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兒童文學》雜志與當代西方兒童文學研究走向

2010-01-01 00:00:00方衛平
南方文壇 2010年5期

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學術界,兒童文學研究作為一門學科尚未取得真正獨立的學術地位;而一小批致力于兒童文學批評事業的研究者,也不曾得到主流學術批評界的關注。1972年,一份以建設和推動兒童文學理論批評為宗旨的學術刊物《兒童文學》(Children’s Literature)雜志的創立,為當代美國兒童文學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具有奠基意義的學術平臺。

這一事業的開創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美國康涅狄格大學(Connecticut University)一位英語教授的努力。如果說18世紀西方兒童文學作為一種文類的獨立與自覺與同一時期女性作家們的創作貢獻密不可分,那么,對于20世紀當代美國兒童文學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開拓來說,這位女性研究者的努力同樣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就是當時任教于康涅狄格大學英語系的弗蘭西莉婭·巴特勒(Fancelia Butler)。弗蘭西莉婭十分不滿于當時兒童文學研究不為學術界所承認和重視的現狀。在與一位男性同事的交流中,她提出了兒童文學研究緣何總是遭到輕視的問題,得到的回答是,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一份為大家所公認和重視的刊物作為支持,而這恰恰是當時美國兒童文學研究界所缺乏的。同事的回答堅定了巴特勒的一個想法。在她的多方努力下,1972年,《兒童文學》雜志第1卷正式出版。此后,該刊以每年一卷的周期持續出版(除1979年未出版外)。這是美國第一份獨立出版的兒童文學研究刊物,也是繼創刊于1970年的《訊號:童書研究方法》(Signal: Approaches to Children’s Books)之后的當代西方英語世界第二份兒童文學專業學術刊物,由弗蘭西莉婭擔任主編一職,康涅狄格大學英語系的教師們負責主要的編輯工作。該卷的封面以“了不起的邊緣者”(The Great Excluded)來強調作為一個邊緣學科領域的兒童文學研究的重要價值與現實地位。在該卷的編者按中,弗蘭西莉婭特別強調了兒童文學研究本身的重要意義,以及人文研究學科將兒童文學納入研究視野的必要性,并呼吁人文學科研究者關注兒童文學研究;她也強調創辦《兒童文學》雜志的目的,就在于“推動人文學科領域的兒童文學創作、教學與研究事業,鼓勵最優秀的那部分人文研究者參與到這一領域中”①。

創刊號上一共發表了二十一篇英語兒童文學研究論文,其論題涵蓋十分廣泛,既包括兒童文學史的研究,如古代英語兒童文學讀物研究、中世紀兒童文學研究、洛克與18世紀的英語少年虛構文學研究、19世紀晚期兒童虛構文學研究,也包括特定的作家作品研究,如伊索和拉封丹寓言研究、小紅帽故事研究、羅斯金作品研究、“愛麗絲”系列作品研究、狄更斯與卡洛爾作品比較研究、丁丁系列漫畫研究等,同時還包括特定兒童文學美學命題的研究,如哲學與幻想文學的關系、兒童文學中的死亡意象、歌謠中表達的兒童叛逆內容等。此外,兒童閱讀也是自該卷起就一直受到關注的話題之一。在這一卷上發表了關于芬蘭兒童閱讀、兒童閱讀與成人閱讀以及兒童傳記閱讀等方面的相關文章。同時,該卷還發表了著名圖畫書作家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與新一代大學生的一篇對談稿。考慮到人文研究領域的兒童文學研究新起步不久,在該卷卷末,編者還特地附加了一份“研究方向”表單,共列出了包括基礎理論命題探討、文類文體研究、作家作品解讀、通俗文化研究、特定形象與意象研究、童年敘述研究等方向在內的一百九十七種研究細目,作為提供給讀者和相關研究者的參考;表單末尾強調了學科交叉研究(特指特定研究領域的專家從本領域的專業視角出發對兒童文學展開研究)的重要性。

應該說,《兒童文學》第1卷以其研究和批評上的深廣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兒童文學研究的學術水平,并在總體上奠定了該刊的基本學術面貌,即從較為廣闊的文化、社會和歷史視野出發,對兒童文學研究的各個層面展開純學術性的探討。而在隨后的各卷中,這一研究特征也在不斷得到加強和提升。

