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戰結束后,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份子,波蘭全盤接受了蘇聯模式,其中也包括輕武器行業,波蘭的輕武器之路是從仿制開始的,從大名鼎鼎的AK47/AKS47開始。再到后來的AKM/AKMS。而本文介紹的鉭式系列步槍與以往武器不同的是在仿蘇武器中,融入了最多的原創設計——
鉭式前身——具有3發點射控制機構的Wz.80
當年,美軍裝備的M16 5.56mm突擊步槍通過越南戰爭引起了各國軍方的重視,與此同時,蘇聯于1970年代中期成功研制出另一種小口徑武器——5.45mm口徑的AK74突擊步槍和RPK-74輕機槍。受此影響,波蘭及其他華約國家也紛紛趨向于小口徑單兵武器系統。當波蘭當局得知要獲得AK74突擊步槍的生產許可證需支付高額費用時,便下定決心在蘇聯的基礎上走自己的發展道路——波蘭的輕武器設計師們擬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花同樣的時間,研制出與AK74相似但實質卻不相同的突擊步槍。
幸運的是,他們不需要完全從頭開始,早在1973年,華沙軍事科技大學(Warsaw’s Military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設計小組便研究出一種提高彈道性能的新型中間威力槍彈——7×41mm步槍彈。這種槍彈彈道低伸,在300m距離上的彈道高約240mm,槍口初速達到770m/s,當使用7.68g鋼心彈射擊時,其槍口動能可達2 200焦耳。1976年,位于波蘭中部城市拉多姆市第11工廠的OBR研發中心受命為該彈研制一種模塊化武器系統,該項目代號為“Lantan”。在設想中,這種模塊化武器系統以一個通用機匣為中心,通過安裝不同的槍管、彈匣供彈模塊、彈鏈供彈模塊和槍托,可分別變換成傘兵型卡賓槍、突擊步槍、精確射擊步槍(狙擊步槍)、輕機槍、坦克機槍和班用機槍(后兩者采用彈鏈供彈)。但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注定要遭受失敗,一個最突出的原因就在于,蘇聯反對華約成員國使用7mm槍彈。結果波蘭僅僅造出2支原型槍和12 000發槍彈就停止了這個項目。
當“Lantan”項目宣告失敗后,1970年底,波蘭人厄爾利在AKM步槍的基礎上研制出一款帶有3發點射功能的同口徑步槍,經試驗后發現其射擊精度比原來的AKM步槍還有提高,這款步槍被命名為Wz.80。AK系步槍的典型特征是機匣右側的保險/快慢機柄有3個位置;保險、單發、連發。而Wz.80將保險柄和快慢機柄分開設置,保險柄位于機匣右側,有2個位置:上為保險,下為發射,快慢機柄位于機匣左側、靠近握把的位置處,有3個位置:3發點射、連發、單發。不過,由于種種原因,波蘭軍隊并沒有裝備此槍,但該槍的一些設計為后來武器的研發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后來,波蘭看到其他華約國家如東德、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被迫支付昂貴的AK74生產許可費用時,依然決定自行設計新型步槍[代號為“Tantal(鉭)”]和彈藥[代號“Cez(銫)”]。需要說明的是,在1970年代,波蘭輕武器項目都采用化學元素名稱,主要是金屬,如Wanad(釩)、Cez(銫)、Beryl(鈹),而Onyks則是礦石“縞瑪瑙”的意思。
鉭式的第一個型號——wz.81
1980年春,OBR研發中心開展鉭式步槍的初步研發。研制中,波蘭沒有在5.45mm口徑的AK74上做文章,而希望這款新步槍與波蘭軍隊裝備的AKM7.62mm步槍有更大的零件通用性,同時也希望能沿用Wz.80的3發點射控制機構。他們在AKM的基礎上研制出一款新槍,其延長了拋殼窗長度,重新設計了機械瞄具、導氣管和上護手;通過加裝槍口適配器,使該槍能發射槍榴彈,在導氣箍前面可安裝兩腳架。此外,將槍托改為桿狀,抵肩處向下折彎并呈三角形,同時把原本向下翻折的槍托改為向右側折疊。
