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檔案館保存的4萬多卷民國檔案是館藏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省館館藏的重點檔案,屬重點保護與搶救的對象。由于年代久遠,加上當時保管條件落后,保護意識不強,以及制漿工藝落后,使大部分檔案紙張破損、老化、霉爛、成磚狀,不少檔案紙張機械強度已喪失,有的一觸即碎,還有的已成粉狀。因此,搶救、保護民國檔案刻不容緩。
檔案修裱是保護檔案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使破損檔案“起死回生”,“延年益壽”。下面,我結(jié)合工作實際,談談對館藏民國檔案修復的認識與實踐。
1 制訂修復方案
我館館藏民國檔案實體的主要特點有:紙張85%屬手工紙;紙張版面大部分為筒子頁,且幅面大小不一;案卷大部分為右側(cè)裝訂,且有很多卷內(nèi)文件兩頁或多頁用糨糊粘在一起;字跡大部分為毛筆所書寫;部分文件表格用遇水洇散的紅顏料勾畫而成。為使修復后的檔案保持原貌,并達到“薄、光、平、軟、長”的要求,筆者認為,在實施修復之前,要認真檢查檔案損壞、破損的程度,分析原因,確定檔案破損的等級;鑒別檔案所用紙張的類型以及字跡材料遇水洇散的情況;對重要、珍貴及破損嚴重的檔案還要進行拍照,以便修復后對照。針對檢查的結(jié)果,對不同的全宗、案卷和紙張,進行分析研究,制訂出合理、切實可行的修復方案。如我館館藏民國時期河南省教育廳的檔案,老化、霉爛、蟲蛀及形成“檔案磚”的案卷比較多,在修復時,主要針對的就是這些問題。而修復“檔案磚”的關鍵又在于揭粘,只有把黏結(jié)在一起的檔案一頁頁地分開,才能去做其他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每一卷檔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制訂方案時,要把保持檔案原貌作為修復方案的基本原則。我認為:一是可修裱可不修裱的檔案暫不修裱;二是能用修補解決的勿用托裱;三是能用干托解決的勿輕易濕托;四是對糨糊用量要求“寧少毋多,寧稀毋稠”;五是對補紙的要求“寧薄毋厚,顏色寧淺毋深”;六是對修裱質(zhì)量的要求“寧薄毋厚,寧軟毋硬”。在制訂修復方案時,要對整個修復過程作全盤考慮,仔細推敲各個環(huán)節(jié),認真篩選技術方法,盡量避免損壞檔案。
2 靈活選擇修復技術和方法
選擇合適的修復技術方法,一是要了解待修檔案破損狀況。檔案破損種類有:破損、蟲蛀、焦脆、霉爛、黏結(jié)、成磚、水漬、霉斑、鼠咬、缺失、斷裂等;二是要察看紙張的機械強度、破損的面積;三是要檢測字跡材料的溶水性:四是要檢測紙張的酸堿度;五是要檢查檔案紙張的污垢情況。以此為依據(jù)來選擇最佳的修復技術方法。由于檔案破損情況復雜多樣,每一頁、每一卷和全宗的情況都不一樣,在實際操作中,應靈活選擇合適的技術方法。修復破損檔案猶如“病篤延醫(yī)”,要找準病灶,對癥“下藥”,才能治病。
檔案修復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修補法。對于紙張整體強度較好、輕微破損、局部有殘缺的檔案,可采用修補技術對檔案進行修復。修補時,在檔案被蟲蛀、鼠咬、撕裂、缺損、折痕、磨損(斷裂)等部位用拉力強、顏色接近或淺一色的紙對其修補加固。二是托裱法。對紙張整體強度差,嚴重破損,有霉爛、脆化、糟朽、老化、磚狀的檔案,可采用托裱技術進行修復。托裱時,要對其先揭粘、拼對、補殘等,再在檔案背面托整張宣紙,給其以全面的加固。
筆者曾見過這樣一卷檔案:卷首部分紙張局部黏結(jié)比較嚴重,中間部分紙張完好,卷尾紙張老化,失去拉力,封皮、封底破損嚴重且泥斑較厚,卷中有幾頁文件表格是用遇水涸散的紅顏料勾畫而成的。筆者采取了以下修復操作步驟:一是去泥斑、清洗。封皮、封底兩頁,用小刀除去厚泥斑,再用塑料薄膜托住放入托盤中,用70℃~80℃水浸泡30分鐘左右,待泥斑分解后,用軟毛筆輕輕清洗,若泥斑頑固,用中性洗滌劑清洗(用化學藥品或洗滌劑洗檔案,一定要把藥品清洗干凈)。二是揭粘。卷首部分先把黏結(jié)的檔案紙張用濕揭的方法分開,再用常規(guī)方法托裱。三是整理壓平。中間部分由于紙張完好,采用霧水整理壓平。四是先加固,后托裱。卷尾部分在紙張老化處用纖維長的棉紙先加固,然后整頁進行濕托。五是干托。對用遇水洇散的紅顏料勾畫表格的幾頁檔案,在干燥狀態(tài)時整平、補好殘洞,進行干托。修復時,不局限于一種技術方法,要根據(jù)案卷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
3 修復人員的素質(zhì)和技術水平?jīng)Q定著修復工作質(zhì)量
修復人員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要樹立責任意識,視檔案的生命高于一切,在具體操作中,要嚴格按照修復方案操作。在繼承傳統(tǒng)經(jīng)驗的同時,要敢于創(chuàng)新,不墨守成規(guī),在實踐中多學習、多思考、多總結(jié),知難而進。
檔案修復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任重而道遠,修復人員要高度負責地對待每一次具體的修復,切實全心全意地做好歷史檔案的搶救、修復、保護工作,使寶貴的檔案財富得以長久保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