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縣檔案館珍藏的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石刻拓片,為絹面、冊頁裝淡墨精拓本,硬板紙,前是碑文后為跋,該拓片形成于明萬歷年間。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石刻歷經四百多年滄桑,屢遭浩劫,至今下落不明。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拓片的存世,不僅使蘇軾草書之原貌得以傳承,并為后人研究蘇東坡的書法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蘇東坡,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宋元祐六年(1091年)蘇東坡知潁州(今安徽阜陽)時,應開封劉季孫之請,以真行草相間體書《醉翁亭記》一帖,交劉季孫。劉季孫死后,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帖幾經輾轉,歷數百年,先后被趙子固、高仁卿、馮伯田、宋廣等人收藏,后有趙孟頫、宋廣、吳寬、沈周題識,再后落入徽州府。明隆慶年間,徽州府遭劫,傭人拾之于涂泥踐踏之中。不久,鈞陽學子徐潁南遇此書帖,便以豆數斗換回收藏。
明隆慶五年(1571年),徐潁南入京應試,將此帖作為禮品送與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高拱。高拱深感此物得之不易,視為珍寶,決定將其刻石永存,并命其門婿劉巡主持此事。劉巡遍訪名書名刻之士,適值文彭、吳應祈二人以考績入京,劉巡即邀二人合作,由文彭臨摹,吳應祈鐫刻,自己躬身校核。歷時兩個月,終成石刻。該石刻共計24面。其中,依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帖刻石18面,每面縱約37厘米,橫約50.2厘米;其余6面為趙孟頫、宋廣、吳寬、沈周、高拱、文彭、劉巡等人跋的刻石。石刻完成后,高拱所得墨本長卷“一入江陵,后歸御府”而俠。
石刻完成的次年(1572年),劉巡回鄉時,把此石刻帶回了鄢陵,成為劉氏家族的傳家寶,存放在縣城太平街劉氏家祠中,指令專人看管。清順治八年(1651年),又將劉漢黎、劉佑父子二人題跋刻于碑上。中華民國時期,日軍侵華,所到之處,大肆搶掠我國珍貴文物。為安全起見,劉家把這套石刻秘藏起來,外人皆不得知。1944年5月間,日軍進鄢后,覬覦此瑰寶。后因“抗戰”接近勝利,駐鄢日軍倉皇撤走,石刻幸免遭劫。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視文物保護。上世紀50年代,省政府曾兩次派人專程到鄢陵尋找原石刻的下落,由于諸多原因,終未找到。
“大躍進”時期(1958年~1959年),鄢陵縣“一小”為開展勤工儉學,在校南院東邊建立了一座石灰窯,以街上扒的牌坊和廟中石碑做原料。一次,該校學生在縣城太平街找到了一塊刻字的青石,抬至窯場砸爛燒成石灰,經查明是《醉翁亭記》石刻的一塊跋。至此,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石刻下落不明。
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自明代刻石后,由于劉氏家族看管嚴密,其拓片留世很少,彌足珍貴。1987年,鄢陵籍李波人出于對家鄉的熱愛,將自己收藏的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石刻拓片捐贈給了鄢陵縣政協,1990年,鄢陵縣政協又將其移交給鄢陵縣檔案館永久保存。
從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石刻的曲折來歷可以看出,由文彭依帖臨摹、吳應祈鐫刻的蘇東坡草書《醉翁亭記》碑帖石刻拓片,能夠流傳至今,實屬不易。其書法價值、史料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亦不可估量,堪稱“翰墨奇珍”。從拓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原碑帖石刻可謂“三絕”。一曰“文絕”:作者歐陽修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文學家、史學家,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醉翁亭記》更是他的名篇。二曰“書絕”:蘇軾在宋代書壇上位列蘇、黃、米、蔡四大名家之首,擅長楷體、行草體。蘇東坡的書法,流傳下來的多是楷書和行書,草書很少。這一《醉翁亭記》長卷,乃是以真、行、草兼用字體寫成,簡稱“草書”,前人很少著錄,流傳不廣,故倍加珍貴。蘇東坡個性率真、豪放,好酒,其草書《醉翁亭記》正是乘酒興揮毫潑墨的,落筆若行云流水,揮灑自如、縱橫奔放,有大江黃河一瀉千里之勢;盤旋婉轉,如折釵股,如屋漏痕,有圓熟自然之美;豐腴跌宕,舒展大方,有雷霆萬鈞之力;天真爛漫,無所矯飾,渾然天成。書風充分體現出他待物曠達、怡適自然的鮮明個性,達到了“我書無法本意造,點畫信手煩推求”,放蕩不羈出新意,清遠蕭疏、蒼勁空靈的藝術境界。蘇軾自云:“短長肥瘦各有度,玉環飛燕誰敢憎。”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評其書法云:“瀟流縱橫,如綿裹針,外柔內剛?!睂崬椤爸槁撹岛?、書文雙絕”的藝術珍品。三曰“刻絕”:文彭是明代中葉著名篆刻家,是江南才子文瀲明的長子。其篆刻風格雅正,質樸深厚,力師秦漢,使當時印壇面目為之一新,被視為“金科玉律”,對篆刻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公認的明清文人篆刻流派的“開山鼻祖”。實為出類拔萃、精于篆刻之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