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戰時期廣東省的合作事業得到了較大發展,農民得以組織,為承受銀行的農業貸款奠定了基礎。農村金融的活躍,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鞏固戰時經濟,打擊敵偽侵略。本文透過對戰時廣東合作事業發展的考察來揭示其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關系,并對其予以客觀評價。
[關鍵詞]合作社 農業貸款 抗日戰爭 農村金融
抗日戰爭爆發前,廣東農村經濟極為衰落,農民受不合理的租佃制度及高利貸的剝削生活困苦。在此內憂外患之際,當時的國民政府開始意識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抗戰的重要性,于是普遍提倡農民組織合作社,設立各縣合作金庫,以扶助農村經濟,發展生產。廣東于是響應中央號召開始在全省推廣合作運動以組織農民,發展農村經濟,鞏固抗戰基礎。
一、廣東農村經濟破產亟需發展合作組織
根據1935年的大晚報報道:“粵省農村的破產,已成一種鐵的事實。在全省中,隨處可以見到,其比較明顯的,為農產物價格的跌落,與銷路的停滯,而其結果,則為農民之入不敷出,漸漸趨于生活的惡化。” 據國民政府土地委員會1937年關于各省農家經濟各項狀況的調查,廣東省收支不敷的農戶占到了一半多,高達52.08%,負債比例達50.72%,負債總額為235976元,平均每戶負債約32元。農民負債嚴重,生活困苦,而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資本,廣東省政府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如其在1933年的施政計劃中所指出:因年來之內戰外患水災旱災及生產界之守舊不變,科學之研究不精,機械之利用未明清,耗欲之增加未已,而呈經濟破產之現象。各種農業無發展之可能,是非集中資本用于農村以調劑其金融無以救危亡也。”當時的有識之士也認為合作事業的發展與農村金融狀況的好轉有著極大的關系,通過合作社進行低利貸款是救濟農村金融枯竭,遏制農村高利貸盛行的一劑良方。“因為農業技術之改良,如種子、肥料、農具等,暨排水灌溉之設施,皆非農民個別所能勝任,端賴合作組織,始克有濟,而低利借款之獲得,亦為合作組織之信用與責任是賴。”此外,廣東雖為農業省(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7%),糧食卻一直不能自給,每年依賴進口之數甚巨,一旦開戰,糧食問題必將更為嚴峻,事關省計民生,也迫切需要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以共謀農業生產之發展。
二、合作社組織的發展概況
合作社即謂依平等原則,在互助組織之基礎上,以共同經營方法,謀社員經濟之利益與生活之改善,而其社員人數及股金總額均可變動之團體。合作社是一個法人,由社員繳納股金成立,擁有理、監事會等相關組織,并根據組社目的的不同,主要分為為謀求生產發展的生產合作社,為了調節農村金融的信用合作社,以消費為目的的消費合作社等三大類。
廣東的合作運動發動較遲,至1933年3月廣東省政府響應中央號召才開始設立合作社籌備處,訓練合作指導員,同年12月成立廣東合作事業委員會,發動62縣市之合作運動,至1936年夏裁撤,同年12月又設立廣東農村合作委員會繼續辦理,至抗戰前全省僅225個合作社。迨1938年廣州失守后,全省合作事業更是完全陷于停頓。一直到1940年8月省建設廳設立合作事業管理處(以下簡稱合管處),才重新開始統籌全省合作事業的發展,負責合作事業的設計、組織、指導等項。由于合作事業與銀行貸款的密切關系,合管處成立前的合作社主要是由負責全省農貸的廣東省銀行負責組織。
省行深知合作社組織健全與否之于農貸的意義,因此專門制定了《指導組織合作社人員須知》以指導組社活動。除利用各分支行處的原有農貸人員外,還專門錄用廣東地方干部訓練所結業的合作系學員180余人,派赴各縣指導組社。粵省各縣大部分合作社是由省行負責指導組織的,如普寧農貸分部在1941年的業務報告中指出“本縣最初所有合作社既由本部指導組織(現縣府登記之合作社本部經組織者占80%左右)”。1939-1941年省行組社情況如下:
年份組成合作社所數社員人數
1939121423245
19409098294922
194114869509188
