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體育場館是公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阻礙高校進一步社會化的絆腳石。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根據各校實際情況,把高校體育場館推向市場,選擇按照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去運營和管理,走企業化的道路,這樣可以更好的解決學校養館的費用問題,同時還能使滿足學校的需要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有效的結合起來。
[關鍵詞]高校 體育場館 市場化
一、關于高校體育場館
高校體育場館是社會體育運動場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高校體育場館一般規格齊全、設施齊備、檔次較高,擔負著本學校的教學、訓練、科研、大型活動、各種重要集會等任務。
隨著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高校體育場館除了滿足學校內部師生員工作健身需要以外,還作為社會公共產品的一部分,來滿足社會其他成員的需要。但是對于多數高校來講,為保證體育場館的正常運作,學校要承擔綠化費、消防設施費、水電費、清潔費、工人工資等大量支出,體育場館昂貴的日常維護費用給各高校造成了較大壓力。在這種形式下,好多高校體育場館進行了對外開放,為社會各界體育愛好者提供有償服務,滿足社會各界的體育需求,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各個高校采用的開放形式多樣,多數沒有形成按照價值規律辦事,沒有體現真正的市場化的運作。
二、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化運作的重要意義
1. 可行性
高校體育場館是群眾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場地設備較完備,群眾的活動時間能和體育課的時間正好錯開,因此,通過對體育場館有效地管理和使用,實現“以場養場”、“以館養館”的目標,為學校排憂解難,是對高校體育場館進行市場化開發研究的目的所在。
同時高校是人才基地,擁有高素質的管理人才,也有大量的學生可以利用。市場化的優缺點,互利雙贏,為城市全民健身提供場地,為群眾組織競技比賽提供場地和組織編排,為學校創收,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營銷,服務提供實訓,還可以解決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2. 重要意義
體育場館市場化是高校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雖然各高校體育場館有不同的特點,但是市場化是勢在必行的。只有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把體育場館推向市場,才能發揮體育場館的正真的作用,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
三、當今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化運作的狀況
市場化管理的要求使得高校體育場館要按照企業的運作模式發展,但是高校的體育場館又有本身的學校功能特點,所以既滿足學校的需求,同時還要盡量滿足價值規律的要求,兩者更好的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現階段我國的高校體育場館產權的所有權基本上是歸各高校自己所有,行政權在體育場館的配置中起到主導和控制作用,“私有”權進入僅局限于一些局部領域或范圍, 因此體育場館產權市場運行基本以“公”權運轉為主要形式。體育場館產權市場多數沒有真正走出學校管制的計劃供給模式。“公”的所有權制度和對使用權、經營權的公共壟斷和控制, 使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產權制度低效運行持續至今。
具體而言,多數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屬于體育部門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又分為部門直屬管理和輔助管理兩種形式。前者指以學校體育部門為單位對場館進行直接管理;后者則是指在體育部門負責的前提下,將場館承包給集體或個人,合作管理。但也有部分高校已開始嘗試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建立了體育運動中心管理委員會, 管委會主任由學校黨政主管領導擔任,管委會成員由相關職能部門的領導組成,具備健全的管理機構,除有中心主任、副主任外,還包括業務部、場館部、辦公室、設備保障部、保安部等。同時, 配以較為完善的場館管理辦法、崗位責任制、考核辦法、人員招聘制度等規章制度來進行管理,真正實現了將體育場館作為一個產業來運作,這種運作還是很少高校采用。
四、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化運作模式的選擇
高校體育場館的本質是公益性的,但絕不意味著高校體育場館不能從事市場化的經營活動,相反必須把它推向商場,才能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高校體育場館的功能主要是為學校體育教學、訓練服務,為全校師生員工提供健身運動場所,為學校各種大型活動提供場地支持;同時,在滿足上述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段為社會各界體育愛好者服務,與此同時解決學校資金短缺的問題,實現以館養館的目的,再進一步說,有可能實現以場館盈利,創造新的剩余價值的目的。
為了適應上述功能的需要,由此也衍生出了現行的多種運作模式:從管理角度將其分為集體管理、協作管理和個人責任制管理等;從經營角度分為部門直接經營、個人承包經營、集體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和聯營等。此外,多種管理和經營方式混用的情況也較為常見。盡管管理和經營手段多種多樣,但在具體應對體育場館市場化需求上還是有所欠缺。因此,各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在完成體育場館的校內任務的前提下,積極開拓市場,走企業化道路,拓寬渠道,打造新的高校體育場館發展平臺模式。這種模式的建立,首先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 引入激勵性競爭機制,建立市場化的體育場館公共產權規章制度的模式。這是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優化的第一步,也是現狀下非常最重要的一步。這種模式的建立,首先要將體育場館所有權代理市場化,然后將體育場館的使用權獲得市場化。
2. 改變“公有” 、“公用” 、“公營”傳統范式,努力把使用權和經營權按公共性、外部性做技術性分離,明確使用權和經營權各自的權能。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效仿北京奧運會后北京所建大的體育場館的一些做法,充分利用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和競爭,使公有部分從經營領域退出,形成多元化、市場化的經營制度。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和高校后勤社會化的背景下,“有償服務,獨立核算, 自負盈虧”管理模式的運用, 必然在經費來源、業務活動、分配方式、理論背景、管理主體、運行機制、管理手段等多個方面與傳統管理模式相區別。這種模式的選擇首先要求學校設立專門機構或采取公司制,這樣才能使得在隸屬部門上將更加明確和具體,使得管理者的自主性更大;其次,經營的企業化程度越高,對管理效率的重視程度越高,從體育部門管理模式到專業化或企業化管理模式的過程也必然是管理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再次,能促使管理者觀念得到轉變,便于管理者認清形勢,擺正位置,明確任務,利用優勢,增加資金投入,改善場館設施,走“以館養館” 道路,進而做到“以館盈利”的目的;其四,更好的要求迫使員工的文化素質、群體結構、人員數量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和優化,這樣更有利于管理工作更好地展開,更能加快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化進程。
市場化就是要求高校體育場館的運營要按照價值規律辦事,真正實施企業化運作模式。企業化經營具有活力強、市場化程度高和多種目標相統一的特性,是高校體育場館成為體育產業中活躍成分的有效途徑。同時學校內部的廣大的資源是企業化的有力保障。例如完全可以可用學校的人力資源的優勢(包括教師和學生)去精心策劃、預算、營銷、市場調查和廣告推廣,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資本,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實踐的鍛煉,這對于學校來講,完全是一舉多得的選擇。另外,如果真正把高校體育場館推向市場也不排除可以考慮將體育場館的所有權私有化。類似于高校的后勤社會化一樣,即可以考慮高校體育場館的社會化投資。這種范式更能體現高校體育場館的企業化、市場化、競爭激烈的市場需求。這種模式很可能隨著體育產業,即體育健身娛樂業和競技表演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和壯大而成為以后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的主流和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袁紹輝.我國公共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探析.商場現代化,2008,23
[2] 張軍.市場化模式運作奧運會探論. 經管學苑,2006,5:61-64
[3] 冉建, 童森森, 唐迅.成都高校體育場館市場化管理研究.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12:317-319
[4] 顏華,曹玉昆.黑龍江生態省建設的市場化運作模式.農場經濟管理,2007,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