘等治沙工具和材料帶到恩格貝;他每年在日本征召“中國沙漠開發日本協力隊”志愿者到中國種樹、治沙;還在日本發起“每人每周省下一頓飯”的活動,帶領志愿者們開展“百萬株植樹工程”。一位二戰時曾在包頭城樓站過崗的日本老軍人坦誠告訴筆者:“過去,我是扛著槍來的;今天,我扛著樹苗來。愿綠色銘記友誼,消滅戰爭。”
不僅僅是遠山正瑛在王明海最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援手。這些年,法國、美國、德國、英國、奧地利、澳大利亞、韓國以及香港、臺灣、澳門地區……成千上萬的青年志愿者不計報酬地來這里義務植樹、開荒建設。王明海感慨地說:“白干不拿錢,還自掏腰包豁出命來干。金錢能買到這種境界嗎?恩格貝的希望,正是有這一批人!”
將有限化作無限
楊柳搖曳,林密風輕,孔雀開屏,山羊成群,葡萄滿園,農田成畈路成網……在展覽館里,筆者還看到了上百封國內外來函,他們贊美王明海的非凡創舉,提出一些建議。一位清華大學的學生說:來這里可以凈化心靈。今日的恩格貝不僅成為人居的綠色家園,也成為了人們的精神家園。
從1989到2009的20年間,恩格貝建起了4個水庫,總蓄水能力達到600萬立方,種植喬木300多萬株,灌木數以億計,綠化沙漠19萬畝,不僅栽種草木,還栽種五谷、蔬果、花卉、藥材……形成了綜合防護林體系,生態治沙工程進入良性循環;養殖等業也順勢發展:由院士旭日干試驗成功的第一代中華絨山羊在這里誕生了、成群了;由廣東英吉利實業有限公司林灼輝伉儷幫助馴養繁殖的鴕鳥、孔雀,已發展為我國西部最大的養殖基地;這里還發現了年產7000噸的優質“沙漠礦泉”等等;地膜覆蓋、無土栽培、節水灌溉、微藻生產……農業生產的光合流水線和產品的加工業、無廢棄物生產鏈條也日趨完善。在科學治理和開發沙漠的同時,恩格貝成為人們熟知的“國家級生態建設示范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
王明海說:“1989年,我來到這里的時候,整個恩格貝只有4戶人家。經過20多年的建設,現在常住的已超過4000人。人們從事著沙草產業、現代農業及旅游業。曾經背井離鄉的農民們,很多又回到了故土。”談及未來,王明海介紹道:“恩格貝還要繼續在治沙過程中完善綠色產業鏈,把足夠的綠色收入,再用于推動沙漠治理和推動沙產業發展。任何沙漠的陽光都是又充足又純凈的,恩格貝也不例外。可是,我們國家對陽光的利用率只有0.1%到1%。恩格貝已經準備上一個高科技項目,爭取最大限度地利用陽光資源。建設和完善太陽能、風能的綜合產業鏈……如此循環往復,綠色就會從有限伸展到無限。”
王明海在恩格貝的實踐,豐富和見證了錢學森先生1984年提出的“沙產業將成為21世紀中國的‘第六次產業革命’”。1995年,王明海向宋平同志匯報了恩格貝的發展規劃。宋平說:“把恩格貝建設成沙產業的基地,很有想象力,也很重要。把這個情況給錢老講講,非常好!恩格貝建設,是沙產業創建的最好形式。要抓住太陽,留住雨水,少用煤。對外合作要以我為主,這也是為了發展友好。”展望全球,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脅,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為此,聯合國通過了《防止荒漠化公約》,并在最近召開了全球減排會議,以加大力度保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