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時代,檔案數據庫建設促成的檔案資源信息化、現代化對新的歷史時期下廣播電視史學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 加強了對廣播電視史料的保護
廣播電視的史志資料一般主要由兩大類組成,一是廣播電視產品;一是記錄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及從業者自身業務狀態的各種資料。這兩大類又由音、視頻,文字,圖片、圖表,實物等部分形態構成。這些史料檔案具有形象逼真、時空感強、易復制的優點,但同時,體積大,存儲信息量少,易受儲存環境影響而損壞,查閱困難。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檔案數據庫建設則為廣播電視檔案資料的存儲與保護帶來了變革。
1.1 形成更先進的檔案保管方式。檔案數據庫將歷史檔案全文內容存儲到計算機硬盤內,可以通過計算機軟件系統進行統一管理,成為原始檔案實體保管形式的有效補充,并通過計算機手段衍生出多種保管形式。相對于傳統保存方式,檔案數據庫的建立使得廣播電視檔案的儲存占據更小的空間,消耗更小的成本,并且具備檢索、利用便捷的優點,特別對于珍稀歷史檔案的保存有著很好的復制、備份功能,使傳統的存儲方法有突破性的進展。
1.2 取得更良好的檔案保護效果。廣播電視史料檔案在保管過程中,要進行日常維護性的保護管理,對庫房的溫度、濕度和防護措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檔案數據庫的建設則將檔案的全文信息通過電子外部設備存儲到計算機硬盤內,通過相對較小的物理空間就能完成大量的信息存儲,同時,數據庫的存儲方式還可以忽略相關的外界條件對檔案自身的影響,實現以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存儲和保管檔案。總之,采用檔案數據庫存儲,使得檔案信息具有很強的采集與讀取性,一勞永逸地避免了傳統手工方式的整理與查閱的麻煩,既避免了對于歷史檔案原件的損害風險,也極大減少了檢索時間,提高了檔案利用的效率。
2 拓展了廣播電視史學研究資料的占有空間
2.1 個人掌握的史料數量迅速膨脹。如今,社會信息化進程已經改變了信息存儲、積累和傳播模式,檔案數據庫的建設使廣播電視史學研究者的史料占有量產生了革命性的飛躍。通過數字化處理的文字、聲音、影像檔案經過數據庫集成后,可實現自由查閱和網絡共享。在中國,中國廣播電視音像資料館的投入使用,開通了從資料館到中央電視臺的光纖網絡和通訊系統,實現了對電視音像資料的預處理、上載、轉碼、檢索查詢、遠程服務和信息發布、節目資料下載、用戶安全認證等功能,改變了傳統的錄像帶資料存儲管理的模式,極大地方便了研究者對廣播電視史料的查閱。研究者足不出戶,便可以通過網絡查詢數據系統,從而方便快捷地獲得所需的史料。
2.2 史料信息的共享更加深入。網絡環境下的檔案數據庫的建設,使得史學研究者的史料占有量在數字化、網絡化基礎上趨于無限擴充;更有意義的是,個人占有的私密性因為海量資源數字化、網絡化而被打破,研究資料共享由于互聯網的開放、對等、互助而成為現實,并日益得到強化和深入。
3 擴充了廣播電視史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隨著廣播電視檔案數據庫的建立及發展,廣播電視史料呈現出承載電子化、留存數字化、訪問網絡化、檢索分析化、調用計算化的新特點。這些新特征對廣播電視史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3.1 提升了廣播電視史學研究的理論層次。網絡環境下廣播電視檔案數據庫的建立,顛覆了傳統史學研究的手工方法。在史料的占有上,不再僅僅是紙質文獻以及錄像帶資料,取而代之的是檔案數據庫提供的數字化史料,即實現了“占有史料的數字化”。作為研究主體,廣播電視史學研究者擁有了數字化的研究資料,具備將手頭資料自行數字化的能力和訪問各類資源數據庫的能力。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數字化的推進,廣播電視史學研究者對數據庫知識的掌握越來越成熟,史學研究的理論層次也將提高。
3.2 拓展了廣播電視史學的研究視野。廣播電視史學研究者憑借檔案數據庫這一主要訪問手段和其他輔助訪問手段,通過網絡連接,就可以方便地把握全世界在廣播電視史學研究領域中的先進學術觀念和深入了解每個國家的廣播電視史,從而在更大的范圍內,用國際化、整體性和動態的眼光審視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歷史。
廣播電視檔案資料是研究廣播電視史的基本材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廣播電視檔案數據庫對廣播電視史學研究產生的影響是深刻的。相信隨著檔案數據庫建設的更加完善和發展,其對廣播電視史學研究的影響和支撐將會更加深刻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