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后現代主義是針對西方工業文明,以及現代性矛盾所進行的批判和深刻反思,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是對現代的認知的揚棄,是在目睹了西方工業社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給人們帶來的諸多災難的基礎上產生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對我國當今現代化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啟示。
[關鍵詞] 后現代 后現代主義 中國現代化
“后現代”一詞最早曾在19世紀70年代使用,后現代思潮的真正興起是在上世紀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其影響已較廣泛,80年代以來以法國為中心,后現代話語開始在全世界流通。有學者認為后現代是“時代化”意義上的一段歷史時期,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現代”的揚棄和批判。筆者更傾向于“現代與后現代視為一對處于長遠結合關系中的兩個東西,在這種長遠的對立關系中,后現代持續不斷地指出現代所具有的限制。現代與后現代只是兩種可供選擇的不同視角,而不是前后相繼的歷史時期”。“后現代的‘后’強調的是對現代的否定,是一種認知的揚棄,它肢解或消解了‘現代’的一些確鑿無疑的特征……是我們假想的一個時代轉折的起點。”
社會學乃至社會科學之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社會、文化變遷的敏銳反應,同樣,后現代的產生并非空穴來風,“信息化的后工業社會,信息爆炸使得舊有的知識體系破碎,過程化和多元化成為兩大主要特征”。隨著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的顯著提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實現了現代化,然而,在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帶給人們太多的束縛,在閑暇的時間里,人們以為自己是自由的,而實際上,也不過是‘假釋’出獄過一個星期天而已。”現代社會的發展以人的“異化”為代價的,這一切喚醒了人們對理性的失誤和對傳統信仰的反思。另一方面,現代化帶來的嚴重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人口激增、生態破壞,以及軍備競賽的加劇、人文精神的急劇失落等等,后現代主義者清醒地看到了人類目前所面臨的核武器和環境這兩個足以毀滅世界的難題。現代社會發展中的諸多弊端,發展過程中的種種瓶頸引起了人們對“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理性主義”的強烈質疑和深刻反思。
正是在追本溯源的過程中,后現代主義者們發現,對于人類今日的不幸,現代性難咎其責。因此,挑戰、批判現代性便成為后現代思想家的主要任務。“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拋棄現代性,事實上我們必須這樣做,否則,我們及地球上的大多數生命都將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后現代主義的目標在于消除傳統權威的合法性,它強調的是非決定論而不是決定論,是多樣性而不是統一性,是差異性而不是綜合性,對基于共識、理性溝通行動和人類自由之上的理論和科學深表懷疑,試圖尋求關于社會、語言和人類主體的新觀念;懷疑單一體系、宏大敘事或者解釋的最終依據,停止對主體、作者和偉大著作等現代社會理論的核心概念的關注,而開始批評重視宏大敘事、總體性和本質主義的傾向。“去中心化”成了它的核心,主張把視野轉向外圍和邊緣。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認識視角,更新了傳統的思維方式。
筆者認為,后現代主義是對現代的一種反思,它并不完全否定現代社會,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現代思維中的反思批判精神,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基礎共同催生了這樣一種思維方式的誕生。如果說現代社會理論是以各種系統的觀點看世界的話,那么后現代社會理論則是把所有的體系看成是易破易碎的觀點去指導它看待世界。
與馬克思、韋伯、齊美爾、尼采等大人物生活的時代相比,我們今天生活的時代大為改觀,信息與通訊技術不僅帶來信息社會、全球化、地球村等外在宏觀世界的新形態,還時時刻刻重構和型塑著人、社區、民族、性別等微觀形態;生物基因技術給經濟社會的外在形態帶來許多革命性變革,同時促發了對人體、甚至對人的重新界定,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問題被再度凸顯;電視、影像、廣告充斥地球的各個角落,消費主義和消費,成為社會分析所應該關注的焦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模式分析,無法充分理解消費社會”。很大程度上,這個一日千里的信息社會,這個物欲橫流的消費社會,這個光怪陸離的影像世界,這個稍縱即逝的超現實世界,處在現代性宏大敘事視野之外。
如果說,這種反思批判的精神最初是從現代資本主義內部發展出來的話,那么這種精神是否可用之于當今中國的發展,從發展的內部角度反思和批判中國當前的發展?如果我們重新認真審視當今我國社會的發展,回顧美國社會學家貝爾所謂的后工業社會的“中軸原理”中所談論的,“理論知識的中心地位是社會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從經濟方面來,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從職業方面來說,專業和技術階級處于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這些特征恰恰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特征。
另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之下,目前人們對舊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產生厭倦、懷疑、甚至嘲笑,他們不再認為對社會的發展負有責任,寧愿將個人生活置于隨心所欲、紛亂無序的狀態中,中心變成多元,永恒變為變遷,絕對變成相對,整體成了碎片……后現代主義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現象,它對我們的沖擊已無可避免,且是一股纏繞在我們的現代化進程的不可避免的潮流。
