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國內外的現狀作為分析背景,以低碳經濟的發展分析作為切入點和主線,來研究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問題,力圖解釋我國低碳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現狀,同時也分析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加快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可行性策略和意見。
關鍵詞:低碳經濟;碳排放權;碳稅;碳交易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039----02
近年來,全球變暖的趨勢明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環境惡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繁,使社會發展的基礎部門農業和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態等面臨直接的威脅,引起了國家社會的強烈關注。在此背景下,“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
國際貿易對中國碳排放具有顯著的影響,中國出口和進口的隱含碳排放均隨著時間呈現出遞增的趨勢,但出口碳排放的增加幅度遠高于進口。由于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我國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生產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產品,承擔了大量本應在進口國排放的二氧化碳。導致對外進出口貿易中出口二氧化碳耗能高于進口二氧化碳省能。由于國家貿易碳排放的變化,不僅受進出口規模、進出口結構的影響,更受部門能源利用結構和能源強度等生產技術因素的影響,考慮到國家現階段經濟發展及能源結構特點,中國在未來的對外貿易中,不僅適當控制高能耗、高碳排的部門出口規模,鼓勵低耗能產品的出口;更要降低高耗能產品進口門檻。同時應積極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部門能耗強度。優化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產業結構,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一、向低碳經濟轉型
發達國家紛紛實行碳稅政策,威脅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將通過世界經濟貿易的傳導機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影響。目前,備受關注的是美歐發達國家欲將應對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掛鉤,實施所謂的碳關稅,此舉將改變國際貿易競爭格局,對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構成嚴峻挑戰。
我國作為一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階段的發展中大國,經濟和貿易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世界低碳經濟趨勢深入發展,傳統的高碳經濟和貿易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我國應從戰略的高度重視低碳經濟發展,積極借鑒發達國家低碳經濟發展經驗,逐步建立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框架。結合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性社會的工作目標要求,借鑒和吸收低碳經濟的先進理念,深入研究和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構建完善的低碳經濟法律法規體系,推動社會經濟朝著低碳方向轉型。
二、能源利用方式轉變
中國政府應充分借鑒國際上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方式,并針對自己的特點積極應對。首先積極獎勵“低碳”業績突出的企業和個人。“節能降耗”,是典型的“低碳”業績,除了以硬指標加以考核外,還要以經濟手段積極鼓勵在該領域創新的企業和個人。如在西方經濟蕭條的情況下,上海的遠洋航運業遭到寒流,但上海港卻在節能降耗領域努力開拓,有效地節約了企業運營成本。如在集裝箱起吊程序中,原先的起重機是柴油消耗大戶,而在發明了“油改電”裝置后,使得能耗成本節約率達到77%。這個“岸電系統”一旦在2009年被大面積推廣,還可以減少污染排放90%以上。因此,對于這樣的企業和發明者,應該設計專項鼓勵機制及時予以重獎,這將有助于引導企業和企業家在低碳經濟領域的創新積極性。其次加快制定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路線圖”。清潔能源汽車,一頭聯結著低碳經濟,另一頭聯結著低碳社會。而在中國以擴大內需為導向的財政政策中,對汽車和住宅的消費刺激是一項主要目標。中國在2009年開始出臺燃油稅的改革,實質上也是促進汽車消費的重大舉措。2009年以后,汽車在中國大規模地進入家庭將由可能變為現實。在這方面,面對美國三大汽車巨頭受破產保護的國際競爭格局,中國的汽車制造業有可能獲得新的市場機遇,但條件是必須積極發展清潔能源的新型汽車,必須盡快啟動交通能源替代戰略,首先大力推廣技術成熟、配套設施完備的液化石油氣出租車和壓縮天然氣公交車,然后通過替代實現減排、通過減排實現“零排放”,最后占領低碳汽車市場的制高點。
三、產學研結合。促進二氧化碳回收
發揮產業研發優勢,促進二氧化碳等回收技術的市場化進程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點。近年,國際服務貿易中出現了一個新的業務品種——碳交易,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排放,是公認的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的重中之重,而2005年生效的《京都議定書》規定,從2008--2012年,所有工業發達國家要將二氧化碳等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降低5,2%,而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可以獲得等量的排放權。而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在2012年前被免于承擔具體減排義務,因此在中國境內所有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可以轉變成有價產品向發達國家出售。
伴隨現代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溫室氣體排放及其造成的外部經濟效應已經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追求經濟發展與環境優化“雙贏”的環境保護政策日益成為社會和經濟生活關注的焦點。中國作為一個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過程中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抓住這一機會,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推進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履行國際承諾、普惠百姓福祉,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課題。中國的長期發展戰略要積極地借鑒、吸收、消化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要在我國已有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行動規劃、方針措施的基礎上,加快實施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家戰略部署,及早開展各項相關行動,必須使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導向、政策、意愿。無論是法律法規、政策環境,還是技術發展,都必須要有政府的強力推動和政策傾斜性。
參考文獻:
[1]謝軍安,郝東恒,謝雯,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與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08,(1 2).
[2]陳迎,中國低碳經濟的挑戰與轉型策略[J],特別關注,2010.
[3]崔長彬,低碳經濟模式下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研究[Z],2009.
[4]張仲禮,低碳經濟與結構轉型[N],文匯報,2009-11-9(12),.
[5]管清友,碳交易與貨幣主導權[N],西部論叢,2009-10.
[6]遲遠英,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研究[Z],2008,
[7]何誠穎,徐清振,陳薇,碳排放權、碳金融與中國投行的業務創新[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