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復蘇,“用工荒”與“就業難”的矛盾已經日益突出。本文從人才市場人力資源配置的角度出發,首先分析了“用工荒”與“就業難”這一相悖問題的成因;提出幾點建議,旨在從理論角度為解決這一現象提出方案,加速國家整體經濟發展。
[關鍵詞]用工荒 就業難 人才市場 人力資源配置
近段時間,各大媒體紛紛報道: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缺工超過200萬人,部分生產線已處于停工狀態。可是與之針鋒相對的情況卻是:市場供過于求、崗位不足的現象在2010年仍在不斷延續。這種情形在節后火爆異常的各大人才市場可見一斑。為何處于供求雙方的“用工荒”與“就業難”竟然成為了兩條平行線,他們難道就沒有交點?或者說怎樣才能產生交點呢?本文試從發揮人才市場配置作用的角度來找出他們的交點,從而為當前我們國家人力資源配置面臨的嚴峻問題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人才供給結構不對稱是平行線的主要成因,簡而言之:就業并不缺少人,缺的是合適的人。1999年起,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現在每年都有數百萬的大學生畢業,出現了供大于求的情況,“就業難”的生力軍就產生于此。出現用工緊缺的主要是中低端的職位,比如生產線的普通工人、技工,以及從事服務行業的人員。也就是說,產業工人,所謂的藍領,是比較緊缺的。以廣州為例,廣州勞動力需求占了全市總需求一半,物流、餐飲、旅游業的人手不足問題也很嚴重。初步估計,廣州勞動力市場至少欠缺15萬民工,若加上早前東莞20萬及深圳約80萬的民工缺口統計,節后珠三角的勞動力需求缺口過百萬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否認,觀點上的滯后也是產生問題的重要原因:當我們還在把大學生稱為“天之驕子”的同時,實際情況卻是:現在的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精英教育”。1999年全國高校的大規模擴招,每年錄取人數由60萬增加到了600多萬,近10年來全國增加了4000萬大學生。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快速擴大,正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只能說綜合素質比沒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高一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可能比別人更強些,并不代表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在勞動技能以及動手能力上就一定比別人強。結構調整的不均衡,觀念上的停止不前共同把原本應該此消彼長的就業天枰來了個兩頭壓低。
就業乃民生大計,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此次保障就業行動中負有很重要的歷史使命,應當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激發創新能力,在助力企業應對難關,促進就業增長與人才有序流動的同時來為“用工荒”與“就業難”尋找一個交點。
1、現場招聘會、網絡招聘會是目前人才市場的主要人才交流手段,也是我們日常解決人才資源供需問題的有效方式。據各大人力資源市場的職位統計,各地大型招聘會所提供的職位數在金融危機過后呈不斷上升趨勢,但意向達成情況不佳。究其原因,各單位所需人才的層次結構差別大、專業技術要求不同導致求職人員的無所適從。各單位的要求就像一個個瓶頸,大量的人才流動卻無法涌入,流失現象嚴重。從服務抓起,把現場招聘會與網絡招聘會實行按所需層次分類,舉辦專場招聘會不失為一項調節的手段。例如一些人才市場舉辦的“計算機應用人員”專場招聘會,既可以明確的展示用工崗位需求又可以在專業技術范圍內吸引來不同等級的人才。網上招聘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把企業分門別類,例如分為“工程機械類、行業服務類、經濟投資類等等”。這樣用人單位就像齒輪一樣,把用工需求分開層次,與人員情況按照需求和實際情況咬合,在為企業解決用工不足的同時,積極幫助廣大高校、大中專畢業生以及就業困難群眾就業。更科學性的就業服務有助于穩定大學生就業形勢,理順就業心態,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效率,避免“海投”簡歷的盲目性,對求職者和企業都是資源的浪費。
2、隨著經濟轉暖,技工荒已經成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從珠三角到長三角不斷凸顯,國內就業市場當前不僅經歷著失業的考驗,其內部結構性失衡問題也愈發顯現出來。政府和企業完善培訓的階梯,人才升級是解決就業的基礎性手段,實現就業升級,主要的紐帶就是在于發揮人才市場的社會培訓作用。200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務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的《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加大培訓力度。建立滿足城鄉各類勞動者創業的創業培訓體系,擴大創業培訓范圍,逐步將所有有創業愿望和培訓需求的勞動者納入創業培訓。根據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開發推廣創業培訓技術,不斷提高創業成功率。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培訓指導服務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強創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市場競爭能力,提高創業穩定率。“什么是企業合適的人,怎樣成為企業合適的人”就是人力資源配置中培訓升級的重要所在了。人才市場可以根據社會的需要,開展擇業培訓和崗位培訓,充分利用信息和政府導向的優勢,開展切合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實際的各類培訓,將培訓工作的著力點放在開發高級培訓項目上,注重人才培訓的理論性、實用性、針對性、指導性,以人才培訓帶動人才流動,促進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
3、作為政府人才機構,優勢在于可以根據政策導向來開拓就業服務。用社會公共服務解決企業及個人的后顧之憂,在人事公共服務方面做文章,打造一個更合理更和諧的人力資源配置環境。例如:2009年12月8日央視報道了長沙市的創業新政,包括稅收優惠、貸款扶持、戶口保障三大措施,以及人才引進和保障計劃。這一波以人事人才服務部門牽頭的舉措迎來了一波創業高峰,從而帶動大量就業崗位出現和人才的紛至沓來。民營中小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理應得到更好的政策扶持和更專業的人才服務,這對就業大局的穩定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人才市場的位置來說,無論是順應保障就業平穩發展的大勢還是開拓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好服務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如果說,以上的是人才市場基礎配置作用的發揮,那么就業引導與就業服務就是調節舉措的一針興奮劑了:人力資源管理咨詢等高端服務更有助于企業的穩健發展,實現長遠就業。企業發展遭遇瓶頸,必然導致崗位萎縮,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要以戰略合作伙伴姿態始終與企業共同發展,幫助企業科學規劃組織結構,規劃人員和崗位部署。
如何有效化解“就業難”與“用工荒”之間的矛盾是一個涉及國家產業結構、經濟模式、教育體制、人才流動等各個方面的大命題。本文筆者僅從人才市場人力資源配置作用的方面做了個簡析,希望為解決當前的社會問題作出一點理論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歡歡] \"就業難\"與\"用工荒\"成因淺析 法制與社會 2009.14
[2]洪艷] 我國“就業難”與“用工荒”現象并存的原因探究 知識經濟 200910
[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部分城市2010年企業春季用工需求和2009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調查分析結果 2月24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