對于美國當代的兒童文學研究來說,1973年與1972年一樣令人記憶深刻。這一年,在弗蘭西莉婭等人的努力推動下,美國兒童文學學會(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Association)正式成立。而當年的《兒童文學》雜志刊名也新添了這樣一個副標題:現代語言學會兒童文學分會與兒童文學學會年刊。自此以后,《兒童文學》雜志一直由這兩個學會提供資助,它們同時也是刊物重要的學術后援力量。與該刊第1卷相比,1973年的第2卷十分鮮明地體現了當代英語兒童文學研究的跨學科、跨文化維度,其論文的研究內容不但突破傳統意義上的兒童文學范疇的限制,向著與成人文學相關的兒童閱讀內容進行開掘,而且將意識形態、文化批評等理論資源引入了兒童文學批評。如該卷上發表的《兒童文學中的意識形態:幾點初步思考》一文,以《奧茲國的巫師》、《小熊溫尼·菩》等作品為例,探討了兒童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社會意識形態內容;同一卷上的《維多利亞時代兒童小說中的印度》一文分析了維多利亞時代兒童小說中所塑造的“印度”形象,體現出兒童文學研究的后殖民主義理論視野。盡管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兩種研究還只是一種相對初步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學的研究,但它們體現了20世紀70年代英語兒童文學批評所具有的比較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相對較高的理論起點,也為后來的研究者們打開了理論思考的視角和學術研究的空間。

而上述“學術多元”和“文化多元”的面貌,也是《兒童文學》雜志迄今為止最為引人注目的兩大學術特征;它們同時也是當代西方英語兒童文學研究的兩個最為重要的理論生長方向。盡管在歷卷《兒童文學》雜志中,被評論對象的主體仍然由英語兒童文學現象、作家和作品等構成,但許多論文在應對傳統論題的同時,也在方法論上鮮明地凸顯了學科交融的研究新視野。自第1卷到2008年的第36卷,包括童話、詩歌、小說、戲劇、科幻作品、幻想文學、紀實文學等在內的各種兒童文學文體以及包括貝洛(Charles Perrault,1628—1703)、卡洛爾(Lewis Carroll, 1832—1898)、科洛迪(Carlo Collodi, 1826—1890)、羅塞蒂(Christina Rossetti, 1830—1894)、愛爾考特(Louisa May Alcott, 1832—1888)、斯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1850—1894)、王爾德(Oscar Wilde, 1856—1900)、鮑姆(Frank Baum, 1856—1919)、內斯比特(E. Nesbit, 1858—1924)、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格琳威(Kate Greenaway, 1846—1901)、波特(Beatrix Potter, 1866—1943)、格雷厄姆(Grahame Kenneth, 1859—1932)、巴里(James Barrie,1860—1937)、托爾金(J.R.R. Tolkin, 1892-1973)、劉易絲(C. S. Lewis, 1898-1963)、懷特(E. B. White, 1899-1985)、特里弗絲(P.L.Travers, 1899—1996)、蘇斯博士(Dr. Suess, 1904—1991)、賈雷爾(Randall Jarrel, 1914—1965)、柯米爾(Robert Cormier, 1925—2000)、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1929—)、桑達克(Maurice Sendak,1928—)、布魯姆(Judy Blume, 1938—)、艾斯柏格(Chris Van Allsburg ,1949—)、羅琳(J.K.Rowling, 1965—)等在內的一大批歐美兒童文學作家、插畫家及其作品被一一納入人們的研究視野。除了一般的文本細讀和文學闡釋外,不少論文從歷史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民俗學、社會學、女性主義、教育理論、藝術理論等角度切入文本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作家作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尤其是該刊上以專欄或專題形式出現的論文組合,具有頗為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參考價值。例如,該刊第5卷(1976年)借美國建國二百周年紀念之際,提出了將兒童文學與歷史研究相結合的命題,并發表了一組關于童書與美國文化歷史之關系的論文,所論對象包括美國1825—1860年間青少年小說的文化價值觀、美國兒童讀本與兒童雜志的發展、鮑姆與杰克·倫敦作品研究、游戲童謠中的美國文化等;第9卷(1981年)上發表了一組共四篇以“兒童文學與媒介”為主題的論文,探討兒童文學與電影的關系、民間童話與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電視與閱讀對于想象力發展的作用等;第18卷(1990年)專門開設了“評論”欄目,收入其中的五篇論文分別探討了精神分析理論在兒童文學批評中的運用、精神分析批評實踐的歷史語境問題、文學的精神分析批評存在的問題,以及通過精神分析批評反思歷史和男性幻想故事;該卷同時以一組探討兒童文學中的母親形象的論文,展示了精神分析理論在文學批評中的運用實例。如果說從該刊的最初幾卷,我們所看到的兒童文學的學科交叉研究還帶著一定的理論學習和機械挪用的痕跡,那么隨著時間的移易,讀者能夠明顯覺察到兒童文學批評對于其他學科相關理論運用方面的日益熟稔,以及它在借取和運用這些理論資源時的日益深入、精細與專業。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兒童文學》雜志記錄了當代西方英語兒童文學批評及其理論推進的學術過程。

