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市檔案館館藏的手抄本《楊氏家譜》,初修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多次續修,最后,由楊子陶(河南長葛石固鎮人)續修于民國初期。
《楊氏家譜》分為上、下兩卷,十六章節,二十一冊。上卷分為六章:溯源、兆域、祠堂、補長兆域、世系、存遺。下卷分為十章:世銘、內銘、續世銘、世系圖、例言、存遺、補長門世銘、囑言、家傳、世系圖例言。全部家譜約40萬字。
據《楊氏家譜》記載:楊氏遠祖楊仲禮系宋朝節度史,祖籍河南長葛石固鎮,其后代因兵變徙居山西弘農(今山西洪洞縣)。明朝初期,由楊十三從山西遷回祖籍(今長葛市石固鎮)。
該譜詳細記載了長葛市石固鎮楊氏家族世襲延續情況和歷代楊家名人、能工巧匠,以及他們在當時為鄉民所作的功績和功德。其內容豐富、結構完整,裝訂保存完好,是一部難得的宗族研究史料。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該家譜收錄了楊氏第十八世孫楊佩章親筆撰寫的興國之策奏章。奏章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以“萬物復焉今夫地”為題,運用宋朝陸象山的禪宗思想,闡述了建立“萬物復焉”、“取與兩得、上下皆足”社會的目標理想;第二部分以《論語·憲問》中“修己以安百姓”一語為題,闡述了官員要修身養性,使所有百姓都安居樂業,興家強國的道理;第三部分以《論語·問政》中“足兵”一語為題,闡述了加強軍隊建設,強化國防對實現強國夢想的重要性;第四部分以《孟子》卷二梁惠王章旬下(九)中“則必使工師求大木”一語為題,向朝廷呈述了用賢圖治,發揮官員所長,學以致用,而不能依靠朝廷的好惡愛憎來使用官員,以朝廷的個性來治理國家的忠言和道理。
那么,楊佩章何許人也?竟敢在清朝晚期朝廷昏庸的情況下,如此大膽地上此奏章呢?據《長葛縣志》和有關史料記載:楊佩章,字筱村,楊氏第十八世孫,少失父母,衣食艱辛,由其堂伯丙昌撫養長大成人。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貢,授工部京官,光緒二年(1876年)中舉人,次年登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此時,周圍同僚趨炎附勢,相互推崇之風甚盛,而筱村以名節自重,岸然自守,杜門讀書,不接權貴,故沉浮詞館二十余載無升遷。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遷國子監司業,后轉左春坊左中允司經局洗馬。二十六年(1900年)補翰林院侍講,次年遷侍讀,升侍講學士。旋補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1903年)署兵部右侍郎,欽派江南正考官。三十年(1904年)署吏部右侍郎。三十二年(1906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潔自守,以忠貞處世,不事逢迎,絕少私交,雖身居高位,而門可羅雀。盡管同僚譏誚,筱村卻不改其素。筱村學博識廣,擅于鑒賞古書畫,京師推為專家。為文獨造,清真雅正。書法顏柳,字字端楷,惜內向不露,所遺作品甚少。民國九年(1920年)壽終。
楊佩章為官為人清正的品性,至今,在長葛石固鎮仍廣為流傳。據傳,光緒癸卯年(1903年),皇太后力主楊佩章出任江南主考官。楊佩章領旨后,有不少朝臣和京都名流想向他行賄、走后門,均遭拒絕。赴任前,慈禧知其為人清廉,手中銀兩不多,就賜他“御品折扇”百把,讓他“斟酌”使用,以解他囊中羞澀。楊佩章一行悄悄出京赴任途中,雖依楊佩章所指路途行走,但仍躲不開沿途官府。地方官府每每熱情款待他們,力盡東道之誼,并借機醛附。顧面子的以購扇變相行賄,厚顏之徒則公開在其居室中攤擺銀兩、字畫、古董,無奇不有。對此,楊佩章明誡左右,凡居室一草一木,損一賠十;吃飯、住宿公平交易,折扇不得出手一把?;鼐┖?,楊佩章又將慈禧的百把折扇原物奉還,引得慈禧搖頭微笑,更是對其佩服不已。據傳,楊佩章還曾做過宣統皇帝的老師,其子因伴宣統帝讀書、玩耍,被奉為“引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