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經濟法的本質出發,探討了經濟法平衡功能的涵義,并從個體利益、集團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的產生與發展論證了經濟法的平衡功能,進一步闡述了經濟法平衡功能的制度設計。
[關鍵詞]經濟法 平衡 功能 利益
一、經濟法平衡功能的涵義
法的功能是指法按其固有特性,必然具有的,作用于外部事物而發生一定功效的機能。法的功能是由法的本質決定的。依此推之,經濟法的功能則應是經濟法按其本質特征對社會經濟生活所必然產生的機制效能。那么探討經濟法的功能,便是要確定經濟法的本質。關于經濟法的本質問題,學者們基本上持兩種觀點,即“國家干預論”和“平衡、協調、結合論”。前者的代表性觀點是,“經濟法最本質的屬性是對有關全局性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的干預。”或是“經濟法是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的意志的體現,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人們行為的法律規范。它是國家調節社會經濟之法,是國家調節即‘國家之手’有效運行的法律保障。“后者則認為,經濟法是平衡協調法,是經濟集中與經濟民主對立統一的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是以公為主、公私兼顧的法,以及從機制功能上說經濟法是綜合調整法,是系統調整法……這些都是從不同方面揭示經濟法的本質功能的。”兩種觀點都基本相同,只是在具體表述上,選取的角度有所不同。前者揭示了經濟法的主要作用方式;后者則主要地是揭示了經濟法的主要功能。二者均已接近經濟法的本質,綜合完善之,經濟法的本質可表述為:由國家代表社會公共利益,主要是借助國家權力,運用多種手段對各利益實體進行規制,對其利益沖突予以平衡協調之法律。
簡言之,經濟法的本質即社會利益本位。則經濟法的功能便應是平衡協調,即從社會全局出發,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平衡各種經濟行為,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綜合處理各種經濟矛盾,保障社會經濟穩定、健康、持續地發展。
二、經濟法平衡功能的論證
經濟法反映經濟關系分離與綜合兩個發展方向的需求,體現統、分兩種法律機制結合的法律部門。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經濟法惟有平衡協調,對經濟關系進行全面綜合地調整,對經濟過程予以系統一體地規制,才能實現其目標。
自人類出現發展至今,社會的利益結構已經歷了一個日趨復雜多變發展歷程。利益實體的多元化,利益關系的糾纏繁復,是經濟法產生的社會基礎,而經濟法產生伊始,便以平衡多元實體利益紛爭為己任。
自由資本主義社會時期,在“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觀念的影響下,個體利益迅速提升,國家開始稍作退讓,對經濟領域基本上采取不干預的自由放任主義政策,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私人財產所有權絕對原則、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原則、自己責任原則等私法自治基本原則被普遍確認。這一時期的法律也就以個體利益為本位的法律最為發達,民法、商法達到最為繁榮的時期。由于個體利益的沖擊,行政法在“國家利益”本位的基礎上,向“個體利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讓步。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極端發展,首先是無限制的自由競爭開始演變成壟斷、不正當競爭。市場機制開始失靈,消費者權益日益顯得需要保護,市場主體日益顯得需要規制,隨后是市場作為一個“場”的整體利益受到侵害,市場外的社會公共利益開始由于一些市場行為而受到侵害。社會公共利益開始迅速提升,成為不可替代的繼國家利益主體、個體利益主體之后的第三大利益主體。傳統的民商法除了以個體利益本位外,除了受國家利益、其他個體利益限制外,也要兼顧社會利益了,因此,有的民法學者提出了民法的“社會本位說”。這種局面不僅對傳統各部門法有沖擊,還直接促使經濟法的誕生,因為經濟法正是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與合作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自治程度隨之增強,大量社會自治性的經濟主體出現,不同的利益集團開始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力量,集團利益繼社會公共利益的確立凸顯出來。很多利益不再單純屬于社會意義或個人意義的利益,而是以一種集團利益的狀態存在,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某些利益只有納入到集團利益中才有意義。集團利益的集團性使其對市場經濟具有宏觀意義上的影響,它不僅是一種團體性利益,而且在利益結構中是一種中介利益,聯結社會公共利益與個體利益,是經濟法影響社會經濟的有效切入點。
