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的科技和社會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們在認可標準化和規范化的基礎上,更傾向于表現個性、獨特性和炫目的視覺效果。數字圖像和網絡技術的飛躍發展,使數碼技術圖像處理能力不斷提高,日趨完善。當代的藝術設計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包括設計的視覺語言。本文通過解讀數碼藝術設計中的圖層、透明度、漸變、濾鏡、圖案等視覺語言構成特征,更新人們對圖像的理解,以及圖像的構成方式的理解。
[關鍵詞] 設計軟件 視覺語言 圖層 透明度 漸變 濾鏡 圖案
現在很多設計專業的學生能通過各種數碼設備,很快就能學會過去需要好幾年才能掌握的操作技能,但是學會軟件并不意味著能夠培養創造性思維。人們經常會受到直接用數碼技術來代替深入研究和構思的誘惑,其結果往往是一些老調重談的草率結論,要想深入到更具有趣味的領域,就必須持之以恒地對這些信息進行分類篩選,吸收其精華,得到靈感。隨著現代數碼技術高速發展,Photoshop、illustrator等設計軟件已經成為具有普遍使用的、跨學科的、具有描述能力的工具。圖層、透明度、漸變、濾鏡、圖案等已經成為視覺語言的基本組成規則。
一、圖層
圖層是在圖像或序列中同時存在的、互相重疊的元素。圖層在無數設計軟件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Photoshop、illustrator和音頻、視頻工具、還有動畫等都具有圖層的功能。
圖層的概念來自于現實世界,大多數印刷工藝都會先將圖像分層,然后再現。從噴墨打印、絲網打印到商業平版印刷,每種色彩都有其單獨的膠片、調色板、顯示屏、墨筒或墨盒。數碼技術中使用的圖層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將這一過程自動化了,出現了更新、更強大的功能。可以把圖像劃分成若干個圖層,每個圖層分別包含一部分圖像內容。要增加文字或粘貼一張圖片時,圖層工具就會新建一個圖層。每個圖層都可以單獨過濾、變形、復制或改變樣式。設計師可以將內容各異的圖層拼貼并置,使畫面不斷在平面和縱深,正形和負形之間轉換。圖層的新增、復制或刪除將創建出復雜的圖像,還可以通過圖層的相互覆蓋、調整呈現出一種無序的狀態。圖層技術已經被專業藝術家和設計師普遍接受,已經成為我們閱讀和再現平面圖像的必要手段。
二、透明度
透明度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能夠透過彼此而可視的一種狀態。在周圍的環境中我們隨處可見:一塊木頭完全不透明,而水、空氣、玻璃、霧氣則接近透明或半透明。固體材料如木材或金屬,在表面被穿孔或斷裂時也可以變得透明。百葉窗可以通過窗頁的開合從不透明變得半透明。在傳統或現代建筑和裝飾領域的線條元素,如柱子、嵌條等通常會以彼此穿插的形式出現在一個較淺的空間內,形成“圖形透明度”。 在整個現代階段,平面設計師們一直在研究透明度。
數碼技術可以使設計師改變幾乎所有圖形元素的透明度,包括文字、圖片和移動的圖像。通過改變對象或圖層的透明度來創建獨特的透明視覺效果。我們可以方便地為對象添加“均勻”、“漸變”、“圖案”和“底紋”等透明效果;也可以使兩種視覺元素的混合產生透明效果,為了做到這一點,軟件通常會提高一個圖層相對于另一個圖層的色調亮度,使兩個圖層混合起來,還可以通過調整圖層的密度、降低整體對比度等。
透明度是一個很奇妙而迷人的效果。它可通過調整和并置保持元素的整體性和清晰度來強調清晰和直觀的價值,此外,透明度也可通過圖層彼此混合和合并,建立多圖層內容之間聯系,表現復雜和關聯或對立的理念。恰當的運用透明度,將有助于傳達設計作品的含義和內在的視覺關系。
三、漸變