而“跨文化”的特征,最鮮明地體現在從一開始就被《兒童文學》雜志引為己任的對于域外兒童文學歷史和現狀的研究、介紹方面。如果說第1卷對于伊索和拉封丹寓言的研究多少還與研究對象本身的兒童文學經典身份有所關聯的話,那么第2卷對于德國戲劇的介紹,第3卷對于澳大利亞兒童文學、猶太兒童文學、希臘兒童文學和當代挪威兒童文學的介紹研究,第4卷關于印度兒童文學的研究論文等等,則完全是站在文學與文化介紹、交流和比較的立場上,對于一種“世界性”兒童文學面貌的關注與呈現。在一個不長的時間段里,該刊發表了包括阿根廷、法國、意大利、德國、比利時、希臘、挪威、芬蘭、蘇聯、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在內的多篇異域兒童文學發展研究論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4、1975、1978、1981、1982、1993年和1998年的七卷《兒童文學》上,分別刊登了七篇大多由英美研究者撰寫的關于中國兒童文學研究的論文、書評或介紹文字,內容分別涉及中國民間故事、中國兒童游戲、“文革”時期的中國兒童文學、中國當代兒童文學與教育媒介、中國通俗文學與兒童、中國兒童文學中的親子關系、中國當代兒童文學中的家庭形象,其中一部分論說由于跳脫出中國視角來看問題,因此有一些獨到的觀點和發現。與同一時期中國兒童文學并不令人樂觀的對外譯介狀況相比,這部分論文的出現同樣體現了該刊的世界性兒童文學視野、理念和追求。

