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2月8日上午,位于上海浦東的上海世博會標志性建筑中國館竣工儀式在世博園核心區舉行。
一座什么樣外觀的東道主展館,最能代表既古老又現代的中國?這座展館“穿”上什么顏色的“外衣”,才能體現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億萬中國人獨特的情懷?什么樣的奇思妙想、精彩設計,才“配得上”展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施工難度超乎想象
作為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東道主展館——中國館,經過歷時2年多的緊張建設,如今已“走下”藍圖,開始接受審視和檢驗。
如果說“鳥巢”“水立方”是北京奧運會眾多宏大場館中的經典之作,那么中國館則是上海世博會乃至當代中國的象征。不同于眾多“舶來品”,中國館完全由廣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國人規劃設計。
姚建平是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承建一軸四館的項目部經理。最簡單明了的說法,就是姚建平“只管”這紅顏色的中國館。在采訪的時候,中國館,也就是那座紅色的“東方之冠”“官方正式名字”還沒有定下來。當時他介紹說:“社會上、人家網絡上正在‘征名’,那是外面的事情;我要做好的是‘里面’的事情,‘壓力大得不得了’。”
在施工圖紙上,中國館實際建筑用地面積7.13公頃;2007年12月,施工隊伍來到工地,12月18日打下第一根樁。當時只知道中國館的三個要點:第一,工程由簽訂合同時候的10萬平方米,擴大到16萬平方米;第二,僅有一本方案設計概況;第三,還沒有一張圖紙。
紅色的中國國家館區域,為地下兩層,地上五層,地上建筑面積為43904平方米,高度為69米,主要結構由4個19.8米乘以19.8米的勁性鋼筋砼核心筒和從33米開始的層疊外挑呈拱斗形鋼結構組成;上部屋面最大邊長為138米。
我們問,在常規條件下,這樣規模的一座建筑,大概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比較從容地完成?得到的回答:絕對工期三年,也就是沒有還價的工期。實際完成的工期為24個月,從2007年12月18日開工,到2009年5月25日外幕墻掛上第一塊紅板,12月28日鋼結構封頂。后面的5個月,屬布展單位和管理部門。
首先要挖地基。要在8個足球場大小的地面上,挖掘8米深的基坑,打下2920根樁,加固15萬平方米的地基。規模宏大的工程結構相當復雜,250米長的基坑西邊,與已經在運行中的上海地鐵M8號線“緊鄰”,尤其是西側北段與地鐵周家渡車站“零距離施工”。地鐵8號線的天花板,距離基坑的地面,中間只有20厘米。誰都明白,地鐵車輛行進,必定會引起周邊環境的震動;而上邊就要開工的中國館,鋼結構吊裝將重達2萬噸。這還不包括要裝配的巨大異性內傾斜玻璃幕墻及金屬肌理板,還有內中的設備等等。中國館的施工難度,可想而知。
有機疊加中國元素
姚建平告訴我們:中國館最關鍵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拱,一個是紅,這兩個都是中國元素,但又不是簡單的挪用,而是有機地變化和疊加。鋼結構吊裝好了,外面要用“紅顏色”包起來了,這個紅究竟是個什么“東西”,什么材質,形狀大小,平的凹的凸的,深的淺的濃的淡的?
設計圖紙上非常簡單,中國館是一堆結構線條,是一堆物理數據,橫的直的斜的,“面上怎么紅,那是另外一件事情,體現不在圖紙上”。要變成紅的,很簡單,到電腦上做個效果圖就行。但是,同樣很簡單的事情,姚建平和設計者也都很清楚,電腦上的紅,肯定不是現實建筑上的紅。電腦上的紅是一種平面的室內的紅,基本上不能拿到陽光下長時間曝曬的紅。而且,現代中國沒有過如此巨大體量的紅色建筑。
中國館設計者推薦的紅,是“一種涂抹在玻璃幕墻材質板塊上的釉面紅”。這種紅,是北京奧運會場館建設中試用過的鳥巢紅。廣東試制樣板,在上海世博會工地上懸掛起來,陽光下,那是一塊“豬肝紅”。況且,玻璃幕墻拼接就會有縫,要打洞就要有螺絲固定,玻璃本身又非常重。設計者自我否定了這個想法。
有機材料的試制,也被否定。進而試驗的,是鋁板。可是,當涂成紅色的鋁板在中國館最上面的一根長達140米的橫梁上懸掛組合成一個巨大的矩形塊面時,那140米乘以2.7米的“宏大”面積上,顯示出來的是毫無變化的“一排死板”。
于是就想到要有紋路打孔和肌理。
就這樣從討論和試用材質用去了一個月,再從討論和試制肌理用了兩個月,才一步一步地得出正確的結論點。姚建平形容:中國館的紅,“不是從眼睛里看出來的,而是從所有參與者的嘴巴里講出來的,從耳朵里聽出來的”。
在那些日子里,幾十種不同材質、不同肌理的紅顏色的板塊,懸掛在工地上,供評選,供議論。
一天,姚建平來到某個工廠,看到廢料堆中有塊鋁板,上面有類似燈芯絨式樣的細細紋路,姚建平說:涂成紅的,試試看。
2009年1月24日晚是傳統小年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等市委市政府領導來到中國館建設工地,與大家一起吃年夜飯。姚建平有意識地將“廢料試制的細燈芯絨紅板塊”,與其他兩種紅色板塊放到了領導們必經的路口。途經路口的時候,世博局負責人向市領導介紹了這幾種選擇的設想。
