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背景
歷史上,伊拉克與科威特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一直存有爭端。1980年代末,伊、科爭端再次突顯。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絕后,決心以武力吞并科威特。同年8月2日凌晨,在經過周密準備之后,伊拉克共和國警衛隊3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很快,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加上海灣地區一直是美國和西方的生命線(美國進口石油的20%、西歐的35%、日本的70%都來自海灣地區),美國為了控制海灣的石油資源,迅速向伊拉克出兵。同時,美國還四處動員說服西方盟國以及部分阿拉伯國家派兵參戰。到1991年1月15日,有30多個國家答應出兵參戰,再加上海灣地區的6個國家,共有40多個國家的多國部隊云集在海灣地區,總兵力達70萬人,飛機3 510架,坦克2 900輛,裝甲車2 200輛,艦艇400艘。
1991年1月17日,巴格達時間凌晨2時40分左右,以美國為首的駐海灣多國部隊向伊拉克發動了大規模空襲,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拉開了帷幕。
整個行動按照三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以美國為主的多國部隊利用海空優勢,對伊拉克的指揮、通信、聯絡、空防、機場等重要軍事戰略目標進行空襲;第二個階段大規模空襲伊拉克地面作戰部隊,最大限度地打擊和削弱其戰斗力,第三個階段則投入地面部隊和兩棲登陸力量發起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地面進攻。
美軍及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的空襲作戰持續了整整37天。據美方及多國部隊發表的戰報,空襲使伊空、海軍基本失去戰斗力;伊導彈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能力被削弱到最低限度;伊軍指揮控制系統被摧毀四分之三;伊軍前線部隊通訊聯絡發生困難,伊駐科部隊后勤補給線基本被切斷,伊在科戰區的戰斗力受到重創……。隨后,代號為“沙漠軍刀”的地面作戰行動展開。
封繪——“軍刀”出鞘——第101空中突擊師
封繪一表現的是美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參戰場景。
隸屬于第18空降軍的第101空中突擊師是美軍的一支老牌勁旅。該師成立于1942年8月,前身為第101步兵師。海灣戰爭爆發時,該師下轄3個旅、9個空中突擊步兵營,1個航空兵大隊和1個空中騎兵中隊,官兵共15 700人,裝備有攻擊機165架。其他直升機95架。該師主要依靠直升機實施空中突擊,具有快速的機動性和強大的火力攻勢,是美軍進行快速部署和實施應急作戰的重要力量。
在“沙漠軍刀”行動中,第101空中突擊師的具體任務包括:實施空中突擊行動,迅速突入伊拉克境內,抵達幼發拉底河,切斷科威特戰區內伊軍部隊的交通線,殲滅沿線配置的所有敵軍部隊,然后揮師東進,在巴士拉以北切斷伊軍的退路。在為期4天的地面作戰中,第101空中突擊師建制內和配屬的直升機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不分晝夜地飛行,總共出動了數千架次。除被伊地面防空火力偶爾擊落一、兩架直升機外,未造成重大傷亡。其在戰場上共實施了4次大規模空中機動,跨越的總距離超過800km,是參戰美軍中機動距離最長、作戰范圍最廣、插入縱深最遠的部隊,為割裂伊軍防御體系立下大功,在戰爭史上創造了“機動制敵”的典范戰例。
封繪一中的4名第101空中突擊師士兵均身穿六色沙漠迷彩作戰服。這種作戰服在海灣戰爭時期是美軍配發的制式服裝,陸軍與海軍陸戰隊都有穿用。除了作戰服之外,圖中士兵穿戴的PASGT防彈衣與凱夫拉防彈頭盔也同樣采用六色沙漠迷彩圖案,以增強隱蔽效果。不過他們使用的包括肩帶、腰帶、水壺袋以及M16彈匣袋等配件的ALICE作戰裝具顏色卻是綠色的,顯然破壞了隱蔽的整體效果。畫面中美軍士兵腳穿帆布腰的黑色叢林作戰靴,也是當時許多美軍參戰部隊的標準裝備。
