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檔案館學研究的深化問題
張會超在《檔案學通訊》2010年第3期撰文,從檔案館學的反思入手,提出了深化檔案館學研究的若干問題:一是檔案館學的研究及定義問題。檔案館學是以檔案館現象為研究對象,以揭示檔案館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為目標的一門學科。二是檔案館學由誰來研究的問題。除了檔案館內的工作人員、檔案行政系統的管理人員等,還需要有相應的不同學科、不同崗位的人來從事相應的研究。三是檔案館學研究內容的問題。檔案館現象包羅萬象,從檔案館的選址,到日常維護,再到形象的提升和深化,等等,都需要研究。一方面,需要從實踐出發,從實踐中找出新問題、新現象,繼而發現其客觀規律;另一方面,則需要有反思精神,探討實踐及其理論背后的理念和觀點。四是檔案館學研究可以借鑒相關學科的內容和知識,甚至與圖書館學、博物館學融合為“三館之學”。
探討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途徑與對策
李煥軍在《檔案學研究》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加速檔案科研成果轉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實現檔案科研成果的轉化,作者提出了三條途徑:一是建言咨政,使檔案科研成果實現向國家決策型轉化;二是直接應用,即檔案科研成果或管理經驗直接被相關部門采納和推廣到實踐中去;三是治學育人,從檔案科研成果的理論意義上看,更多被吸納為專業理論,使檔案學的學科體系更加完善和充實。要推動檔案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需采取以下對策:一是建立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立法機制;二是搭建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基礎平臺;三是構建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經費保障體系;四是拓寬檔案科研成果的轉化渠道;五是打造檔案科研成果轉化的研究團隊。
企業數字檔案系統的建設研究
楊秉光、王永梅在《中國檔案》2010年第7期撰文,以江蘇省電力公司數字檔案系統建設為例,對企業數字檔案系統建設的課題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當前,我國檔案信息化建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一是雖有《中國檔案信息化實施綱要》,但缺乏具體的業務標準與技術規范;二是將檔案信息化建設與檔案數字化等同起來;三是大部分的數字化檔案系統注重的是業務層面的整理功能,利用功能則主要表現為在線查閱和借閱登記。在企業數字檔案系統的建設中,一要建設“一體化”平臺,整合信息資源,實現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二要加強檔案管理工作,實現業務監督指導職能;三要加強標準化建設,統一文件格式,實現永久保存;四要追根溯源,挖掘數據庫文件歸檔,便于今后分析利用;五要使數字檔案系統成為檔案專家系統;六要在數字檔案系統中增加統計與分析功能;七要為用戶提供有效、快捷的利用手段。
數字時代國家檔案開放目錄體系建設研究
曾偉忠在《檔案與建設》2010年第7期撰文指出:建立國家檔案開放目錄體系勢在必行。作者認為:當前,國內檔案開放目錄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目錄檢索功能簡單;二是沒有出臺全國統一的檔案目錄數據庫建設標準;三是檔案開放目錄數據庫質量存在較多的問題;四是沒有將目錄學新方法FRBR、RDA、FRAR和ONTOLOGY技術等應用到實踐中去。數字時代國家檔案開放目錄體系建設應遵循以下的思路:一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構建多層次高質量的國家檔案開放目錄體系;二是逐漸建立全國檔案開放目錄聯機登著錄中心;三是國家檔案開放目錄建設的內容選擇要有所側重;四是提高國家檔案開放目錄的數據質量和使用性能;五是加強國家檔案開放目錄體系建設的研究。
從公共關系視角談檔案館文化休閑功能的實現
王芹在《浙江檔案》2010年第6期撰文,對檔案館文化休閑功能實現的意義、主要障礙及實現途徑進行了論述。作者認為:檔案館文化休閑功能實現的意義主要有三:一是人文意義;二是社會意義;三是經濟意義。影響檔案館文化休閑功能實現的主要障礙有四:一是公眾冷漠;二是主體偏見;三是硬件落后;四是制度滯后。檔案館文化休閑功能實現的途徑包括:規范主體行為,優化檔案的休閑服務。其措施為:扭轉檔案工作人員的偏見,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服務水平;適應文化休閑的社會潮流,調整不合時宜的“規定”、“須知”。把握公眾心理,引導公眾的文化休閑。為此,一要重視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介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主動與之聯系,及時提供相關信息;二要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及時向公眾傳播先進的、積極的、健康的文化休閑的理念和方式。
城市記憶工程:拓寬檔案信息資源開發程序的新取向