領導說:你們自己定。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教授從事色彩學研究已有近30年時間。一天,宋建明來到世博會其他場館參與工作。他信步來到中國館現場,隨口告訴姚建平:故宮里面的紅,有好幾種,大塊面的是宮墻紅,鑲有金色門釘的是大門紅,金鑾殿柱子是生漆紅;還有,屋檐下、有陰影的地方,那紅色就相對更鮮艷,這是為了取得與陽光下的那些紅的平衡。“如果說故宮的紅,被稱之為中國紅,那也是有多少種紅組合而成的。
專家定論:中國館在露天,在陽光下,還有內側面等等,不能只用一種紅。根據姚建平的建議,世博局正式聘請宋建明教授等專家擔任中國館項目組顧問。
宋教授回到杭州,加入了“紅色追尋之旅”,經過精心調試,很快送來圖譜和密封的制作配料方案。姚建平與眾人按圖索驥制作,急送杭州請專家審定,最終用7種不同的紅色為中國館調色,其中“外衣”用了4種紅色,從上到下,從深到淺,即一號、二號、三號、四號紅,有民俗、傳統、時尚、現代之分;室內分三種,即A號、B號和C號紅。2009年7月31日,國家館外立面“紅色肌理鋁板”吊裝基本完工。
今天聳立的中國館,紅得莊嚴,紅得矚目,紅得讓百姓喜愛。姚建平說:是科學,是實踐,是上下結合,誕生了中國館的紅。
展示中華智慧的不朽建筑
年過七旬的何鏡堂教授是中國館設計團隊總設計師。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他興奮地說道:中國館共向地下鉆孔打入約5000根水泥鋼筋樁,其深度幾乎與地面以上的高度相當。隨著建筑長高,每一層的面積和承載越來越大,四根核心筒上“站”著的巨型塔吊也在不斷長高。最終,四座塔吊的“臂展”覆蓋了整個屋頂,并小心翼翼地將總計2.2萬噸的鋼結構吊裝至中國館各個位置。
按傳統習慣,中國館正門朝南,其瓦當圖案是一個篆體的“南”字。同理,朝向東、西和北面的瓦當,圖案也就是篆體的“東”“西”和“北”字。中國館周圍地區館的灰色“圍墻”,上面同樣標有篆體的中國二十四個節氣文字。朝南方向,中國館的左側為“立春”,右側為“雨水”。2010年5月1日,中國上海世博會開幕時分,正是春日,這里會顯得格外溫暖。
參觀者步行入館的76級大臺階全部采用花崗巖“華夏灰”制作而成。鋪設在“華夏灰”的石材總數達4700塊,總面積達近9000平方米,其中單塊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輕的也有260公斤。為了使這些開采自山東的石材表面呈現細密美觀的凹槽,保證大臺階的舒適實用,瀕臨失傳的民間絕藝——“三斬斧”被重新挖掘出來。#8239;#8239;
“三斬斧”是一種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帶的極其古老的純手工石材表面處理方式。人工剁斧的時候,需要初斬、細斬、終斬三道工序,才能出現最終的紋理效果,故取名“三斬斧”。目前,會這種手藝的石匠十分稀少,此次負責加工大臺階及平臺的石匠們,是由施工方苦尋8個月之久才從浙江省溫嶺找來的。其中有的已經退休多年在家安享晚年,但為了打造這一經典工程,他們毅然離開家鄉來到上海。
當然,中國館的內部展示是重頭戲。
國家館的展示主題為“城市發展的中華智慧”。整個展示就是一場生動好玩的尋覓“中華智慧”的旅程。上層的“東方足跡”,通過幾個風格迥異的展區,重點展示中國城市發展理念中的智慧;中層的“尋覓之旅”,采用軌道游覽車的方式,讓觀眾在最短的時間中領略中國城市營建規劃的智慧;下層的“低碳未來”,聚焦以低碳為核心元素的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展示中國人如何通過“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來應對未來的城市化挑戰。#8239;#8239;#8239;#8239;
具體而言,國家館的展示內容可歸結為“一個影院、一幅畫卷、一片綠色、一場體驗、一次感悟”。“一個影院”指的是集合了裝置藝術和多種媒體的體驗型劇院,觀眾可在此觀看一部長約8分鐘的影片,影片講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自強不息”的城市化經驗、中國人的建設熱情和對于未來的信念。“一幅畫卷”指的是《清明上河圖》,將被放大數百倍,畫中600多個人物和場景都會動起來,并模擬一天的晨昏變化把宋代的街市生活呈現給大家。“一片綠色”反映的是城市中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未來中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戰略,整個展區中最大的亮點是“同一屋檐下”展項,表現的是未來城市中充滿溫馨的鄰里關系。“一場體驗”是指參觀者在國家館內有機會坐上一列軌道車,穿越一系列充滿趣味和視覺沖擊的場景,在輕松娛樂中感悟中國城市營建的智慧。“一次感悟”是指國家館展覽的最末一層定位為“低碳未來——師法自然的現代追求”,大家將會了解如何用中國人的智慧來回答未來城市化所面臨的挑戰,對“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有一個深刻的體悟。
中國館,這座展示中華智慧的不朽建筑,必將成為千百萬觀眾熱切向往的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