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說說“倒須”是啥玩意,北方的朋友可能不清楚,“倒須簍”在南方是一種重要的捕魚工具。現在即便是南方也是很難見到了。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經常用裝有倒須的魚簍,通常用蘆葦篾做成,圓柱形,一頭封死,另外一頭裝有倒須,倒須是圓錐形的,也用蘆葦篾做,錐形一端朝里,留下大約1厘米左右直徑的口,黃鱔進入的時候很方便,那口還可以擴張。使用前用竹簽穿上蚯蚓做餌放在簍里,傍晚平著沿水平面放在溝渠或者稻田里面,大半浸在水中,夜里黃鱔出來覓食,會順著倒須的進口向里面游,吃完誘餌要出來的話,則倒須會卡住黃鱔,向外游就會很疼,只好放棄,呆在簍里等人來捉。
說完“倒須”,我們再來看看眼下談得熱烈、影響到大部分網絡生存方式下網民的網絡監管。為什么會監管?因為互聯網在帶給我們很多便利的同時,也侵略到了我們傳統的道德底線,還危及到社會甚至國家的穩定。就像夏天開窗戶,不僅會進來新鮮空氣,也會進來蒼蠅蚊子,這就需要裝紗窗了。我的理解安裝紗窗就是一種監管方式。陡然安裝這個,大家不習慣,自然也感到不方便。之前“自由”慣了,被管束總覺得不自在。其實真正的自由前提是自律,如果自律不足影響到社會,那么就只有他律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監管也是相當重要的,必要的。
現在的問題不是需要不需要監管的問題,更多的事實已經讓我們看到互聯網行為需要規范,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監管的問題?政府在互聯網上哪些領域有為?哪些領域可以無為?當然無為首先得有為。這些現在在摸索,今后還要摸索一段時間。下面筆者根據十多年深度接觸互聯網的體驗,結合中國互聯網的實際情形,提出一些意見供大家參考:
第一,國家需要掌握中國域名與IP地址的完全控制權。
域名資源和IP地址的控制權我們還不完全具備,.com還具有典型的傳統經典誘惑力,好像手機號碼中的159號段一樣,CN域名注冊量連年攀升,但是相應的網站絕對量還不成比例。今后需要逐步替換掉.com,,net,.org這些傳統的域名和服務器不在國內的域名,需要做出一個政策導引。IP地址的工作亦不能懈怠,盡快完成國家標準的執行與國際認可工作。這已經涉及到國家安全,相對于互聯網領域的其他事情,這是最大的事情了。
第二,域名管制與機房管制需要嚴格匹配,技術與內容監管分離。
IDC作為一個技術支持機構,需要將內容合法性和技術服務分離。國家部委需要進行分工,公安機關可以負責技術領域的匹配工作,文化部門可以負責內容領域的匹配,以他們為主體,再來進行專項工作分工,當然多年來多頭管理的事實之下,做如此調整還是有一定困難。其核心是監管主體要非常明確,這樣才可能方便組織更充分的資源來保證互聯網秩序。
第三,個人實名信息認證。
我們需要一個類似身份信息根服務器的制度設置,全國統一。所有需要注冊才能行使網絡行為的網站需要與它做數據交互,網站上用的ID可以隨個人喜好進行設置和顯示。這樣個人的網絡行為就可以溯源。個人實名信息認證作為國家重大密級項目進行管理。
基于以上我們可以再設計內容監管、輿論監督等機制。這些領域的有為將有利于構造可靠的國家互聯網基本事業基礎,在它之上我們的工作機制將可以進行無為的機制設置,可以形成動態升級的“紗窗”,不需要產生“倒須效應”的擔心。隨著我們對互聯網規律越來越深入的認識,我深信我們的監管體系一定是高效有力的,有利于群眾的工作生活,有利于國家安全,有利于民族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