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冬,袁世凱極力鼓吹帝制,并于年底悍然下令將中華民國五年改為“洪憲元年”。消息傳開后,全國人民群情激憤,討袁之聲此起彼伏,一浪更比一浪高。在孫中山和他創建的中華革命黨的大力推動和領導下,一場轟轟烈烈的護國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這天傍晚,孫中山忙里偷閑,帶著夫人宋慶齡來到上海的黃浦公園里散步。當他們走到公園大門口時,宋慶齡抬頭望見懸掛在大門一側的“上海黃浦公園”牌子后,頭腦里靈光一閃,回頭看了孫中山一眼,笑著說:“逸仙,我剛剛想出了一副聲討袁世凱的上聯,你能不能對出下聯?”
“是嗎?”孫中山饒有興趣地回答道:“難得夫人有如此雅興,快快說來讓我聽聽。”宋慶齡說:“好,你聽著。”接著就高聲吟誦道:“或入園中,逐出老袁還我國。”
宋慶齡出的上聯是一副拆字聯。那時候還通行繁體字,“園”字的繁體字是“囗”字里面加一個“袁”字;而“國”字的繁體字是“囗”字里面加一個“或”字。“或”字可以解釋為“有人”。這副上聯從字面上講是說有人(或)進入“(公)園”里,趕走“袁”,“園”就變成了“國”,而真正含意則是號召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將獨裁者“袁”(世凱)趕下臺,恢復中華民“國”的政治體制。
孫中山仔仔細細地品味了一番,感到夫人這副上聯出得的確妙不可言。他低頭沉思了一會兒,突然一拍腦門,高興地說:“有了。”接著就高聲吟道:“余行道上,義無回首瞻前途。”宋慶齡聽罷,連聲稱妙,并從內心深處敬佩孫中山先生才思敏捷。
原來,孫中山對出的下聯也是拆字聯。從字面上講,“余”行走在“道”上,即“余”字取代了“道”字上的“首”字后,“道”就變成了“途”。暗含的意思則是,既然自己已經踏上了聲討袁世凱的征途,就不管前進的道路上有多么曲折,都會“義無回首”,堅定不移地與復辟勢力斗爭到底。下聯不僅字面對仗工整,而且也是一語雙關。
孫中山先生說到做到,在他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反對復辟,袁世凱僅僅做了83天皇帝夢,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