在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兒童文學》雜志始終致力于保持與當下兒童文學和兒童文化現實的緊密聯系。我們能夠從這份刊物的發展中清楚地看到西方兒童文學理論批評演進的一部分歷史。20世紀70年代末的美國,在一股民族尋根文學的熱潮中,學術界對民間故事投注了極大的興趣。出版于1977年的第6卷《兒童文學》圍繞民間故事作為一種兒童文學資源的重要性,組織了一組以民間故事研究及其與兒童文學之關系為主題的文章和訪談;在該卷“編者按”中,談到了民間文學與兒童文學的密切關聯,并提出了利用民間文學資源和古老的故事講述形態重塑當代“兒童—成人”關系的設想。上文提到的“兒童文學與媒介”專欄,也是對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益影響童年世界建構的影視媒介現象的一個積極回應。而出版于1991年的第19卷《兒童文學》則以持續受到關注并處于不斷發展中的圖畫書為話題中心,發表了一組由七篇論文構成的圖畫書研究專欄。該專欄并非對于圖畫書作家作品的一般分析,而是從具體的敘事策略、文化意象等切入探討圖畫書的特定美學、文學和文化特征,顯示出一定的理論高度。該專欄發表的論文結合具體作品探討了圖畫書中的身份認同與第一人稱敘事、圖畫書中的顛覆性形象、圖畫書中的臥室場景,以及圖畫書的文圖關系等。尤其是在文圖關系方面,相關論文以具體作家、插畫家的配合為例,探討了插畫家作為作品詮釋者的身份意義;同時也針對當時圖畫書創作和評論重畫面而輕文字的傾向,提出了批評性的思考,并從韻律和聲音的角度闡述了文字對于圖畫書的重要性。這組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論文,既展現了當時西方圖畫書創作與研究的一些基本現狀,也向我們顯示了當時的圖畫書批評所具有的理論思辨能力;其中一部分論文所提出的話題,在其后的許多圖畫書研究文章中得到了更為深入的探討,更有一部分論述直至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跟蹤現象的過程中,刊物本身的學術敏感也在不斷得到提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該刊早已不滿足于對于現實話題的被動應對,而開始針對兒童文學文類的文學、文化和社會語境,主動提出富有開拓價值的學術話題。例如,出版于1993年的該刊第21卷以一小組論文集中探討了兒童文學中的性別角色問題,內容涉及歷史上和當代的兒童文學作品中對于特定性別角色的塑造。盡管性別角色本身是一個借自成人文學和文化批評領域(最初是社會學、精神分析和女性主義領域)的理論,但這一組論文頗為突出地顯示了將性別角色理論運用于兒童文學批評的可能性和適切性。其中艾倫·理查德森(Alan Richardson)的《19世紀兒童虛構文學中的男性兒童性別角色塑造》一文與瓦萊薇·拉斯汀戈(Valévie C. Lastinger)的《19世紀法國的女童與玩偶》,分別以兒童文學中的兩性性別角色塑造為話題展開論述,彼此構成了有趣的對比。尤其是在后一篇論文中,作者細致分析了19世紀法國兒童文學中的女童玩偶如何在不對當時的男權勢力構成公然挑戰的前提下,顛覆著傳統的女性性別角色塑造,其論說顯然超越了籠統的性別角色賦形研究,而將目光投向了有意味的歷史細節。在2005年出版的第33卷上,開設了一個書面形式的論壇,主題為“創傷與兒童文學”(Trauma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包括“編者按”在內的五篇文章共同探討了兒童文學與生理、心理、歷史和文化創傷的關聯。論者結合具體文本,從精神分析學、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等角度切入,對于兒童文學所涉及的童年暴力、雙親遺棄、物質脅迫等創傷體驗展開分析。此外,陸續發表于該刊各卷的如兒童文學中的文化價值觀研究、兒童身體重塑研究、“男童學”(Boyology)研究、童年表征研究、殖民與后殖民研究等論文,也常常能夠拋出值得深入發掘的學術話題。

與此同時,該刊也關注對于傳統理論話題的新的開掘和探討,尤其是如何在新的理論背景下重新理解和詮釋屬于兒童文學研究領域的一些永恒的話題。例如,在出版于1997年的該刊第25卷上,整個“研究論文”欄目均以“跨文類寫作”(Cross-Writing)為主題。盡管“跨文類寫作”的概念在這里針對的是兒童文學創作和閱讀中一直存在的成人文學/讀者與兒童文學/讀者之間的界線交叉與跨越現象,但發表于該卷的這批論文以其較為新穎、具體、扎實的作家、作品和讀者分析,在一個新的層面上定義和詮釋了兒童文學文類的這一特質,并展示了兒童文學研究可能的新視角。其后,2000年第28卷的“研究論文”欄目以一半的篇幅(五篇論文)刊載了有關“兒童文學”、“兒童文學閱讀”以及“兒童文學研究”之意義的學術對話和交鋒。各位作者圍繞兒童虛構文學的特征、兒童文學閱讀的樂趣、兒童文學與童年研究的交互等,表達了各自的學術觀點,并就彼此間的認識異同展開了對話。

作為一份以兒童文學的自由批評為歸屬的刊物,《兒童文學》雜志通過對于當下現實的積極回應,記錄了當代西方英語兒童文學理論批評最重要的一段歷史;而通過對于新的學術話題的開辟和拓展,它也成為這段歷史本身的創造者之一。