美軍班組編制一般為9人,由1名班長率領2個4人組成的戰斗小組,每組組長與步槍手使用M16A2步槍,另有使用M249 5.56mm班用機槍的機槍手和使用下掛式M203榴彈發射器的M16A2步槍的榴彈手各一名。封繪中的4名美軍士兵正好就是這樣一個作戰小組:畫面中最左側手持M249機槍的是機槍手,身背AN/PRC119短波無線電臺的是組長,其正在更換M16A2步槍彈匣,無線電臺的話筒掛于胸前以便空出雙手操作武器;臥姿的為步槍手,其身背一具M136反坦克火箭筒,由于實戰中彈藥消耗很快,因此步槍手與同樣使用M16A2步槍的組長和榴彈手都在ALICE裝具的腰帶上掛了4個M 16步槍彈匣袋,以增加彈藥攜行量;后排最右側的榴彈手正在據槍瞄準,準備發射40mm榴彈,他將槍托抵肩,左手握住M203榴彈發射器的護筒,右手持M16A2步槍彈匣作為握把,圖中可見其右手食指向前頂開扳機前方的保險桿準備射擊。不過可能是由于突發敵情而倉促間應戰,畫面中M16A2步槍準星座后方的可折疊表尺并沒有豎起,此時,榴彈手只能進行概略瞄準。
封繪二 空降兵元老——第82空降師
封繪二表現的是美軍第82空降師在戰斗中的場景。
同樣隸屬于第18空降軍的第82空降師也是一支美軍中久負盛名的老牌勁旅。該師也組建于1942年8月,同屬美軍空降兵中的元老,前身是第82步兵師。海灣戰爭爆發時,該師下轄3個旅、8個空降步兵營、1個空降裝甲營,官兵共16 000人,裝備攻擊機48架,其他直升機167架,輕型坦克54輛,火炮147門,具有很強的空中機動和攻擊能力。
“沙漠軍刀”地面作戰行動開始后,第82空降師協同法軍第6輕裝甲師在整個進攻集團的左翼展開行動。其在伊拉克南部沙漠地區實施深遠穿插,途中攻占了薩勒曼機場,一直挺進到縱深300km的幼發拉底河谷,構成了圍殲南部伊軍的最外圍防線。
封繪二中,一名上士單膝跪地,手持望遠鏡,似乎正在為旁邊的M249機槍手指示目標;機槍手沒有攜帶M16步槍彈匣包,而以100發5.56mm機槍彈鏈包代之,其雜物包的側面還掛著急救藥品盒;黑人士兵手持加裝了M203榴彈發射器的M16A2步槍,他沒有使用專門攜行榴彈的作戰背心,而是在胸前掛著2個可容納3枚40mm榴彈的彈盒,這種攜行方式與越戰時相同,只不過攜行具由帆布材質改為塑料材質,上士身后的士兵手持F1M“毒刺”防空導彈正在準備發射。
由于兩伊戰爭中伊拉克對伊朗軍隊使用過化學武器,因此當時美軍十分擔心薩達姆會對進入伊拉克境內的美軍部隊以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盟友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了盡可能地避免傷亡,美軍為參戰部隊均配發了包括防毒面具、防護服、防護靴套以及單兵偵毒設備等在內的全套單兵防護裝備,并要求所有防護裝備必須24小時隨身攜帶。畫面中可見4人都在左腿外側掛有M17防毒面具包。該防毒面具包括多種不同的過濾器和面罩。
封繪三 馳騁沙場——美軍裝甲部隊M1A1坦克乘員組
海灣戰爭中,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的裝甲部隊在大漠中縱橫馳騁,充分顯示了“陸戰之王”的霸氣。當時參戰的美軍坦克主要有3種型號:M551“謝里登”坦克、M60與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其中,前兩者的服役時間較長,海灣戰爭后開始逐步退役;而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則憑借其良好的防護能力,強大的火力以及先進的火控系統與夜視能力大敗伊拉克軍隊裝備的蘇制T系列坦克,至今仍在軍隊服役。
封繪三表現的就是一個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乘員組的作戰場景。由于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沒有像同一時期的蘇制T72/TS0坦克那樣采用自動裝彈機,而采用人工裝填彈藥,因此一輛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乘員組由包括車長、炮長、裝填手與駕駛員共4人組成。封繪中的4名人員均頭戴內置耳機與通話器的DHl32 CVC(CVC:戰斗車輛與空勤)坦克頭盔,并配用胸掛槍套,槍套內裝有一支M9手槍作為自衛武器。車體高度較低,有利于降低坦克被擊中的幾率,而M1A1坦克的車體高度就比較低,因此畫面右下方的駕駛員只好以半坐半躺的姿勢坐在車體前方正中央的駕駛艙中進行駕駛。在非戰斗行軍時,駕駛員經常會將頭探出駕駛艙外以獲得更好的視野,同時為了防止沙塵,他還佩戴了護目鏡并用圍巾包住了口鼻。由于坦克兵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坦克艙內,因此對于人員著裝的要求并不像步兵那樣嚴格,畫面車組中的駕駛員與坐在炮塔頂部艙口的炮長身穿叢林迷彩BDU,而其他兩位則身穿六色沙漠迷彩作戰服。