綜上,個體利益、集團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四元并立的社會結構,使有限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多元利益實體矛盾的協調更顯繁難。傳統的民商法因為所調整的僅限于對等的確定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因此,對非對等的非確定的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于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的相互依存的、相互交叉的“網絡”狀的具有開放性、非對等性、非確定性、社會本位性等特點的關系,其只能將之分解之,多次調整,在直接追求個體私利最大化的基調中體現國家干預,對市場準入、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予以消極的社會性限制,間接維護社會利益;行政法規范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只能在追求行政效率最大化的基調中調整部分經濟行政關系,對政府管理機構的設立、執法程序及行政救濟作出一般性規定,不深入經濟運行過程,間接促進社會利益。只有經濟法可以在直接追求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基調中尊重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對經濟運行全過程中的經濟關系進行總體統一地調整。
三、經濟法平衡功能的制度設計
經濟法發揮功能的基本方式應是由國家以社會代表人的身份介入(參與和干預)經濟生活;基本手段應是經濟、行政、民事、刑事手段的相機并用;基本方法應將指導與強制相結合,激勵與限制相結合,整體協調與個別規范相結合,積極調整與消極處置相結合。在制度設計中有兩個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1.經濟法平衡功能的制度設計必須嚴格遵循國家規制與經濟自由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基于經濟法發揮功能的基本方式是由以社會代表人的身份介入(參與和干預)經濟生活,而國家固有的權力本身具有擴張性,因此經濟法在調整經濟關系時必須以國家規制與經濟自由的有機結合為基本準則,決不能無視任何一方,其核心在于“適度”。鑒于日漸復雜的經濟關系,如何使規制與自由兼顧,并使各自的廣度、深度“適度”,產生整合效應,應是經濟法永恒的主題。無論是國家介入的手段還是方法或是力度,均應服務于恢復社會自發促進機制的目的,經濟法規制的強度、廣度和深度應隨國家介入與社會自治這一社會整體利益基石所蘊含的內在基本矛盾的發展而相機調整。
2.經濟法的訴訟程序與民商法、行政法的訴訟程序有很大不同,達成經濟法平衡之功效必須設立相配套的訴訟程序。(很多學者將之稱為“公益訴訟”)。作為社會利益本位法的經濟法,由于利益本位的不同,必然地導致其相應的訴訟程序不同于民商法、行政法的訴訟程序,這種訴訟程序至少有以下幾點特殊。一是訴訟的原告特殊。“社會利益主體”作為一種整體性、全局性利益的主體本身是抽象的,它總是需要通過具體的社會個體來體現。因此,作為社會利益本位法的經濟法,除了“國家”之外,代表社會利益主體的還可以是其他有某種最低限度聯系的任何社會成員。這種經濟法理念的貫徹就需要將訴訟程序設計為原告可以是與案件無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某種最低限度聯系的能夠代表社會利益主體的任何社會成員。二是訴訟的成立條件特殊。其他訴訟往往是以原告業已存在現實的損害為必要條件的,而經濟法訴訟則未必。由于經濟法的違法損害范圍的特殊性,即它包括“顯露性損害”和“潛在性損害”兩部分,故而提起經濟法訴訟可以不以存在現實的損害為必要。三是訴訟的目的特殊。原告提起經濟法訴訟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社會訴訟的真正目的在于維護不特定個體的抽象的整體性的“社會利益”,制止侵害“社會利益主體”的行為。在社會訴訟中,作為原告的特定個體只是形式,實質上是代表“社會利益主體”,故勝訴時未必能從敗訴方得到利益,卻可以從國家或社會獲得一定的獎勵,敗訴要自己承擔后果,國家或社會不予補償。
綜上所述,經濟法的功能在于平衡協調各種經濟關系和利益行為,只有把握了經濟法的平衡功能才能在整個法學體系中對之正確定位,建立健全經濟法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文顯.當代西方法學思潮[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修訂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3]劉文華.1997年經濟法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法學家,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