從出版于1973年的第2卷起,《兒童文學》雜志開始設立書評欄目。在最初的幾卷,該欄目的評論對象主要是兒童文學作品;但論者通常會結合幾部相關主題、題材或屬于同一歷史時期的兒童文學作品,進行綜合性的論述。盡管這些述評多以作品分析為主,但評論本身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史論或理論評述性質。隨著西方兒童文學研究的推進,一大批新出版的兒童文學理論著作很快進入了評論者和編輯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該刊書評欄目的主要評述對象;而這一欄目本身的組構也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該刊起始幾卷的書評欄目基本上是游離于研究論文欄目的獨立部分,本身也不追求特定的主題和聚焦,但很快便發展起了一種將主題書評與一般書評相結合的新模式。很多時候,主題書評的評論對象和觀點內容構成了對于研究論文觀點的重要補充。例如出版于1977年的第6卷,其書評欄目就被分為“近期兒童文學發展態勢”、“民間故事與幻想文學”、“插圖插畫”以及“兒童文學批評”四個部分。再如出版于1991、1992年的第19卷和20卷,其中一部分書評系呼應本卷的圖畫書研究論文專輯和吉卜林研究專輯的評論文字。很多時候,即便以無主題形式組織的書評文字也與一部分單篇研究論文形成了對照和呼應,同時也使書評文字承擔起了重要的文獻引介功能。該刊各卷的書評涉及每一階段西方兒童文學研究的一些代表性著作;一部分引起學術界注意的法、德語兒童文學研究著作也在被評述的對象之列。與此同時,與兒童文學相關的重要文化著作,如有關童年研究(史)、家庭研究、女童文化研究、兒童道德與政治生活研究等方面的著作,也在書評欄目的評論范圍之內。不少秉持批評精神的評論本身就是一場自由、思辨的學術對話和碰撞。評論對象與評論者的話語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對于西方兒童文學理論發展歷史的一種別樣的敘述。

許多年來,對于當代英語世界的兒童文學研究者來說,《兒童文學》是他們最為重要的理論園地之一。自創刊號起,《兒童文學》雜志的供稿者包括了一大批當代西方兒童文學批評界的重要學者。活躍在該刊各卷的研究者中,有一些西方兒童文學批評界十分熟悉的名字,他們包括《兒童文學的樂趣》(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1992)的作者佩里·諾德曼(Perry Nodelman),當代西方童話研究領域的代表學者杰克·齊普斯(Jack Zipes),當代西方兒童文學研究的代表學者彼得·亨特(Peter Hunt),《童書中的兒童性》(Childness in Children’s Books)的作者彼得·霍林代爾(Peter Hollindale),等等。這些學者發表在《兒童文學》雜志的論文和評論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最初的批評理路。例如佩里·諾德曼的一系列書評文章及其關于圖畫書與兒童文學閱讀、教學的論文,個中不少觀點正是他廣為人知的著作《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1988)以及《兒童文學的樂趣》的前奏或后續。

自1975年第4卷開始,《兒童文學》雜志在“雜論”欄目中開設了“博士學位論文要目”簡介。這是一份關于近期美國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方向博士學位論文的一個條目式簡介,最初僅僅是論題簡介,后來增加了對于每篇論文主要觀點和內容的扼要介紹。盡管在每一卷長達幾百頁的頁碼中,這一要目簡介往往只占據了最末的幾個頁碼,但對于兒童文學研究者來說,它卻是一份異常珍貴的參考資料。它呈現了兒童文學研究在西方學院派研究中所走過的一段發展歷程,并為后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了資料方面的重要借鑒和索引。而這份出現在每卷卷末的學位論文目錄,其論題的豐富與多元,也會帶給許多兒童文學研究者以驚訝和驚喜。三十多年來,該欄目一直由雷切爾·弗迪斯(Rachel Fordyce)博士負責編輯,其中2000和2001年的要目曾由另一位編輯伊麗莎白·梅菲爾德(Elizabeth Mayfield)協助編輯;要目長度也由最初的三四頁增加到目前的十幾頁。其間盡管艱難重重,但一直堅持了下來。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對于當代美國兒童文學研究發展的其中一支重要脈絡的記錄。