1981年,該槍被定型為“kbk Wz.81”,意思是“M1981卡賓槍”,雖然在其他國家(包括我國)像這種長度的突擊步槍通常屬于標準型步槍,但按照波蘭軍隊的叫法,所有發射中間型威力步槍彈或小口徑步槍彈的步槍,不管用多長的槍管都叫“卡賓槍”。
最初,Wz.81使用螺釘來裝配,而“不使用專門工具就能進行野戰分解”的理念在當時已是很盛行了,Wz.81的這點設計對士兵來說很不“友好”,于是不久之后,Wz.81就把螺釘改為銷子。
Wz.81的另一項原創設計,是把AK系步槍的固定式導氣管改為活動部件,楔在導氣室和表尺座之間,然后用塑料上護手蓋固定。這一設計初衷是為了在不拆卸上護手時就能直接拆卸下護手,以便在野戰條件下安裝下掛式40mm榴彈發射器。但許多人認為,為了一個班只配備一件的配件,就把步槍設計復雜化,不便于步槍整體的野戰分解和組裝,得不償失。
1981年因政治和社會動蕩,工人罷工,波蘭進入全國戒嚴狀態。拉多姆第11廠也受到罷工影響,導致拖延了新式步槍的研制進度。
研制步槍的同時,5.45mm新槍彈的“銫”項目也在進行,位于斯卡日斯科一卡緬納市的第21彈藥廠(又稱為ZM梅什科工廠)終于在1983年研制出5.45×39mm槍彈,且第一批試驗用彈的測試結果令人滿意,這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從蘇聯購買5.45mm步槍彈的生產許可。于是,波蘭國防部認為配套的新式步槍應該盡快裝備部隊了。
1986年,第一批Wz.81被送交軍方進行試驗,但徹底失敗了。有關這次試驗的結果目前仍未解密,但有幾個事實是顯而易見的。例如Wz.81與波軍安裝AKMS的車載槍架不兼容,若換裝Wz.81,就要更換全部槍架;另一個問題是彈匣,Wz.81與AKM的彈匣座尺寸相同,因此很容易裝錯彈匣,比如把裝了7.62mm彈的AKM彈匣插到Wz.81上。

于是,對槍機框、槍機和彈匣作了重新設計。1988年3~6月期間,改進后的兩批新樣槍被送到部隊進行試驗,這兩批樣槍使用了AK74的橙色塑料彈匣和木制護手。新式樣槍發射波蘭生產的PS普通彈和蘇聯生產的7N6曳光彈。第一支樣槍發射了15 000多發。其他樣槍則超過20 000發,這表明該步槍有更長的使用壽命,遠遠超過原定的10 000發壽命的目標。另外在發射350g訓練用槍榴彈時,初速為53m/s,有效射程2 1 0m,比設想的250m有效射程稍近。發射質量為500g的槍榴彈時初速為46m/s,有效射程180m。在試驗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發射槍榴彈時出現機匣蓋跳開等問題。
另外,早期生產的Wz.81還有一種夜戰型。由于傳統的AK系步槍的機匣蓋不能直接安裝光學瞄具,所以Wz.81步槍和傳統AK系步槍一樣在機匣左側裝配了一個瞄準鏡安裝導軌。這種型號曾計劃作為班組的精確射擊步槍,配用東德的ZFK光學瞄準鏡。但由于該槍機匣左側增加了一個快慢機柄,結果導軌與快慢機柄產生了干涉——當安裝了NSP-3瞄準鏡后,快慢機柄只露出2~3mm的長度,非常不便于操作,因此部隊對這種型號的Wz.81很不滿意。
Wz.81的改進型——wz.88
針對試驗中暴露的問題,OBR研發中心又對Wz.81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步槍在1 989年初再次進行試驗,并最終完全滿足要求。1991年,該槍正式投產,命名為“kbk Wz.88”,放棄了研制階段時的“鉭”代號,但直到現在,“鉭”這個名稱仍然是該槍的非正式綽號。
Wz.88與Wz.81一樣采用活塞長行程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供彈具為30發雙排弧形彈匣,彈匣體最初是全鋼結構,后來改為塑料。機械瞄具的表尺分劃為100~1 000m,增量為100m,u形缺口照門。準星是典型的AK系風格,可調高低和風偏。Wz.88的機械瞄具還配有氚光管。在此須強調一下,波蘭是原華約國家中最早使用放射性氚光管機械瞄具的國家,而包括蘇聯在內的其他華約國家都只是在機械瞄具上涂上含磷物質。
