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差陽錯,用來比喻4月12日北京實施錯峰上下班措施的第一天,擁擠在地鐵、公交或道路上的人們的郁悶的心情,讓筆者想起許多年前在全國實行的夏時制,新制與習慣的錯位,必然會造成混亂。科學錯峰往往只是個理念,建立在現有交通流量分析數據上的措施本身并無對錯,但是放到北京這座超大城市的交通線上,效果和效率一開始總會是負面的。好想法未必有好結果。
報紙評論,前幾年,中國春運主管部門曾搞過一個自稱十分精密的“削峰填谷”,即通過上浮春節前后票價,讓更多旅客選擇春節中出行,從而讓春節運這座高峰矮下來。結果票價漲了,這峰愣是沒削矮,幾年后不得不廢除了事。
最近還有一例,北京到福建的高鐵動車,豪華的車廂帶著高額的票價,沒有人坐,運行兩個月就停了。所以,做什么事都別忘了國情、市情。北京的交通問題一定要有長遠的解決辦法,短期行為會對今后造成更大的壓力,積重難返。
學者陶短房認為:早晚高峰交通擁堵的“主角”是車,既然民用車輛在“沒車就是沒腿”的若干城市里很難大量消減,那么唯有做“加法”和“減法”幫一把。所謂“加法”,就是增加公交車,尤其運能強大的軌道交通車輛,使相當一部分人選擇公交而非私車;所謂“減法”,就是減少公務車輛,避免公務車與私車爭道。在許多國家,公務車輛只占整個“車河”的一小段河曲,相比之下,北京市內有多少公務車輛?這座大山不削平,早晚高峰這兩座大山,怕也難有削平之日。聽他這一說,交通問題真是關乎公平與正義,多一些燦爛的陽光吧。
云南等西南地區的旱情,成了媒體關注焦點。每逢大災大難必有許多感人肺腑的事情發生,不由得讓人熱淚盈眶。比如王家嶺礦難,比如4月14日早晨發生在青海玉樹的7.1級地震。當地的環境太惡劣了,經濟發展太落后了,青海省委書記強衛同志是從北京市領導的崗位上過去的,前幾年青海全省的GDP比北京海淀一個區差了不知多少。看看震后的廢墟,只能嘆息當地的房子太差,欠賬太多。災區在爭分奪秒地挽救生命,據《北京日報》最新消息,紅十字會、999救援隊64名醫護、救援人員和15輛車組成的救援隊伍連夜出征,驅車40小時趕往災區,好!
玉樹也是沙塵暴的發源地之一。3月,北京連續兩次遭遇強沙塵天氣的襲擊。我們雖然年年倡導植樹造林,可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土地荒漠化狀況在蔓延,天然地表水源乏善可陳。雖然100年前、30年前,就有沙塵暴,從環保層面看邊治理邊惡化,花錢無數結果無奈。現在的問題比過去要嚴重很多。生態倒退有點像溫水煮蛙,可別等到不可收拾的那一天。今年北京的春天有點晚,4月12日景山萬春亭重塑金身的大佛與游客見面。100年前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曾遭到破壞,“文革”被徹底破壞。100年國難不斷,民族頑強走上復興之路,社會和諧,國力強盛。1998年重鑄,今年2.8萬張金箔貼身的毗盧遮那佛,但愿能護佑我的祖國春天常在。
編輯/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