1980年,《兒童文學》雜志開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美國兒童文學學術雜志首次進入著名大學出版社的出版體系,這既是對《兒童文學》雜志多年學術努力的一個肯定,也為它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高層次的平臺。1994年,《兒童文學》雜志編輯部移至弗吉尼亞州的霍林斯學院(Hollins College,1998年升格為霍林斯大學),由該校知名作家R.H.W.狄勒德(R.H.W.Dillard)接替弗蘭西莉婭擔任主編,主要編輯工作也開始由霍林斯大學的朱莉·普法費爾(Julie Pfeiffer)等教員承擔。從2004年開始,該刊進入了美國最重要的學術出版機構之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的學術刊物出版體系。

《兒童文學》雜志以其三十余年的學術堅守,為當代西方英語兒童文學理論和批評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陣地,為美國兒童文學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研究門類的身份和價值確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礎,同時也為其當代學術框架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學術構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由《兒童文學》及其創刊于1975年的姊妹刊物《兒童文學學會會刊》共同提供的學術鏡像代表了美國兒童文學學術研究的基本現狀和最新進展,它們同時也與《訊號:童書研究方法》、《加拿大兒童文學》(Canadian Children’s Literature: A Journal of Criticism and Review)雜志等一起,共同推進了當代西方英語兒童文學研究的學術建設。對于當代英語世界的兒童文學批評來說,《兒童文學》雜志是一份同時具有開創性和承前啟后意義的學術刊物。

早在《訊號:童書研究方法》和《兒童文學》雜志創立以前,當代英語兒童文學界已經擁有兩份代表性的兒童文學期刊,一是創刊于1924年的《號角》(The Horn Book)雜志;二是由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與國際兒童文學與閱讀機構(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Reading)在1963年共同創立的《書鳥》(Bookbird)雜志。這兩份刊物在20世紀前期和中期的英美兒童文學創作、出版和閱讀事業的開拓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這兩種以兒童文學推廣為己任的刊物,其定位都不是純學術性的,它們更多地關注與當下兒童圖書館服務、基礎教育以及現代童書出版業相關的各種資訊;它們對于兒童文學研究的價值與貢獻也更多地體現在這些第一手的資訊呈現上。創刊于1969年的《教育中的兒童文學》(Children’s Literature in Education)在兒童文學研究的學術性上有了質的提升,但這是一份主要從教育學、圖書館學的角度探討童書與兒童教育之關系的學術刊物,整個70年代,它的作者隊伍也主要由教育以及圖書館學領域的相關研究者構成,其中大多數論文的論述建立在班級教育和圖書館實踐的基礎上,并以社會學、心理學和政治—歷史性的分析為主,而較少從文學研究的層面發現和展開對于兒童文學學術話題的闡說。正如弗蘭西莉婭所說,那個時代的兒童文學幾乎盡被掌握在教育界或圖書館學的領域內,其內容多以文學在班級教學中的作用、當代作家生平、閱讀水平分級、書評報告等為主,盡管這些話題本身都很不錯,但卻都不是人文研究者所關心的。在這樣的歷史現狀下,20世紀70年代初《訊號:童書研究方法》與《兒童文學》雜志的先后問世,將英美兒童文學的學術研究同時推上了一個嶄新的層面。這兩份學術刊物有著相似的學術面貌,同時也各有其無可取代的優勢。如果說對于相關兒童文學史料的有意識的搜集、整理和呈現是早期《訊號:童書研究方法》雜志的一大特色,那么《兒童文學》雜志則是以其讀者對象定位的學術性和專注于當下兒童文學學術現場的姿勢,成為當代英語兒童文學批評的一個重要領地。而且,與《訊號:童書研究方法》相比,《兒童文學》雜志更為鮮明地突出了兒童文學批評的學術獨立性。

同時,在具體的批評內容和批評方法上,《兒童文學》雜志既關注從文學角度對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和兒童文學史展開宏觀或微觀的研究,同時也積極關注作為兒童文學大背景的兒童文化,并倡導將跨學科和文化批評的方法融入兒童文學批評。它的這一基本的研究和批評理路不但在《兒童文學學會會刊》上得到了承接和發展,也對創辦于其后的另一份美國兒童文學學術刊物《獅子與獨角獸》(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A Critical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隨著刊物本身不斷的自我提升,其學術性的層面也在不斷得到加強。從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該刊的學術論文欄目愈益彰顯出兒童文學批評可能具有的鋒芒與深度,其學術品質也體現出質的飛躍。這既是刊物自身的進步,同時也是對于當代英語兒童文學研究整體發展軌跡的一個生動記錄。

