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一】:
見“招”就“趕”,勞而無獲
周六,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的大四學生小李比平時起得還早。帶上事先準備好的簡歷,他要先到四川師范大學本部校區,參加四川省就業服務周的現場招聘會,然后再趕到世紀城新會展中心的成都冬季特大型人才招聘會。連著兩場,這是他年初以來參加的第5場招聘會,他無奈地說:“來了這個又怕錯過了那個,可如果都參加時間又來不及。”
在招聘旺季,招聘會一場接著一場,提供的崗位也都是成千上萬個。和小李一樣,在應聘大軍中,有很多求職心切的畢業生是屬于海撈型,他們抱著“一場都不能少”的心理,帶著厚厚的一沓簡歷表東奔西走。而各型各色、叫人眼花繚亂的招聘會也讓很多學生感嘆“分身乏術”。
專家支招:正確定位,合理選擇
招聘會不是集市,并不是起得早、趕得到就能有所收獲。在琳瑯滿目的招聘會面前,應該根據個人情況有目的、選擇性地參與,不能盲目趕場。
那么究竟該如何選擇參加招聘會呢?通常,第一選擇是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參加這類招聘會的用人單位不會刻意強調有工作經驗;其次是瞄準行業專場招聘會,比如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專場招聘會,這樣針對性強,目標性較強;第三,對于非技術性人才而言,綜合性招聘會是個不錯的選擇。這類招聘會的招聘單位規模多樣,職務類型豐富,重視人的綜合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專業門檻不會太高,可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機會。
【鏡頭二】:
漁翁撒網,亂投簡歷
“您好!這是我的簡歷,我想應聘銷售經理助理的職位。”南京師范大學的小陳來到一家醫藥公司展位前,從自己厚厚的文件袋中,隨手抽了一份,投遞給招聘方的工作人員。小陳學的是中文專業,社會實踐多為參加學校課題調研、發表各類文章以及在廣告公司所做的實習策劃案等,與銷售有關的經歷僅僅只是暑假參加過促銷活動。招聘方工作人員簡單瀏覽了一下小陳的簡歷,便客氣地告訴小陳:“看看再說。”
有些畢業生對“廣撒網,多捕魚”的觀點深信不疑,總想著多抓幾個單位在手里最穩當。于是,常常是同時參加多個崗位的應聘。但一些人的求職信就像公文,千篇一律,投給哪個單位只不過換個稱呼,而內容不變,這樣的簡歷沒有針對性,很容易被拒之門外。
專家支招:適銷對路, 有的放矢
投遞簡歷,一定要適銷對路,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在這方面,求職者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準確定位自己,找準戰場,才是取勝的關鍵。求職者首先要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所長、個人興趣確定好求職方向和層次,想去哪類單位,對什么樣的職位感興趣,做到心里有數。同時,要通過媒體、宣傳冊等了解相關企業的需求,在制作簡歷時,分門別類,結合應聘某個方向的工作或某個單位的職位,專門制定出該方向特長突出或符合該職位需求的簡歷,然后有目的地投放,這樣才能吸引用人單位的目光。如果用人單位看不到自己切實需要的人才,肯定不會感興趣。
【鏡頭三】:
盲目趕早,勞神傷身
南京某大型畢業生交流會9點正式開場,南京林業大學的小李提前十分鐘趕到現場,結果發現招聘會場外已是人山人海。隨著人流涌入會場,他根本沒有與招聘單位充分交流的機會和時間,投遞簡歷、面談等,所有的事情都是在極度匆忙的狀態下完成的。有了經驗,第二次他參加招聘會,早上6點不到他就趕到現場。但由于去得太早,等了兩個多小時市場大門才開,小李等得心急火燎,口干舌燥。這兩次的應聘效果可想而之,一定是難能如愿。
提起招聘會,不少求職者最頭疼的就是一個“擠”字,招聘現場人山人海,每一個招聘攤位前都圍了好幾圈人,鞋被踩丟了,資料被擠散了……汗流浹背,好不容易擠上前去,亂扔了幾份簡歷,可連對方是什么單位都不知道。對此,大學生小金深有感觸:“招聘會上的人太多了,你很難擠上前。經常是擠進去放上一張簡歷,就又被擠了出來,沒有機會與招聘方的工作人員溝通,也就很難給人留下印象。”于是,不少大學生常常提前趕到招聘會現場。
專家支招:適當提前,充分準備
由于很多招聘會都是全國性的,招聘規模的龐大導致大學生在求職時要耗費大量的體力,若太早趕到現場,可能會出現體力透支的情況,難以保證良好的精神面貌。因此,進入招聘會現場不宜太早也不要太晚,一般提前半小時左右趕到現場,最好能夠避開上午九點半到中午十一點左右這個高峰期。
參加招聘會前,要用充足的時間收集信息,掌握當天招聘單位的情況,對有關單位展位的大概位置和招聘崗位做到心中有數。這樣避開人流高峰期,到場后在有限的時間里,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將自己的簡歷等資料呈遞給招聘企業,不僅能夠節省時間和精力,還提高了應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