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份證系列評論”是作者關于身份證的系列評論文章。回顧這組評論的寫作,作者認為“于無新處出新聞”,具體表現在:多思出新聞,心里有百姓就有新聞,長期積累出新聞,與時俱進出新聞。
【關鍵詞】身份證系列評論 新聞 新聞寫作
2009年4月中旬,在民建中央及安徽省委的網站和其它一些媒體上,都發表了筆者所寫的系列評論《田柏強十八論身份證》等關于身份證的系列評論文章。民建中央的同仁們看到這組評論后感慨地說,這組評論不僅是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成果,也是新聞寫作的成果。反映出作者不僅有強烈的關心民生的參政議政意識,更反映出作者寬廣的知識面和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從“人人手中有,個個筆下無” 的身份證上,寫出了十八篇文章來,回顧這組評論,筆者有如下體會。
多思出新聞
寫新聞的人常常感到無新聞可寫,筆者常常覺得可寫的新聞素材太多了,根本寫不完。一張普普通通的身份證,其中沒有任何的新聞價值可言,但如果對它認真“研究研究”,也能發現出很多新聞來。套用一句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新聞,而是缺少發現。如何發現新聞,不但要靠記者的腿勤手勤,更重要的還是要“腦子勤”,理論是行動的綱領,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多思考也會出新聞。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公民的身份證管理制度,這項工作是現代化管理的必經之路,它使對人口的管理更加科學合理。由于是新生事物,在管理上也一定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最典型的是由一代身份證的15位號碼,現改為了二代證的18位號碼。
首先從管理部門入手,于是筆者寫了《身份證的戶籍管理應回歸民政部門》。解放初期,由于我國一開始對一些城市管理,由軍管會管理,地方政府未建立,公安部門就先建立了,鄉鎮政府未成立,公安的派出所就先成立了,開始是由派出所代替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職能,于是一直延用下來,居民的戶籍也就歸公安部門管理了。政府工作管理正常化后,戶籍的主管回歸民政部門,應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于是,筆者寫了《身份證的主管部門應為民政部門》、《地區碼應采用郵政編碼》、《身份證姓名用字應立法規范》等文章。
由于目前我國身份證主管部門是公安部門,在身份證號碼的編排上,往往是考慮到本部門的方便,如身份證前6位地區碼,就采用的是公安部門的編碼,忽視了其它部門和老百姓的方便。人們在生活中,更多接觸和需要的卻是郵政編碼,常常出現拿著身份證找郵政編碼的現象,如一些民工,用身份證在招工處登記后,有些資料需要通過郵政信件來交流,所以身份證上未印郵編,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許多不便,于是筆者就寫了《地區碼應采用郵政編碼》一文。
同樣,由于公安部門管理,忽視了漢語拼音和規范的簡化字的推廣,公民姓名都未加注漢語拼音,這不僅不規范,而且由于漢字多音字多,工作生活中常常會產生許多讀錯人名的狀況。更有一些公民,由于公安部門沒有明文規定,就胡亂起名字,有的甚至把網絡語言和英文字母都用于起名中,于是筆者又寫了《身份證姓名用字應立法規范》。
心里有百姓就有新聞
作為一名記者,處處都要設身處地地為老百姓著想。群眾利益無小事,筆者從方便群眾入手,相繼寫下《兩面復印繁鎖》、《身份證費用應由政府埋單》、《代替老年證》等文章。
在二代身份證上,除正面印有一些公民基本信息外,其反面還印有身份證的“有效期限”和發證機關。人們在使用時,當需要身份證的復印件時,一代身份證只要復印一面即可,而二代身份證卻必須復印兩面。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如果乘上13億,都是個天文數字,身份證需要兩次復印,一個人一兩次不算什么,但全國人民長期如此下去,就浪費了國家多少紙張,關鍵還在于兩次復印的“效果”還不如復印一次的效果,因為無法證明其反面和正面是否屬于同一張身份證。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各地也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照顧老年人的政策,其中最主要的是給70歲以上的老年人頒發老年證,但在實際生活中,老年證的頒發,有時并沒有給老年人帶來方便,反而使老年人增加了麻煩,如有的地方要和身份證同時使用等,因此特建議取消老年證,用身份證來代替老年證。對老年人的優惠政策,一律以身份證為準。