該槍冷鍛槍管長425mm,槍管鍍鉻,4條右旋膛線,導程為200mm。槍口適配器直徑22mm,可直接發射槍榴彈。Wz.81配有一個整體式兩腳架,但在發射槍榴彈時容易損壞,后來改為安裝在槍口后面的可拆卸式兩腳架。
Wz.88的定型時間比較晚,因為席卷東歐的政治劇變也影響到波蘭,波蘭在1989年下半年改變了國家政體。其后,當Wz.88投產時,波蘭決定加入北約組織。于是,Wz.88在1994年停產,一共只生產了12 000支。
但即使在那個短暫的批量生產期間,Wz.88仍然有許多設計變更。首先是改進了擊發機,相比原來的AK系擊錘和扳機更為簡化。此外,拉多姆第11廠也推出了塑料彈匣,而不是用于AKM和Wz.81的金屬彈匣,彈匣體和托彈板用黑色玻璃纖維增強聚酰胺制成,從而減輕了質量,并提高了可靠性。
鉭式的后續——wz.89
在Wz.88進行試驗時,OBR研發中心就開始設計一種類似于AKS74U的短突擊步槍,口徑為5.45mm,這個項目代號“Onyks(縞瑪瑙)”。1990年底,第一個縞瑪瑙原型槍研制完畢,被定型為subkbk Wz.89(M1989短卡賓槍),并在1991年初開始試驗。
據說這種Wz.89出色地通過了試驗,但隨后OBR研發中心又決定使其零件與Wz.88通用,因此又開始重新設計“縞瑪瑙”的機匣。重新設計后,在1992年生產了約200支即告停產。據說軍方的理由是認為消焰器效果不夠好,但真正的原因和Wz.88一樣,是政治因素。
wz.89基本上就是縮短版的Wz.88,采用207mm短槍管,取消了刺刀座和兩腳架,縮短導氣管和護手。但奇怪的是,Wz.89保留了發射槍榴彈的功能,用槍管這么短的短突擊步槍來發射槍榴彈也算是世界“惟一”的了。Wz.89的導氣室和槍口裝置都是仿自AKS74U,當要安裝槍榴彈適配器時,需要旋下原來的槍口裝置。為了保持適當的瞄準基線長度,Wz.89的照門座采用懸臂式結構,使照門向后延伸了一段距離。這個懸臂式結構同時也是安裝光學瞄準鏡的導軌。與Wz.88一樣,Wz.89的機械瞄具也設有氚光管。不同時期生產的Wz.89m各有變化,如前期產品的照門座為短懸臂式,后期產品的懸臂加長,主要是為了便于安裝瞄準鏡。
波蘭決定加入北約組織后很快就推出5.56mm口徑的新式槍族,但其實早在1990年就已經開始設計“鉭”和“縞瑪瑙”的5.56×45mm口徑型,并分別命名為“5.56mm kbk Wz.90”和“5.56mm subkbk Wz.91”。當時的想法是:即使軍隊不需要,至少還可以出口。
在外觀上,5.56mm口徑的槍系與5.45mm型號的鉭式步槍與縞瑪瑙式步槍幾乎難以區分,惟一的區別是前者采用黑色塑料護手和握把,這也是拉多姆兵工廠第一次采用黑色塑料部件的步槍,這在后來成為波蘭其他輕武器的共同特點。口徑的變化使槍口初速和動能略有提高,步槍型的初速從原來的880m/s增加至900m/s,槍口動能從1 316焦耳提升至1620焦耳;而短卡賓槍型的初速從700m/s增至710m/s,動能從857焦耳增至1010焦耳。
5.56mm口徑的型號最后定型為kbk Wz.96步槍和卡賓槍。
結語
鉭式系列步槍是波蘭迄今為止融入最多原創設計理念的AK系步槍的仿制型。雖然這一步槍的設計受到一定質疑,但“鉭”、“銫”和“縞瑪瑙”項目給予了研究經驗較少的波蘭國防工業自力更生的寶貴經驗。
鉭式步槍現已退出波蘭軍隊——在彈藥庫存用完后,Wz.88便退出服役單位,全部被Wz.96所取代。Wz.88在波蘭軍隊手中的最后露面是2004年底駐黎巴嫩的聯合國維和部隊。而退出波蘭軍隊后的其中一部分Wz.88現仍在伊拉克新軍的手上使用。
鉭式系列步槍之于波蘭是寶貴的,鉭式雖已退役,但鉭式的后繼者Wz.96步槍仍將在長期一段時間內與波蘭軍隊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