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2月18日,詹姆斯·卡梅隆成為第2396個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星的名人。他的新片《阿凡達》剛好在同一天全球公映。揭星儀式前,《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對卡梅隆進行了采訪,談到了他的一舉成名,功成名就后的感受,以及緣何堅持拍攝《阿凡達》。
記者:1984年的《終結者》,讓你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電影制作人和兼職卡車司機,搖身一變成為了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編劇兼導演。多年的努力奮斗終于換來了一夜成名,對于出名你是怎么看的?
詹姆斯·卡梅隆(以下簡稱卡梅隆):嗯,當時我是全職卡車司機,兼職編劇。我還記得那時我把卡車停在路邊,自己藏在廣告牌后面寫劇本,不想讓別的司機看見我。我從沒覺得當導演能出名。我之所以渴望做導演是因為這類人可以在幕后默默地創作,出名的應該是演員,但我也發現,即使不在放映我的電影的街區,依然有人認得我,這真的很奇怪。當然,最夸張的是1998年奧斯卡獎之后,那一陣洛杉磯街上的每個人都會看我。
記者:如今你已經實現了所有編劇兼導演的夢想。這一切真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好嗎?
卡梅隆:當你想嘗試某種激進的新鮮事物,名聲確實很有幫助。比如《阿凡達》,我對福克斯說明這部電影構想的時候,有過去那些賣座的電影在手,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他們:我從沒做過一部賠錢的電影,以后也不會。因為我要找他們投資的這部完全用計算機圖像生成的電影極其昂貴,主要演員又都長著藍色的臉孔、大大的金色眼睛和長尾巴,我想上面的話應該是我說的最令人信服的話了吧(笑)。偶爾他們也會問“真的需要尾巴嗎”,尾巴當然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這些電腦生成的人物讓投資方感到緊張,這時候我的成績單就發揮作用了。所以劇本多么優秀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沒拍過《泰坦尼克號》,也就不會有今天的《阿凡達》。
記者:過去10年里,《泰坦尼克號》的成功對你還有哪些幫助?
卡梅隆:《泰坦尼克號》的成功確保了我的兩件事:第一,我在一段時間內有了收入;第二,我找到了一份不那么朝不保夕的工作。既然我之前的那些作品可以告訴大家我不是僥幸成功,那么我就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我的想法是,等到了80歲,就不可能率領深海考察團去探索什么有外星人居住的深海了,但那時候我還可以拍電影——所以想嘗試這種考察活動的話,就要馬上動手(從2002年開始,卡梅隆連續拍攝了三部深海紀錄片,分別是《重返俾斯麥戰艦》(James Cameron's Expedition: Bismarck)、《深淵幽靈》和《深海異形》(Aliens of the Deep))。我一向不愿淺嘗輒止,要做就要仔細鉆研并融入其中——我希望能獲得海洋學家們的尊重,至少他們不會認為我是個瘋子。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技術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攝像機的防水罩,還有一些聽上去很簡單的東西,例如裝在深水潛水器外使用的、能上下左右活動的攝像頭。之前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我們必須自己動手做,還要保證讓它在水下12000或16000英尺的地方正常工作。當時我們研發了很多東西,例如機器人和燈光系統,而這些設計后來在其他海洋研究工作中也發揮了作用。好萊塢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這部分的辛苦和收獲,這都沒什么,我不在乎。不過聽到人們問我“你這10年都做了些什么”,還是會覺得有點好笑,因為我一直非常非常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