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總結十幾年來對心理理論的大量研究和該領域各方面的成果,對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歷史進行了初步梳理,介紹了“心理理論”的提出、概念界定、研究意義、經典研究、理論模型、主要研究方向及相關研究成果,以期使讀者對該研究領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關鍵詞]心理理論 兒童 研究方向 理論模型
引言
心理理論的發展屬于認知領域發展研究,主要探究自然和我們理解心理世界的發展過程。一般認為,兒童在4歲時就獲得了“心理理論”能力,即4歲兒童就可以根據一個人的愿望、信念等來理解他人的行為。
一、“心理理論”的提出及概念
“心理理論”的概念最早是由Premack Woodruff.于1978年進行一系列有關黑猩猩的實驗提出的,他們認為如果個體能把心理狀態加于自己或他人,那么這個個體就具有“心理理論”。Happe Winner (1998)則進一步指出,所謂“心理理論”是指個體憑借一定的知識系統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的認知,并據此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的能力。
二、經典研究及當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1. 心理理論能力的經典測試
關于心理理論發展的探討,相當程度上是圍繞幼兒在意外地點任務和意外內容任務兩類標準錯誤—信念理解任務測試中的表現而展開的。實驗程序一般為安排一種情境使兒童的信念是真實的,而他人的信念是錯誤的,然后詢問兒童他人將會怎樣想或做。如果兒童能認識到他人將會基于自己的錯誤信念來行動的話,我們就會得出結論:兒童能把信念歸于他人,也就是具有了心理理論。
2. 主要研究方向及進展
(1) 兒童對錯誤信念的理解研究
關于心理理論最活躍的工作是對學齡前兒童錯誤信念理解的研究。標準測試的研究發現,兒童能否意識到誤信念的兒童的年齡分界線為4歲,因而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年齡為4歲。由此,兒童對錯誤信念的理解已成為兒童是否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性測驗。
(2) 對兒童欺騙或說謊行為的研究
兒童欺騙行為的研究成為任務模式改變的一個新的趨勢,而這方面的研究也成為兒童心理理論研究中的一個特殊領域。Lewis等人(1989)運用了一種“抵制誘惑情景”來研究兒童的說謊行為并對兒童的非言語行為進行分析后發現,3歲兒童能夠說謊,而且能夠隱瞞情緒表現,以此瞞住成人。研究者認為,欺騙的實質是給他人心理上造成一種錯誤—信念,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則是欺騙行為“成熟”的關鍵。
(3) 心理理論的畢生取向的研究
Kuhn(2000)在 “心理理論,元認知和推理:一種畢生觀點”的文章中第一個提出心理理論發展的畢生觀點。第一篇論及老年期心理理論的報告是由Happ等人(1998)所撰寫的名為“智慧的獲得:老年期的心理理論”的研究報告,研究發現處于老年期的正常人,雖然在非心理理論任務的操作上得分會隨年齡增加而下降,但在心理理論任務上的得分卻仍能維持高水平甚至還有提高。Freeman指出因信息傳達受到諸多條件限制,心理理論發展是一個畢生的任務。
(4) 特殊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有關特殊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對自閉癥兒童、語言障礙兒童的研究。Baron.Cohn,Lesli (1985)對正常兒童、唐氏綜合癥兒童、自閉癥兒童施測了謬誤信念任務。研究發現,所有的兒童都能夠記住測驗情景的內容,唐氏綜合癥兒童在此測驗上成績和正常兒童接近,而患有自閉癥的兒童表現出十分落后的心理推理能力,在對錯誤信念、知識狀態、假裝、基于信念基礎的情緒等的認識方面存在困難,不能形成“錯誤-信念”的判斷,孤獨癥者普遍缺乏心理理論。
三、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理論解釋
目前,依據對學齡前兒童誤念理解的研究,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關于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理論論 (建構理論):代表人物是Wellman。該理論核心論點是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是一個理論建構的過程,如同科學理論形成的過程。這一理論認為兒童關于心理知識的理論框架的形成和發展存在著一系列質的變化,而這種質的變化依靠兒童與環境的交互影響。
匹配理論:Harris(1992)等人提出了匹配理論。兒童在一系列角色扮演情境或匹配過程,通過不斷觀察和再認,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具有等價關系和自己的心理狀態,并能用自己的心理狀態去推斷他人的心理狀態。Harris也認為兒童通過角色扮演練習來增進他們的匹配技能。
模仿理論: 兒童通過模仿來了解他人的心理,通過內省來認識自己的心理,然后通過激活過程把這些有關心理狀態的知識概化到他人身上。模仿理論強調心理模仿過程在獲取社會認知知識與技能中的重要性,但也并不排斥人們在預測、解釋行為時會訴諸理論。
四、對“心理理論”研究的展望
在過去的20年里,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明心理理論領域是發展心理學上最富有成效的領域。未來的“心理理論”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擴展研究:(1)心理理論的研究朝著終身化的趨向發展,拓展心理理論的研究對象,把研究對象從兒童拓展到成人、老人。(2)心理理論腦機制的神經心理學研究,如對心理理論認知活動大腦模塊化定位的腦成像研究等;(3)把心理理論研究與諸如兒童青少年的同伴關系、親子關系、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結合起來,展示更加完整的“心理理論”的圖景。
參考文獻:
[1] J.H.弗拉維爾.P.H 米勒.S.A.米勒.認知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50-282.
[2] 劉巖,張蔚等.“心理理論”的神經機制:來自腦成像的證據[J].心理學報, 2007, 30 (2):763-76
[3] 鄧賜平,桑標,繆小春.幼兒心理理論發展的一般認知基礎——不同心理理論任務表現的特異性與一致性[J].心理科學,2002,25(5):531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