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型”課型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了實踐的環節,比較適合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在應用實踐中將體驗的層次分為三個階段:感觀演示體驗階段,小項目分項操作體驗階段,大項目綜合操作體驗階段。經過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體驗型”課型;演示體驗;操作體驗;教學策略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強調應用型、技術型,以掌握應用技術能力為主要目標,培養的學生基礎理論適度即可,但技術應用能力要強,畢業就能上崗,上崗就能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的教授上要以此為準繩,在培養學生的技術運用能力上下功夫。而以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為重點傳統的“課型”已很難完成這一目標,探索應用新的“課型”進行教學勢在必行。
計算機是現代高科技的產物,是信息技術的核心,已經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絕大多數學生對計算機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同時又有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感,未學習先覺難。為此筆者根據計算機課程的特點,探索了用“體驗型”課型來完成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體驗型”課型
“體驗型”課型是學生通過親身活動或親身經歷等實踐活動去認識事物、理解和領會知識點和技能點,從而牢固地記憶知識,掌握技能,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類型。這種教學類型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注重了實踐的環節,能夠通過增加直接經驗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在體驗的過程中總結經驗,發現規律,探索知識和技能更深層的理解和應用。
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感受到駕馭現代科學技術產物的輕松和自如,體驗到完成某項操作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求知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體現自我價值,證實自己能力的心理,充分地給予了學生有能力學好計算機知識,掌握計算機操作技巧的信心,觸動了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創新意識,從而使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變得不再枯燥無味。
2 應用實踐
根據計算機操作類課程的特點和教學規律,在具體應用時注重了體驗的層次性,將其分為三個階段:感觀演示體驗階段,小項目分項操作體驗階段,大項目綜合操作體驗階段。由淺入深,使體驗的層次逐步深入,從而將知識和技能系統化、綜合化。
2.1 感觀演示體驗階段
計算機課程的特點是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教師在進行知識和技能的講授時,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手段,在聲、像、形等方面設置一種情境,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進行直觀感受和體驗,從中獲得經驗、發現規律,進一步地進行總結歸納,形成知識點和技能點。此階段主要是利用大屏幕的多媒體教室或者網絡教室的演示來完成的,可以分為知識內容的演示和操作過程的演示,知識內容方面演示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軟件,或者某些軟件開發公司開發的教學軟件。操作過程方面教師直接操作計算機演示相關的操作過程和結果,或者演示相關的教學軟件。通過演示將知識點、操作過程、操作結果等直觀、形象、具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直觀演示營造的情境的感知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激發了學生要進一步體驗親身實踐的欲望。
2.2 小項目分項操作體驗階段
此階段是在學生已經通過教師的演示講解初步形成的知識點和技能點后,喚起的一種進一步體驗學習的欲望,教師利用學生的這種體驗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自操作,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來體驗操作的過程和計算機的運行結果,將通過情境感知的知識和技能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進一步理解知識點,掌握操作技能,使知識、經驗、操作技能內化遷移。學生經歷了實際操作的成功與失敗過程,去總結經驗,去探究更深層次的知識,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加強,大膽地去想象和發揮,達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體驗的知識點和技能點設計一些操作題目,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驗,在體驗過程中又可以發現新問題,不斷地去發現和解決,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探究的境界。此階段應與前一個階段交替進行,來完成課程的教學。
2.3 大項目綜合操作體驗階段
課程進行到一定階段或全部結束后,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現實的工作環境中,按照實際工作任務的要求,去完成有關操作,體驗各單項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使知識和技能系統化,解決的問題接近于實際工作。在此過程中將工作崗位所需要的本門課程的專業知識,技術技能和職業技能系統化、綜合化,使其感性認識進一步升華,將知識、技能體系進一步內化,延伸了體驗的層次,滿足了學生掌握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在此階段教師應設計一些綜合性的接近于實際工作的操作題目。同學們運用前面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完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作品,感受到了自己知識和技能的應用,找到了知識技能與實際應用的結合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部分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演示給大家,使學生充分體驗了自己學習價值的實現,進一步激發了學習的內在動力。
3 應注意的問題
3.1 演示體驗要精練
知識內容的演示著重知識點,操作過程的演示注重關鍵的技能操作點即可,給學生留有操作體驗時的發現空間和自我探究的余地。避免泛泛的演示,造成重點不突出和時間不夠用。
3.2 加強操作體驗過程的輔導
在操作體驗過程中教師對學習困難的同學要及時發現,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避免某些同學因操作困難“卡殼”而失去信心??梢园l揮接受比較快的同學的作用,協助老師輔導,既解決了老師的困難,又利用了學生與學生間容易交流的優勢。
3.3 把好操作題目設計關
操作體驗一定要設計體驗的題目,避免學生實際操作時的盲目性。操作體驗的題目要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小項目要具體,內容詳實;大項目要有綜合性,涉及的內容要多、面要廣,接近于實際工作的操作要求。
3.4 適當加大操作體驗的比例
演示體驗與操作體驗的比例至少應為1:1,條件允許的還可以適當加大操作體驗的比例。也可以將演示體驗與操作體驗結合在一起,邊演示邊操作,但一定要注意時間安排上的緊湊性,避免完成不了教學內容。
4 教學策略
4.1 師生間的民主策略
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傳播者,應該是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培養的指導者、幫助者、服務者,起協調作用。因此在“體驗型”教學的組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個寬松和諧的民主氛圍,創設一個心理自由的空間,放松學生的緊張、拘束、呆板的情緒。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學生的提問及相互間的探討,都應視為體驗的組成部分。
4.2 學生主體策略
學生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教師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實施都是圍繞著如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教師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手段都是滿足學生主動學習的需要。教師要從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和創造者。因此在“體驗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在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教師要有最大的耐心在知識體系范圍內按照學生的思路去引導、指導和點撥,讓學生在老師提供和創設的情境中,自己去感知、去操作、去發現、去體驗、去嘗試著自己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揮的越充分,探究、發現和解決的問題就越多,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就更加深化,教學效果就會更加理想。
4.3 創新性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對某些知識、技能所表現出的不同興趣和愛好,鼓勵其獨創性,引導和發展其積極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專長。同時在體驗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總結規律、發現原理、研究技巧,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探究精神。
參考文獻
[1]姜樹卿,張艷.大學生思想品德課“課型”舉要[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2]梅里爾·哈明.教學的革命[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
[3]張清榮.計算機“體驗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焦作大學學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