漸變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是一種常見的視覺現象,如時間會不知不覺地改變一個人的容顏,從細胞分裂開始,人的一生都在變化的過程中。公路兩邊的樹木近大遠小、火車鐵軌的枕木延伸到遠方有寬變窄等等,很多的自然現象都充滿了漸變的形式特點。這種特點運用在視覺設計中能產生強列的透視感和空間感,是一種有順序、有節奏的變化。漸變從形象上講,有形狀、大小、色彩、肌理方面等漸變;從排列上講,有方向、位置、骨骼單位等漸變。漸變的節奏可以急緩任定,也可急緩交錯展開。漸變節奏太快,就容易失去漸變所特有的規律性效果,連貫性就會消失。反之,如果漸變節奏太慢,會產生重復感,缺少空間透視效果,但慢的漸變在設計中會顯示出細致的效果。這些變化都顯現了有規律的過程,都可以作為一種特殊的形式和視覺語言。
在數碼技術中我們很容易就能改變這些規律。以顏色漸變為例,設計師可以通過改變設計軟件中的漸變編輯器的漸變顏色、改變漸變方向、添加中間色、改變漸變角度等數據來自己設定一種漸變樣式,而使被填充的對象通過顏色的變化表現出凹凸的表面、變化的光影、及立體的效果。
四、濾鏡
“濾鏡”一詞來源于攝影行業。為了豐富照片的圖像效果,攝影師在照相機的鏡頭前加上各種特殊鏡片,這樣拍攝得到的照片就包含了所加鏡片的特殊效果,即稱為濾鏡。特殊鏡片的思想延伸到數碼技術中便產生了“濾鏡(Filer)”,也稱為“濾鏡器”,是一種特殊的圖像處理技術。一般地,濾鏡都是遵循一定的程序算法,對圖像中顏色、亮度、飽和度、對比度、色調、分布、排列等屬性進行計算和變換處理,其結果是使圖像產生特殊效果。不僅如此數碼技術還拓展了濾鏡本生的含義,使得處理出來的圖像具有廣泛的實用范圍,比如模擬水波紋效果、電視的視屏效果等。
濾鏡是數碼技術中功能最豐富、效果最奇特的工具之一。濾鏡可以快速地的得到需要的特殊效果,設計師只要通過改變濾鏡工具中的象素數據,就能達到對圖象進行抽象、藝術化的特殊處理效果。越來越受設計師們歡飲。濾鏡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內闕濾鏡、內置濾鏡(自帶濾鏡)、外掛濾鏡(第三方濾鏡)。不但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功能不一,而且版本和種類不斷升級和更新。
五、圖案
圖案一詞來源于西歐英語的design,指裝飾和紋樣。圖案教育家、理論家雷圭元先生在《圖案基礎》一書中,對圖案的定義綜述為:“圖案是實用美術、裝飾美術、建筑美術方面,關于形式、色彩、結構的預先設計。在工藝材料、用途、經濟、生產等條件制約下,制成圖樣,裝飾紋樣等方案的通稱”。圖案的發展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它的制造風格和主題在各種文化中延伸。
在任何情況下圖案都會遵循一定的重復規則,不會隨著機械柵格的限制、數碼運算的不同或工匠的工具沿著一個平面工作時產生的節奏變化而有所不同。有趣的圖像常常來自于規則與不規則、抽象與具象的混用。往往通過幾個簡單元素的重復產生出寬廣的整體效果。
數碼技術中的圖案以計算機代碼為基礎,始終遵循著一種規則,設計師可以通過改變系統數據代碼,使規則發生變化。基本元素通過重復、旋轉、翻轉、鏈接和重疊等規則組成多種圖案元素,即“圖塊”,然后聚集圖塊產生新的圖案。圖塊的聚集組合同傳統的裝飾圖案一樣,只是過程被自動化了。
六、結束語
現在的設計師已經能普遍使用數碼技術視覺語言。數碼技術是一種具有模板性創作的語言,但它無法告訴我們怎么做,它與感官思維意義上的普遍性之間存在著差異。只有設計師的思維才能夠創造出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作品,傳遞有意義的信息和豐富、具體的經歷。正是那些藝術設計師們,才使數碼技術變得有生命。藝術的形式和表現手段,都是為了表達藝術的觀念,設計軟件挪用的只是形式的外殼。必須結合我們的創造性和感官思維,用更新、更生動的方法愉悅我們的設計對象。數碼技術和感官思維更加緊密地相互依存、相互借鑒,它們共同成為當下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于國瑞:《平面構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門小勇:《平面設計史》[M],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3]倪 峰 周曉鷗:《圖案基礎》[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