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對高等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高等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指出高等學校增強服務能力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高等學校 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措施
高等學校的三大基本功能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高等學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統籌協調好這三大基本功能之間的關系,研究和解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如何把高等學校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直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高校服務社會的新途徑。
一、高等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
1. 增強科技創新力,服務物質文明建設。高等學校在為地方提供發展動力、破解發展難題等方面能夠發揮獨特作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是辦學質量的體現,也是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為地方經濟服務中,高等學校要勇于承擔起歷史責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服務物質文明建設。一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是基礎。高素質人才的匱乏是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發揮高等學校優勢,培養出大量高素質的創新人才,以破解地方經濟發展“瓶頸”制約。二是科技服務。科技服務是核心。地方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于科技的更新和進步。只有創新和提升科技服務的質量,才能提高地方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三是信息服務。信息服務是通道。高等學校要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高效、快捷、準確的信息服務。四是物質資源服務。物質資源服務是必不可少的輔助形式。高等學校的科研基地、科技中心、圖書館、體育場館等是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重要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就能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2. 發展民主政治,服務政治文明建設。高等學校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陣地,起到為黨和政府重大戰略決策提供研究咨詢,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加強政治文明研究的重要作用。高等學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當好黨和政府的參謀、思想宣傳的窗口、政治文明研究的基地,在推進政治文明建設中有所作為。
3. 提升文化競爭力,服務精神文明建設。高等學校是一個地區文化的中心,處于社會先進文化改革和發展的前沿,引導著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訴求。高等學校要努力提升文化競爭力,加強文化滲透和文化輻射,為推進地方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一是提升文化滲透力。高等學校要自覺承擔起弘揚先進文化的任務,堅持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相結合,堅持民族傳統與現代創新精神相結合,不斷增強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二是提升文化的輻射力。高等學校的文化傳播不能封閉在象牙塔內,而應走出象牙塔,向外輻射。高等學校可以而且必須在文化資源發掘、整理與研究、文化產品的創作、傳播與開發等領域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既是高等學校的優勢所在,也是高等學校的時代責任。
二、高等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
1. 以觀念轉變為突破口,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自覺性。高等學校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和推進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教育服務本位的觀念,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要緊緊圍繞加快地方建設目標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級專門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要在服務范圍、服務領域、服務形式、服務層次、服務對象等方面通盤策劃,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投入到地方建設發展大潮中去。
2. 以人才培養為支撐,突出質量和特色興校,夯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高等學校要樹立全面的人才質量觀,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一要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堅持以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二要實施“質量工程”,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培養特色人才。要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從重視規模發展轉變到重視質量提高上來,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學校發展的第一要務和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地方經濟發展為支點,考慮社會的多元需求,充分依托政府的宏觀規劃與產業結構,堅持“立足地方、注重實用、著手現在、著眼未來”的原則,采取“揚優、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積極推進學科專業建設,以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三要實施開放辦學,培養國際性、開放型的高素質人才。要進一步樹立面向國際開放辦學、面向區內外開放辦學、面向校內外開放辦學的理念,拓展對外開放的領域和項目,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師資隊伍建設戰略、學生雙向流動的聯合戰略、專業課程設置國際化戰略等措施,增強學生的開放意識和國際素質,提高學生的國際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四要瞄準國際和經濟開發區建設,凝練辦學特色。要根據國際和經濟開發區對人才、科技的要求,結合學科專業特點、人才資源狀況,在實踐中把特色培育與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學科建設和專業整合、科技開發和社會服務等結合起來,在學校的建設發展過程中積累和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
三、以產學研為載體,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高等學校要從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實際出發,把產學研結合列入學校發展規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產學研結合為突破口,促進產學研結合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和學校管理等各項工作的緊密結合,使高等學校的發展更加貼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是完善服務平臺,構建開放式的服務體系。通過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與政府合作平臺、高等學校與行業協會合作平臺、高等學校與企業合作平臺等多種服務平臺,積極引導廣大教師與政府、企事業單位開展科研項目合作的技術難題攻關,共建產學研聯合體。二是創新管理模式,構建全方位的服務體系。通過開展科技公關、項目聯姻、成果孵化等形式,組建以學科團隊為核心的高水平合作團隊,聯合政府、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建立面向區域的開放式科技創新服務模式。三是整合社會資源,構建立體化的服務體系。通過完善組織機構、尋求政府支持、引入互動機制、拓寬服務領域等途徑,建立高校、政府、社會三者間良性互動的運行機制,保證服務體系的高效運行。
四、結束語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將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經濟建設的巨大需求為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和發展優勢,這種機會和優勢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科技進步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最佳結合點在高等學校,因此,高校要高揚自主創新的旗幟,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以“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將高等學校的發展主動地融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在全面融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實踐中,切實提高高等學校自主創新能力,在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上邁上新的臺階,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新的更大的發展,實現新世紀新階段國家賦予高等學校的崇高使命。
參考文獻:
[1] 秦磊,高等教育必須主動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03:110-113
[2] 張劍偉,努力提升地方性大學的核心競爭力,科學社會主義,2007,1:117-119
[3] 楊建明,論充分發揮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6,02:43-45
[4] 劉金鋒,地方性大學辦學定位的實施架構研究,中國市場,2008,44:110-111
[5] 鈔秋玲,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關系理論綜述,開放教育研究,2007,0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