同樣是為了防范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襲擊,站在坦克旁邊的車長與黑人裝填手腰間也都掛有坦克手專用的防毒面具包。值得注意的是,黑人裝填手竟然手持一支美軍二戰時期使用的M3沖鋒槍,大概是由于當時美軍除了M9手槍之外,沒有給坦克兵配發類似MP5K或MP7 PDW之類威力更大的自衛武器,而M16A2步槍對于坦克內部狹小的空間來說又太長而不便于使用,因此這名裝填手不知是通過何種途徑搞到了這支幾乎“年過半百”的老槍并將其帶到了戰場上。
封繪四 重拳出擊——美國海軍陸戰隊反坦克組
封繪四展示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反坦克組在海灣戰爭中的作戰場景,畫面中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包括“龍”式反坦克導彈(左)與陶式反坦克導彈(右)。
“龍”式反坦克導彈是美國研制的第二代單兵便攜式反坦克導彈,主要用于中距離攻擊坦克、步兵戰車和其他裝甲車輛,也可攻擊野戰工事等目標。“龍”式反坦克導彈于1974年開始裝備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1976年開始改進,先后有“龍I”、“龍Ⅱ”和“龍Ⅲ”三種型號。隨著第四代“標槍”反坦克導彈的服役,“龍”式系列反坦克導彈逐漸被取代。
陶式反坦克導彈是美國研制的第二代重型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其采用車載發射,光學跟蹤、導線傳輸指令(有線制導),主要用于攻擊各種坦克、裝甲車輛、碉堡和火炮陣地。導彈全長1164mm,最大射程4 000m,彈徑152mm,戰斗部為空心裝藥聚能破甲型,靜態破甲厚度800mm,動態200mm/65°,可從地面上發射,也可從直升機上發射。
封繪五 “沙漠之鼠”——英國陸軍第7裝甲師
說起英國陸軍第7裝甲師,可能很多人沒有太深的印象,但是提到該師的綽號——“沙漠之鼠”,則是大名鼎鼎了。這個綽號來源于該師臂章的圖案——一只可愛的沙漠跳鼠。二戰時期,該師正在北非戰場作戰,由于師長認為原先的臂章只是一個白色襯底的紅圈,過于單調,于是就讓妻子按當地的一種小動物——沙漠跳鼠重新設計了徽章,這個圖案從那時起一直沿用至今。
封繪五中的4名士兵均頭戴MK.6型頭盔,身穿的沙漠作戰服樣式與迷彩圖案都與美軍有所不同。由于防彈背心正面下方通常會被作戰裝具遮擋,因此只在胸前設有兩個口袋。與美軍參戰部隊相同的是,每名英軍士兵部攜帶有全套的生化防護裝具,統一裝在身體左側的綠色攜行包中。畫面中正在指揮的中士使用的作戰裝具是在當時比較新穎、被稱作“肚兜”的一種攜行具,其在腹部正面有3個步槍彈匣袋,兩側各有2個較大的置物袋,左肩處還設有2個小雜物袋可用于盛放指北針或急救包等小物件,右肩處空出便于據槍時抵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英軍作戰服的兩臂、兩肘外側以及兩膝上方各有一個黑色方塊,這是用于在夜戰中進行敵我識別的標志。該標志由能夠發出紅外光的特殊材料制成,夜間,全身6個發光點在紅外夜視儀中可以保證能從多個角度被觀察到,從而達到識別敵我的目的。英軍的這一措施恐怕是為了防止被擁有大量夜視器材的美軍盟友誤傷。
封繪中的機槍手(左二)手持L86A1輕型支援武器,其余3人則使用L85A1突擊步槍,最右側的反坦克手拎著一枚攜行狀態的“勞80”式94mm火箭筒。
L85A1突擊步槍采用無托結構,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回轉式閉鎖方式。全槍長785mm,槍管長520mm,全槍結構簡單,無需任何專用工具即可進行分解。機匣上方的導軌既可安裝帶照門的提把,也可安裝L9A1光學瞄準鏡。
L86A1 5.56mm輕型支援武器基本上是L85A1突擊步槍的重槍管型,又稱為SA80武輕機槍。L86AI和L85A1的設計原理相同。外形相似,但采用較長且較重的槍管,并加裝有兩腳架、肩托和后握把,因而具有較高的初速和精度。
“勞80”式94mm火箭筒(LAW 80 Rocket Launcher)由英國亨廷工程有限公司生產,配用空心裝藥破甲彈。該火箭筒由發射筒和火箭彈兩大部分組成。發射筒為抽拉式套裝結構,筒內的火箭彈由一個輕小的固彈器限制定位。發射時將內簡由后面拉出,隨著內簡的拉出,擊發桿簧處于壓縮狀態,打開保險扣動扳機,擊發桿組件中的擊針打擊火帽。即可將火箭彈射出。“勞80”式火箭筒采用簡易瞄準鏡,此外還配有像增強夜視儀和光電火控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