身份證是公民為配合政府管理而頒發的證件,如要收費,很多居民是不愿辦的。類似的如醫保卡、失業救濟卡等等,更廣泛一點就是各單位、學校頒發的工作證和學生證等證件。對于一些有公益性的個人事務,我國許多情況下均由政府埋單。
長期積累出新聞
人們常說,記者不是專家,但應是“雜家”。什么知識都要懂一些,世事洞明即文章。作為一個記者,勤于積累,往往比勤動腿、勤動手更重要,一個沒有長期知識積累的記者,是寫不出好稿件來的。
如這組評論中,就涉及到一些醫學、數學、語言學等方面的知識。一代證時,個人出生年月日雖然僅有6位數,出生年份采用2位數,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活百年不稀奇,2位數常常就會發生重號現象,1歲的小孩和101歲的老人號碼就會重復,所以二代證出生年月日碼改為了8位數,重復雖然避免了,但又出現了浪費,因人活千年是不可能的,千年位數碼明顯是多余的,取消一位千年碼,考慮到18位碼的完整性,加上血型對人們健康上的一些作用,筆者又寫了《建議增加一位血型碼》、《建議身份證號碼中取消“X”》。
在寫血型碼一節時,因血型并不是阿拉伯數字表述的,而是英文字母表述的,所以筆者又寫下一篇《建議血型數碼化》的文章,把英文字母表述的血型,用世界通用語阿拉伯數字來代替;建議身份證號碼中取消“X”,涉及到的是數學知識,從數學上來說,用18位阿拉伯數字,應完全滿足我國公民的身份采編碼需求了。
與時俱進出新聞
人類的一切進步,都是時代的進步,都是科技發展的成果,新聞也是伴著人類的進步而進步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實行身份證制度時,科技還沒有今天這樣發達,近幾十年來,特別是在網絡上,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網絡已進入了普通百姓家,給信息傳播科學管理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由此,筆者又寫了《身份證應加上指紋識別》、《建立個人身份證號碼網》。
我國的公民身份證,目前識別防偽的主要標志就是身份證上的照片,這種識別方法誤差太大,偽冒使用他人身份證的現象屢禁不止。為了提高身份證的防偽性能,身份證上必須加上指紋識別。
大家知道,我國公民的人像差別小,特別是雙胞胎及兄弟、姐妹之間,相似度就很高,加上現代醫學整容發達,也會使人像產生誤差,而隨著人的年齡增加,人的形象改變也會很大,有的是真身份證,由于人像變化大,反而引起人們的質疑。
而人的指紋是獨一無二的,就連雙胞胎之間,他們的指紋也不一樣。民國時期辦理的國民身份證,為了防止人像辨識的誤差,也采取了人像加指紋的識別方法。現代科技,指紋識別的應用也十分廣泛,最常見的是指紋鎖,上下班的指紋打卡機等等,可以說,指紋識別已進入千家萬戶了。
目前,互聯網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數字域名上網也成為現實,這使上網和打電話一樣方便,使不識英文的人,也能暢游網絡世界,數字網系統只采用0~9這10個阿拉伯數字,替代現在的英文字母,只要健入一組號碼,就可輕松上網,數字網的開發,使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身份證號的數字網址也成為可能,設置身份證號的數字網址好處是很多的。
近年來,筆者還寫了一些《身份證不宜設“有效期”》、《身份證不能聲明作廢》、《身份證應注明發證日期》、《出生年月日漢字可省略》、《公民居民不能混用》等文章。行成于思。魯迅曾說過,對一個問題,只要思考,才會明白,思考久了總會明白。筆者對身份證就經常思考,能不能使它信息量更大一些,使用更方便一些,功能更多一些。由于對身份證的問題想明白了,十八論身份證的新聞也就自然出來了。■
(作者單位:安徽工人日報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