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9月24日,在國慶60周年前夕,浙江省政府在杭州西子湖畔隆重舉行外國專家“西湖友誼獎”頒獎大會,向來自美國、德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等12個國家的30名外國專家頒發“西湖友誼獎”。
“我感到很榮幸,謝謝浙江,謝謝萬向!”當來自美國的高級質量工程師馬爾科姆先生從副省長陳加元手中接過金燦燦的獎章和證書,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回想獲獎時刻,他依然心情激動。是啊,這是對他3年來受聘于國際著名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萬向集團技術中心所作突出貢獻的肯定和褒獎。
馬爾科姆雖然沒有值得夸耀的專業背景,卻在質量工程師崗位上孜孜以求,從一個負責生產線開發檢具工藝的普通工程師,成長為國際(或美國)汽車制造質量管理領域高級注冊工程師。2006年,他作為萬向的客戶,開始為萬向提供質量管理支持,獲得了萬向高層的高度贊賞。視人才為企業最大財富和核心競爭力的萬向集團,不惜重金,把他聘用到技術中心,負責項目管理和質量改進,為萬向提高產品質量、邁向高端國際市場,打造了堅實的基礎。
58歲的馬爾科姆十分敬業,把自己當作萬向人,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贏得了同事們的交口稱贊。身為外國專家,他與大家一樣每周6天照常工作。平日里,每天下午要主持項目管理師的定期交流會。項目例會、英語與技術課程經、質量管理全景會,他都是主持人、主講人。到了晚上或余暇,他還要去集團內部員工的“英語角”。
說起英語培訓,馬爾科姆用心良苦。他主動當起了英語老師,對員工定期培訓。尤其是結合專業知識進行講解,把英語教學和專業知識相結合,不僅提高了員工的英語水平,而且增長了他們的專業技術知識。他還憑借自身多年的質量管理經驗,經常組織萬向員工用英語進行質量工具使用培訓,迄今已經有近千余人次受訓,提高了萬向員工的技術水平。
在談到萬向同事的英語水平時,馬爾科姆不無得意地說,技術中心的一位同事“提高了十倍”!后來得知,這位技術人員的英語基礎原本是零,而現在能與馬爾科姆流利地討論技術問題。在萬向技術中心,所有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都用英語與馬爾科姆無障礙交流。既掌握先進技術又懂管理、會英語的骨干技術人員,無疑為萬向全面進入國際一流主機配套市場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作為特聘的外國專家,許多人都擁有獨立敞亮的辦公室,而馬爾科姆的辦公桌與中國同事一樣,在幾十個技術人員集中辦公的技術中心所在的大開間里,相互之間只是略高于桌面的擋板間隔而已。在這樣一個開放、平等的環境里,馬爾科姆與同事們的關系很融洽。安龍澤、楊晨、鄒從國都是技術中心的工程師,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們都與馬爾科姆相處得很親密很友好。平日里,每當他要去銀行兌錢、去理發店理發,他們都會開車接送他。天冷了,他要織一件羊絨衫,他們也熱心地為他尋找店家,直到他滿意為止。節假日,身在異國他鄉的他,難免會孤單寂寞,他們就主動陪他去健身,打羽毛球、網球,或者相約結伴踏青郊游、釣魚野炊,有時還一起自駕車去竹鄉挖筍。他每次回國度假,都會把打獵、釣魚時所拍的照片發來與大家分享。每當他回公司時,也總會捎上體恤衫、巧克力等小禮物送給他們。真心換真情,馬爾科姆與他的同事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自豪地說:我們四個人是“四騎士”,而他們說,應該叫“四兄弟”更貼切!
馬爾科姆在工作上,一絲不茍,為項目管理和質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很大貢獻。他把質量、成本、交付三個關鍵要素用數據、圖表化的質量工具,推廣到萬向各個工廠,形成了統一的QCD數據系統;他幫助企業解決了包括磨加工、鍛造、熱處理等7個質量問題,積累建立了450多個案例數據庫。3年時間里,他還成功主導了美國FORD花鍵軸、美國INTERNATIONAL轉向傳動軸總成、美國通用 M200等速驅動軸總成、德爾福輪轂單元和制動卡鉗、韓國WIA等速驅動軸、歐洲TRW轉向軸承和美國FORD 轉向球銷總成等國外一級配套項目的開發,每年可增加2億多人民幣的銷售收入。在他的帶領下,萬向集團的項目管理和產品質量整體大大提高,現已成為美國福特、通用、大眾等國際一流主機廠的全球一級供應商。
俗話說:入鄉隨俗。馬爾科姆來到中國后,對中國文化很尊重,也很熱愛,他在與萬向人的交往中逐漸認知中國文化。他能聽懂簡單的普通話對話,還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江彬。
馬爾科姆身材魁梧,人高馬大,外貌是個典型的美國牛仔,卻是個鐵骨柔腸、很有愛心的人。一個男人遠離妻兒,獨在萬里之遙的他鄉異國,難免兒女情長。為解思親思鄉之情,他分別在午夜或午間工余時間,每天兩次通過網絡視頻與遠在大洋彼岸的妻子聊上幾句。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他剛從美國回來,一回萬向就捐出3000元,獻上了一份普通美國人的真情和愛心。據他的同事透露,他還資助了一名在寧波就讀的貧困大學生,那位接受資助的大學生曾在萬向打過工。馬爾科姆對此事很低調,還保密。他曾經對他的一位同事說:假如我回美國了,你要幫助我繼續資助她完成學業。這些愛心故事讓人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