在1972年的《兒童文學》創刊號上,弗蘭西莉婭從觀念習慣、文本特征和批評標準缺失三個方面指出了兒童文學通常為人文研究者和批評家所輕視的理由。與三十幾年前相比,西方兒童文學和兒童文學研究在今天的地位已經有了十分明顯的提升,而這一變化的推動者之一,正是以《兒童文學》等雜志為代表的學術刊物多年的學術努力與堅持。

繼《兒童文學》雜志之后,西方英語兒童文學研究界又陸續出現了幾種新的兒童文學學術刊物,其中包括《斐德若:國際兒童文學研究雜志》(Phaedru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Research)、《加拿大兒童文學》、《獅子與獨角獸》,以及同樣由美國兒童文學學會主辦的《美國兒童文學學會季刊》等。曾一度被認為是“美國兒童文學分析研究的最佳資源”② 的《兒童文學》雜志,其學術聲音也逐漸融匯在了日漸壯大的兒童文學學術期刊隊伍中。在一個知識的分工同樣日益精細和專業化的時代,《兒童文學》創刊之始所具有的綜合研究性質似乎也正在慢慢失去其最初的魅力。它在理論發表方面的兼容并蓄導致了它本身作為一份學術刊物,似乎缺乏一種足夠明確的身份標識,倒是最初作為其補充刊物的《美國兒童文學學會季刊》以其特別的話題專欄和理論批評年鑒日益吸引著研究者的注意。看得出,《兒童文學》雜志在秉持它最初的學術宗旨和學術面貌的同時,也在努力尋找和確立自己在新的學術年代的獨特理論姿態。從最近幾年的《兒童文學》雜志來看,其研究似乎開始更多地靠向兒童文學的文化批評,比如2007年與2008年兩卷,有關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社會階級關系、社會性別塑造、東方主義、酷兒現象等內容的論述占據了較大部分的篇幅;事實上,這也是對于該刊最初便十分強調的學科交叉研究方法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與此同時,研究論文本身的分析愈顯精細和縝密,學術論文、雜論和書評各欄目的組織也更具有整體性。此外,與20世紀80至90年代初省略“編者按”的做法相比,該刊在90年代以后日益重視每卷卷首的“編者按”,并努力在這段文字中闡釋或者說編織本卷的理論框架。進入21世紀以來,刊物的這種對于每一卷研究整體性的追求(其實也是對于刊物本身的科學結構和理論沖擊力的追求)顯得更為突出。而這種不懈的自我提升的努力與追求,正是《兒童文學》雜志直至今天仍然保持著它作為當代西方英語兒童文學理論重要園地之地位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們仍然記得弗蘭西莉婭·巴特勒在《兒童文學》雜志創辦之初所表達的對于兒童文學研究的期望,那么《兒童文學》雜志迄今為止的所有努力,以及與它的努力密不可分的當代西方英語兒童文學理論和批評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發展歷程,就是對于那最初安放在它身上的期待的最好回答。

【注釋】

① Children’s Literature, Vol. 1, 1972, p.8.

② Jim Silverman, “A Rack of Journal: Research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Vol. 8, 1980.

【參考文獻】

[1] Bator, Robert. Signposts to Criticism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Chicago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1983.

[2] Hunt, Peter. Children’s Liter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 London: Routledge, 1990.

[3] Hunt, Peter.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London: Routledge, 1992.

[4] McGillis, Roderick. The Nimble Reader: Literary Theory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Twayne, 1996.

[5] May, Jill P..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Critical Theory: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Understanding.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趙霞,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方衛平,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院長、人文學院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国产主播|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色婷婷成人网|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99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v天堂中文在线|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91亚洲国产视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青青草91视频|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天堂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基地|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亚洲成年人片|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7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片911|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亚洲看片网| 97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狠狠|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