合管處成立后,省行農貸人員即基本不再負責直接組社,如遇農民有組社的要求,省行將采取寫介紹信的方式,令其赴合管處分駐各地的合作指導室辦理登記組社等各項程序。至各社業務之經營,社容之整頓,社員之訓練則仍與合管處共同負責指導整頓。初期的合作社是以村為單位組織的,嗣1942年7月中央頒布新縣制各級合作社組織大綱要求各地組織以保為單位的合作社后,粵省開始組織新的保社并將原來以村為單位的合作社改為保社。實行新縣制后由合管處組織的合作社更為規范,全省的合作社共分三級:縣合作聯合社、鄉(鎮)社及保社等,保社加入鄉(鎮)社成為會員,每戶由一具有公民資格之人加入即可。
三、合作社組織的歷史作用
合作社之社員,估計自耕農以上之農戶占70%以上,半自耕農約占20%左右,而佃農不過10%。由于合作社的份子復雜,而農民又較容易被愚弄欺騙,故難免流弊。如在德慶工作區,即發現操縱舞弊的合作社達10個之多。然在戰時的狀態下,由于合管處及省行的努力,合作社的組織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有利于政府與金融機關共謀戰時農村經濟之發展
為使農貸與合作獲得平行之發展,省行與合作機關常進行工作交流,“如縣府方面與本部每月經常將合作社登記及貸款情形互相列表函送備查,至于合指室方面則除共同下鄉工作外,并每月召集座談會一次,最近為發揚合作與農貸起見,雙方于本縣動員日報合編《合作與農貸》之副刊。”省行同時規定各農貸分部應將逐期貸款計劃所擬定之貸款區域,社數、貸額、貸款種類等項通知各該縣合作指導人員,要求其參照省行的貸款計劃進行組社。
2. 有利于銀行戰時農貸活動的開展
合作社的成立為銀行從事農貸活動的各個環節提供了方便。一是在貸款的發放與收還上可以社為單位,方便貸還款操作。我國農業資金融通向賴私人借貸、典當及合會等,戰時因商業利潤較高,商家多不愿向當地農村投資,即便出借,利息也約在二分左右甚至高至四五分,農民有苦借無門之嘆。組織合作社后,以合作社為保證,農民獲取銀行貸款大為容易,避免高利貸的剝削。二是便于對貸款進行監督。合作社社內各成員的貸款數目公開便于互相監督。此外銀行便于對貸得款項的合作社實行派員監放并做嚴密調查,有些合作社的理事并未將貸得的款項全數給農民(如貸款明細表上核定應得30元,則僅給10元或20元,卻對社員說銀行沒有貸足),而侵吞一部分用來經營投機事業,更有冒名或化名象銀行貸得多額款項,轉作高利貸者。施行監放后,易引起社員的注意與監督,防止流弊,貸款的用途,也更能保證。
3. 有利于團結農民共同發展農業生產
合作社的成立,是為了更好的組織及團結民眾,集眾人之力以謀發展,并不僅僅是為了承受省行貸款。例如發展較好的陽春四社,其本身擁有生產、信用、供銷、農倉等各項經營業務,社員也可以向社存款,“春灣鎮社原由省行貸款24000元輔助,現因其可自籌資金,故貸額由其自動減為15000元。預料自三十三年度資金可完全獨立,無須再由銀行貸款。關于一切賬目處理,均采用復式部記,形同銀行,凡往參觀者,莫不贊譽。”只不過發展較好的合作社極少,大部分合作社的存在,無非即是方便借款而已,一般僅從事合借合還這一項業務。
參考文獻:
[1]徐堪:《四聯總處推進全國農貸意義與今后展望》,《財政評論》第3卷第4期,1940年
[2]《中國農村經濟的透視》,朱其華著,上海中國研究書店出版,1936年6月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土地委員會關于農家經濟貧困狀況與土地金融情況的調查報告》1937年1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財政經濟(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頁
[4]廣東省政府秘書處:《廣東省政府三年施政計劃說明書》,1933年
[5]劉榮基:《合作運動與生產建設》,《農貸消息》第1卷第2期,1939年,第12頁
[6]參見云照坤:《整飭后之粵省合作事業》,《廣東一月間》第6期,1942年,第13頁
[7]《普寧農分部三十年度業務報告》,《農貸消息》第6卷第1期,1942年,第23頁
[8]云照坤:《抗戰四年來之廣東省銀行》,《金融知識》第1卷第6期,1942年11月,第47頁
[9]《普寧農分部三十年度業務報告》,《農貸消息》第6卷第1期,1942年,第23頁
[10]公民資格即指年滿18周歲的國民
[11]冒景瑄:《鄉村服務與農業貸款》,《農貸消息》第2卷第11期,1940年,第7頁
[12]陳同白:《辦理農貸與合作指導應有之聯系》,《農貸消息》第5卷第2期,1940年,第1頁
[13]《廣東各縣經濟概況》,《廣東省銀行季刊》第2卷第1-3期合刊,1942年6月,廣東省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第219頁。
[14]鄭璧榮:《如何健全德慶的合作社》,《農貸消息》第3卷第3期,1940年,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