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從2006年進入中國以來前臺后臺的變化過程表明,谷歌在中國的路一定會越走越窄,雖然基于開放平臺的Android等服務可以免疫,但搜索業務必定被隔離。事實上,谷歌走還是不走,這并不算一個問題——無論出于業務增長的需要還是市場份額的需要,谷歌都不可能離開中國。
圍繞谷歌生存的大批中國公司是近期最受困擾的群體。廣告主們忐忑不安,雖然谷歌后付費的商業模式讓廣告主群體保持了穩定,但今年第一季度的客戶增速顯著降低,許多代理商透露,新的廣告主不敢輕易在前途未卜的谷歌中國上投放廣告。一直依賴著谷歌云計算的企業主也諸多憂慮,Analytics等免費軟件和存儲在谷歌云上的數據是否能繼續穩定、安全地使用都不確定。
倒是緊盯谷歌中國30%市場的搜搜、搜狗和有道在加速跑,繼2005年雅虎搜索因種種原因淡出中國之后,這應該是搜索引擎市場不多的趕超良機。
谷歌不久前曾在上海召開中國合作代理商溝通大會,就代理商利益將如何得到保護等議題展開了直接溝通,但其中的許多解釋沒有給出具體、前瞻性的內容。當然,溝通會議仍取得了效果,至少大部分代理商情緒開始穩定。據了解,谷歌在中國共有26家代理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規模較大的代理商,平均擁有近200人的營銷隊伍,大多成立于2005年和2006年,與谷歌保持著密切、穩定的關系。在2007年之后,谷歌基本上就沒有擴展更多的中國地區代理商,并陸續制定了嚴格的準入標準,包括對代理商影響力、團隊、客戶資源、經營經驗和資金實力等多方面進行考核——除了服務能力,運作資金實力也要確保至少達到兩三千萬元的規模。
谷歌和代理商的合同是一年一簽,若無重大問題,谷歌一般不會更改代理商。隨著谷歌在過去五年業務線的擴展,谷歌代理商的收入也水漲船高。據2009年的不完全統計,谷歌較大的代理商平均一年收入過億,利潤也高達數千萬元。由于代理業務的單一性,雙方利益的高度捆綁使得任何風吹草動都足以令人窒息。盡管事后許多代理商高姿態地表示,這場風波對廣告業務沒有實質影響,還是有人坦承調整業務是有風險的——盲目地采取行動可能會付出重大代價。
另一方面,新增廣告客戶縮減,原有廣告主的點擊付費模式同樣難以實質性突破,因此,考慮到每家代理商的實力和地區的差異,業務減緩的程度有所不同,但目前每個月份的新增廣告客戶減緩總量已經達到不容忽視的二到三成。來自百度搜索引擎營銷部的內部消息表明,一些原本是谷歌的廣告主正在悄悄改投百度。易觀國際數據進一步顯示,按照谷歌中國2009年度的22.7億元收入水平推算,其業務減緩的損失在今年將達7.5億元。
此前,站在搜索引擎背后的谷歌一直是云計算的倡導者和領先者,其遠程數據庫中存儲了大量重要的企業單位和政府機構數據,它們將不可避免地重新審視和衡量云計算的安全性,并嘗試尋求替代品。例如,GA作為后臺分析軟件,一旦谷歌撤出中國,這些數據的安全性將肯定無法得到保證,而GA中國企業用戶已達10萬之眾。遺憾的是,百度目前對外的免費產品暫時還不能滿足該領域的需求。另據媒體報道,網易也借機加速企業和個人郵箱的推廣工作,為的就是解決谷歌Gmail用戶可能存在的未來變更需求。
此外,阿里巴巴“中國供應商”、敦煌網等外貿服務提供商、淘寶網旗下的阿里媽媽聯盟、億起發、成果網等聯盟廣告平臺運營商也將不同程度受益于此。與此同時,奧美等廣告公司則開始尋找備用投放渠道,誰也不想輕易失去議價權。搜搜雖然在國內尚不能與百度媲美,但借助騰訊的用戶群和推廣力,選擇搜搜也屬于備考手段之一,特別是針對快速消費品行業推廣。
無疑,谷歌中國31.8%的市場規模將有部分流出搜索引擎市場,進入到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各個細分領域。而原本雙雄爭霸的搜索市場,也遠非某些意見所推斷的那樣完全定型——人人都還有機會。只是,有幸見證谷歌退出中國風波的所有想參與搜索引擎其中的人,不要再犯幾年前雅虎淡出中國時同樣的錯誤——那是國內全行業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