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獲得信息的方式變得前所未有的豐富起來,而網絡的普及,使得信息的傳遞更加迅速與直接。但是,書籍仍是傳承人類文明的主要方式,人類通過各種書籍得到不同的信息。越來越多的人在重視書籍的內容的同時也開始關注書籍的設計,書籍的最終消費者是人類,因而,書籍的設計必然要圍繞人而進行。
[關鍵詞]人文主義 以人為本 書籍設計
《辭海》中對“人文主義”的解釋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即“人文科學”;另一方面,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同維護封建統治的宗教神學體系對立的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中國作為禮儀文明之邦,對于“人文”有著獨特的理解。《易#8226;賁》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化成”基本上是規范家庭、社會、國家各種人際等級關系的倫理概念。這時的人文精神是一種注重人的文化教養的精神,即按當時社會的標準塑造教養有素的、多才多藝的人。
同樣的概念在西方社會也存在。在古希臘,從公元前5世紀中葉起,就開始為培養自由的成年公民而實行全面的文科學習。在經歷了封建教會勢力的千年統治后,人們開始掙脫精神上的束縛與奴役,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人們的重視,并成為驅散中世紀黑暗,建立資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武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
上述語境下的人文精神的宗旨,在于強調人的尊嚴,注重人的感性生活追求以及自由運用其理性的權利。現在,人文主義已泛化成一種強調人的地位與作用的世界觀或意識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人文主義在中國書籍形態演變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可以說中國書籍設計歷史就是體現人文關懷的最好例證。
裝潢工藝的產生、自右向左的閱讀方式、簡牘裝被卷軸裝取代、卷軸裝被冊頁形式取代等,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其中得以充分體現,都表明了人文主義精神在書籍設計中的作用及意義。
簡牘始于周代,至秦漢最為流行,直到東晉末年才被紙取代。中國古代許多著作都是寫在簡策上的,如《詩經》、《禮記》、《春秋》等,但由于竹木的分量很重,翻閱和攜帶不方便,編繩易斷,易產生脫簡和錯簡的現象,很難復原。為解決這些問題,人們開始尋找其它用于書寫的材料,這樣就出現了寫在“縑帛”上的書,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我國歷史上使用最久的書籍形式——卷軸裝。卷軸裝的結構更加明確,每個結構上都進行充分設計,以滿足閱讀的不同需求。但卷軸裝同樣存在不易查閱中間部分的缺點,由此又產生了龍鱗裝、旋風裝、梵夾裝、經折裝等,到后來逐漸發展成為與書籍形態結構沒有太大區別的包背裝、線裝。
從以上可看出,書籍形態的更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的需求。在現代書籍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人類發展的。人是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因此為人的設計不是一種片面的行為,而應充分借鑒前人經驗,不能認為書籍設計是一個簡單的包裝過程,美化了事,應充分考慮“為人的設計”,以人的需求為設計的出發點,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去創造和滿足人的更高需求,創造出消費生態和觀念的有序化。人文主義精神在設計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應以此為基礎進行思考、設計、創新,其創造性則更能夠給人以啟發,進而引導人們賦予生活以不斷更新的內容。
成書的手段一般是通過印刷,而紙是印刷的載體之一,但又不是惟一的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印刷系統被桌面系統所取代,使以前種種不可能印刷出的效果成為可能,印刷方式的發展使得能夠印刷的載體更加豐富,在書籍設計過程中,可根據內容選擇紙、布、皮革、海綿、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在現代印刷中,單是紙的種類便十分豐富,要考慮諸多要素選擇紙張、確定開本,不同的主題,都有其適合的紙張。
一本書不單單是幾十張或幾百張印有文字的紙裝訂在一起,而是一個“活體”,并且是一個極富“表情”的“活體”。在這個活體中承載著寫書人和做書人共同的情感,這種情感的“合體”,可如君子之交般的淡然,可如清泉流淌般的平穩,亦可如浪花拍打巖石般的碰撞。寫書人已運用文字將內容、思想、情感表達出來,做書人則要充分運用書籍的要素,構成人們享受這些內容的特有空間。書籍是人們交流的平臺,要使讀者融入其中,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書籍的結構設計。可以通過一些獨特的設計,使讀者而然地走入這個“世界”。在設計過程中,通過一些行為、動作使閱讀成為一種互動,使讀者的閱讀方式成為主動接受。
在書籍這個“舞臺”上,文字、圖形、色彩都是其中的角色,它們的不同組合、搭配能夠達到各種效果。在文字、圖形、色彩的編排過程中,則要符合人的一般視覺習慣,并設計出與同類書籍不同的視覺流程,從而提高讀者接受信息的程度,營造閱讀氛圍。不同種類的書籍,視覺流程的特點是不同的,如文學類的小說,其視覺流程應具有連貫性,在設計過程中應把握其“單線條”的整體性;而信息較多的雜志,其視覺流程可以是多條的,可主次有別、可正反相對。這其中的種種變化,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提高人的閱讀效率。另外還需考慮版面的調性變化,通過調性的變化使人的視覺得到調節,達到松弛有度。
書是人所閱讀的,書的設計必然要圍繞人而進行,隨著社會的和進步,技術的改進和提高,我們不要陷入某一方面的漩渦之中,迷失了方向。如今“超文本”的出現,提供了一種頗具發散性的技術。這種技術具有相互溝通和多聲渠道的性質,從而有利于確定詞語的多元對話,并使讀者從作者的禁錮中解放出來。超文本的讀者和作者被稱為是互相學習者、共同創作者。由此可看出它同樣是以人為本位的人文主義精神在“書籍”設計中永存。
參考文獻:
[1](日)杉浦康平,李建華 楊 晶 譯:《造型的誕生》.青年出版社,1999
[2](美)羅伯特#8226;庫佛:書籍的終結.紐約時報書評,199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