在中國現代化的推進過程中,實際上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存在于西方也存在于當今中國。在過分推崇主體性力量和強調人對客觀世界征服、占有的“合法性”的情況下,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已成客觀事實。在物質與文化的關系上,物質的欲望占了上風,人的精神價值追求屈居物質欲望之下,經濟發展浪潮中的非理性因素不斷侵蝕著人們的精神家園,工業氣體的排放,使得人們賴以生存的水、空氣等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充斥著不信任、冷漠等間隔,個人存在的意義被置于絕對地位,以致使他人成為實現個人目的的手段與工具;在價值文化觀念上,價值觀念體系的崩塌,人的價值追求的分散化,文化相對主義的膨脹。從另一方面看,后現代主義所追求的“差異”“碎片”“不確定性”等,也在被我們身邊的社會現實所“印證”:多樣性的思想表現及價值散亂性追求與評價;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等狀況造成的人們對于自我前途和現實地位明顯的迷茫與“不確定感”;“跟著感覺走”所顯露出的飄零無定的無奈;“誰怕誰”這一口號所掩蓋的個人的極度孤獨感;“假發現象”所暴露出的對權威的無聲地反抗;文學作品中對崇高的背離而向煩瑣生活的趨近,都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對傳統的瓦解和對“確定性”觀念的排斥。“從中國人的觀點看,后現代主義可能被看作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最近思潮。而從西方的觀點看,中國則常常被看做是后現代主義的來源。”(霍伊,1998)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情境促使我們重新省察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其中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它不僅通過揭示世界的復雜性、事物的不確定性而強有力地挑戰了現代占主導地位的同一性思維,而且倡導一種欣賞歷險的開放多元的思維方式。我想這在我們今天的現代化事業中是十分需要的。后現代主義倡導“主體破裂”“理性毀滅”的真實意圖是要拯救現代主義,拯救人類和人類社會,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片面主體化和理性至上性,把人類從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理性的漩渦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后現代主義是對西方現代性給人與社會帶來的問題和災難的反思,我們應該而且可以從中吸取有利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精華,剔除其中的消極因素,使其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
后現代主義,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反對個人中心主義,每個人都不可能單獨存在,自我不是自足的,永遠處在于與他人的關系之中,是關系網中的一個結點,自我是關系中的自我。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萬物都有其價值和目的,自然不是人們統治、占有和掠奪的對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園,從而超越了現代哲學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二元對立論;在不同社會群體的相互關系中,關注處于社會邊緣的弱勢群體的價值與利益。
同時,倡導后現代的思維方式,很有現實意義,“中國可以通過了解西方國家所做的錯事,避免現代化帶來的破壞性影響(大衛#8226;格里芬,1998)”。在現代化實踐中,我們一直在考慮在避免現代化弊端的前提下如何去實現現代化。西方已經實現的現代化,對我們來說只有歷史意義,沒有現實價值,后現代思維方式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思路。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等都是很好的具有后現代思維的思路,政策的一系列傾斜等等都是后現代思維方式在中國國家治理中的體現,是在對當今社會發展的諸多弊端反思之后的決策。
當然,作為一股新的思想潮流,后現代主義自身也存在著局限,特別是它的前無古人的龐雜和所涉及問題域的寬廣,以及它在根底上對現代性,亦即資本主義現代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的大規模的批判,使它所招致的批評也很多。作為一股影響巨大的文化思潮,對它的任何形式的批判和討論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對他的漠視是怎么都不應該的。
“可以肯定地說,實現向未來的任何質的飛躍,后現代主義都是一股‘促進世界轉變的巨大力量’。”后現代主義為我們檢討人類的過去、審視人類的現在提供了一個異常重要的視角。隨著時間的消逝,后現代主義的一些純屬時尚性的、過于標新立異的東西注定會隨風而逝,然而,它的許多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思想毫無疑問將會伴隨我們,啟發我們去思考,去發明,去創造新事物,大到國家,小到個人。
參考文獻:
[1]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馬季方譯)[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劉精明譯) 譯林出版社,2000
[3] 霍伊:后現代主義:一種可供選擇的哲學(王治河譯) [J] 國外社會科學,1998(4)
[4]劉朝陽:后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化[J] 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5]黃力之:后現代主義:西方之根與中國之無根[J] 學習與探索,2000(2)
[6]吳偉賦:論第三種形而上學——建設性后現代主義哲學研究[M] 上海: 學林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