尹雪梅在《山西檔案》2010年第3期撰文,就檔案信息資源在“城市記憶工程”中的分布、構成、地位和“城市記憶工程”中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手段方式、程序變化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作者認為:“城市記憶工程”是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新取向。其具體體現:一是豐富了檔案信息資源體系,填補了檔案信息資源體系建設中的諸多空白;二是活化了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途徑?;诔鞘杏洃浀慕嫞瑱n案信息資源開發的程序可以重新解構為檔案信息資源的整合、激活、再現和傳承。城市記憶檔案資源的整合,是指各級國家檔案館以互利共贏為準則,實現其與立檔單位、其他檔案館和其他社會檔案形成主體之間檔案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城市記憶檔案資源激活包括主動與被動兩種形式。主動方式是指檔案部門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提供檔案信息及其文化產品為城市發展服務;被動方式是指檔案部門根據社會出現的某種檔案信息訴求而提供相關檔案材料為其進行歷史佐證、證偽、解釋等。城市記憶檔案資源的再現,是指通過史料文本的選擇、描述與建構,挖掘其背后所隱藏的社會與個人情境,使檔案信息資源的建構成為一種“活”的城市記憶。城市記憶檔案信息資源的傳承,是指利用重大活動、展覽、觀摩、培訓、專業性研究等形式,通過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宣傳,加深公眾對“城市記憶工程”的了解,使城市文化底蘊得以代代相傳。檔案部門要把握城市發展脈搏,抓住時機,“反客為主”,構建城市公民的城市記憶?;诂F代民本思想探尋我國公共檔案館建設方向
尹雪梅在《北京檔案》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在我國公共檔案館的研究和建設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時,每個檔案人必須明確我國公共檔案館的發展方向是什么。作者認為:“以民為本”的現代民本思想應是我國公共檔案館建設的指導思想??蓪⑵鋬群爬?一個核心理念,四個基本思路。核心理念就是以民為本;四個思路就是“為民、民有、親民、民享”。具體體現在公共檔案館的發展方向上就是:服務性,公共檔案館應將公共利益和社會需要放在檔案館工作的首位。公共性,檔案館的館藏結構要打破單一性,館藏資源建設要能夠反映和符合社會民眾的檔案信息需求。開放性,要以政府信息公開為契機,推動傳統檔案館向公共檔案館轉型;要使館藏的開發利用走向開放。文化性,不僅要充分發掘檔案內容和載體所具有的民族文化、文化教育和鑒賞的價值,還應從檔案館的外觀形象設計入手,改變傳統形象。
檔案資源整合的實踐與深化策略
曹航、楊智勇在《檔案》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檔案資源整合是近年來各地在推進檔案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創新舉措,值得檔案學界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作者認為:由于現有檔案管理體制(“條塊結合”管理專業檔案)的制約,出現了“專業檔案的分散管理,管理不善與綜合檔案館館藏結構單一,難以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的矛盾,這是一些地方開展檔案資源整合的根本原因。從一些實際情況看,現階段檔案資源整合出現了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整合主體為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二是整合對象為本行政區域內各專業主管部門形成的各類專業檔案;三是推行檔案資源整合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區縣居多。檔案資源整合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二:一是現行的一些檔案法規并不支持綜合檔案館對所屬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各種專業檔案資源進行整合;二是一些地方在推進檔案資源整合過程中,沒有得到相關專業主管部門的配合,甚至遭到了抵制。要深化檔案資源整合,需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創新檔案資源整合模式,以多種形式進行檔案資源整合;二是要多注意各地檔案工作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區別對待的原則推進檔案資源整合;三是順勢而發,把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館藏檔案資源體系作為檔案資源整合的大方向。
論檔案學學科“移植”現象
周蕾在《蘭臺世界》2010年6月下半月刊撰文指出:所謂學科“移植”,是指將某一學科、領域中的原理、技術、方法,應用或滲透到其他學科領域中,以解決學科中存在的問題,并創造新的思維方式的學術研究現象。作者認為:檔案學學科“移植”現象的產生有其內因和外因兩種因素的影響。內因包括檔案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多變性和檔案學研究人才隊伍的擴大及結構的優化;外因則來自科學技術發展。檔案學學科“移植”可分為直接“移植”和間接“移植”。直接移植包括實物(硬件設備)、人員和部分名詞的移植;間接移植包括部分名詞概念、思想、方法和學科整體的移植。檔案學學科“移植”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二:一是完善了檔案學學科體系,擴大了檔案學研究范圍;二是提高了檔案學研究水平,促進了檔案事業的發展。其缺陷主要有三:一是盲目移植;二是移植表象,缺乏理論特色;三是忽視了移植的層次性。檔案學學科“移植”應遵循的原則主要有三:一是學科體系構成原則——簡單明了、層次清楚、有條理、可擴展、包容性好;二是實事求是原則——立足國情,批判地繼承,經過實踐檢驗;三是層次性原則——從概念、思路、方法、學科四個層次上逐步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