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資本項目合理均衡開放 可自由兌換 路徑安排
一、對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及均衡開放的理解
1. 資本項目的自由兌換
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又叫貨幣自由兌換或貨幣可兌換,也叫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或資本項目可兌換。在IMF中,可兌換的定義為:一種貨幣的任何持有者都能用此貨幣自由的進行國際交易,則該貨幣被認為是“可兌換的”(convertibility)。
貨幣國際化與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的區別在于:第一,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僅是指本幣兌換成外匯時支付和轉移的程度,而貨幣國際化是指本幣充當國際支付和轉移手段的能力,是指這種貨幣發揮國際計價、結算、支付、充當國際清算手段和國際儲備資產,在世界范圍內自由兌換、交易、流通,為國際社會所接受的綜合能力;第二,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雖然也需要具備相應的條件,但可兌換的實現只須在條件具備后,由貨幣當局宣布取消對外匯交易的限制和放松外匯管制即可實現;而貨幣國際化討論的則是國際化的條件,主要針對國際社會對該國貨幣的認可程度和接受程度。也就是說,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主要討論內對外開放,而貨幣國際化則討論外對內的貨幣接受問題。
2. 資本項目合理均衡開放
“資本項目合理均衡開放”是指:一方面,根據市場容量宏觀調控資本流動。在資金短缺時鼓勵資本流入,限制資本流出;在資金過剩時,全面放松對資本流入流出的限制,宏觀上對流入流出的資金進行監督(我國目前的政策);另一方面,合理引導資本流入流出的資金投向。在資本輸入方面,對于投入國家重點行業和項目的資金應予以支持,尤其確保能帶來高新技術成果的資本流入不受限制,而對于短期內大量流動的投機資本則要密切監督,必須加以限制。在資本輸出方面,要選擇技術成熟、東道國投資環境較好、風險較小的項目進行境外投資,要引導境內機構和個人外匯資金有序進入境外資本市場。“資本項目合理均衡開放”的路徑安排,能夠克服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寬進嚴出”的路徑安排帶來的資金非均衡流動問題、中外資企業不公平競爭問題及由上述問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從而達到資本項目完全可兌換福利最大,代價最小的目的。
二、實行“資本項目合理均衡開放”的可自由兌換路徑安排的幾點建議
1. 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擴大金融對外開放
由于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的正常發育和完善是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所必需的,而人民幣的自由兌換,要求外匯交易異常活躍,才能形成均衡的市場匯率。因此我們需要多提供外匯交易品種,為活躍外匯交易創造有利條件。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短期國庫券市場和人民幣資金拆借市場、貼現市場等,為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奠定基礎,為央行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創造必要的條件。繼續放寬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外匯管理,應允許其在外匯指定銀行開設外匯現匯賬戶,其外匯收入全額保留,正常支出允許通過銀行自行支付。改善外債管理方式,為人民幣自由兌換創造條件。逐步放寬對境內金融機構向外舉借短期貸款和吸收存款管理,適當放寬外國投資者在國內金融市場上投資管理等。筆者認為具體推進政策有以下兩點:
第一,將對資本項目交易行為以審批為主的管理方式改變為以登記為核心的管理方式。長期以來,資本項目管理注重事前審批,事后登記,在相當程度上僅為統計需要,登記對管理服務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而登記才是一切購匯和匯出核準的主要依據,因此,應淡化事前審批,建立以登記為主線的資本項目管理模式。
第二,將監管重點從表面全面鋪開轉移到重點監管短期資本流動和防范資本非法外逃上來。要突出監管重點,簡化手續,使守法的企業在進行資本項目交易時感到方便,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資本項目管理帶來的成本;同時能夠及時發現和處理違規、違法的企業,真正達到監管目標。
2. 以銀行和其他實體經濟的財務狀況決定改革速度
在1997年危機開始時,韓國各大企業集團的高負債率和低利潤率使其極易受到沖擊的損害,而另一方面銀行系統的經營狀況在極大程度上依賴于各企業集團的生存能力,因而企業的不良財務狀況成為危機的致命因素。因此,我國在開放資本項目時需要綜合考慮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使開放的資本項目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的推動力,而不是沖擊力。從另一方面看,我國需要向國際高端企業結構看齊,消除企業結構性弱點,改進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破產制度;同時,我國需要加快會計標準的改革,因為這是一個國家的商業及法規制度完善程度的具體體現之一,并經常是根深蒂固的,對這個領域的改革需要持久的努力。
同時,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為了減少風險和滿足達到最低資本充足率的可用資源,需要對各類銀行進行壓力測試,得出各自業務的需求,相關度,成本以及風險度等。
3. 推進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要兼顧控制資本流動的效力
在現有的資本流動控制措施可能不起作用的情況下,為了有序地進行資本項目開放,就需要具備充分的執法能力,以便爭取調整空間,從而能夠出臺其他必要的補救措施。在這種情況下,保留一定的資本控制手段就顯得極為重要。通常,準備金、流動性和存款規定等措施就含有資本控制成分,在不對稱地管理居民和非居民或者本國貨幣存款和外幣存款的時候,其資本控制優勢就更為明顯。目前有很多國家都已經采用了這種措施,如智利就對資本流入實行了無償準備金規定。秘魯等一些國家則針對外匯存款和本國貨幣存款實行不對稱的準備金規定。在馬來西亞曾一度規定,非居民投資者如果購買該國證券,必須在把投資匯回國內之前至少12個月內持有所涉證券或出售該證券所得。這種最低持倉期限規定,對平抑資本的大規模流動和突然逆轉,為政府應對衰退贏得了一部分時間。雖然后來馬來西亞用其他措施替代了這一規定,但在特定條件下的這種手段是值得借鑒的。
參考文獻:
[1]甘國棟.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可行性研究及政策建議〔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4.
[2]欒瑩輝.淺析我國資本項目全面開放的風險和對策〔J〕.中國商界.2007-4.
[3]班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