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日經過河邊,不經意間發(fā)覺,冬天已經悄然滑過。在和煦的春風中,楊柳隨風輕揚,裊裊娜娜,宛若美人飄然起舞。柳枝上冒出了一粒粒新芽,望去一片金黃。
民諺說,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時候,柳梢已經隱約綻出一絲兒新綠。“何處春生早?春生柳眼中!”發(fā)現(xiàn)了柳色上的春意,便聆聽到了春天的腳步聲,看到了春天的身影。春雨初霧,柳色漸漸地由鵝黃成為嫩綠,顯得倍加清新。而柳絮似花非花,飛飛揚揚,漫天飄舞,把春天點綴得更加嫵媚風流。
柳,沒有白楊的偉岸,沒有鮮花的艷麗,但它輕盈婆娑,嫵媚風流,令文人折腰。人們對觀賞植物的吟詠,最多的莫過于柳了。唐代的李商隱對柳就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古人詠柳,多惜別傷春,不管什么人,不管什么樣的筆力,一寫到柳,便柔了、軟了,縱豪放如蘇軾、辛棄疾者,寫起柳來亦是如此。毛澤東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則是另一番意境,賦予了柳更高更新的寓意。
多情自古傷離別。“解有相思苦,應無不舞時。”楊柳多情又善解人意,似乎時時都在為離人分憂,飄舞不止。正因為這樣,它總是被離人作為美好的信物深情相贈。漢時興起折柳贈別之風,至唐更盛。當時長安城東灞橋翠柳成行,離人常在此折柳贈別,正如劉禹錫所寫的“長安陌上無窮樹,只有楊柳管別離”。為何要折柳贈別?“柳”與“留”諧音,行者臨行時折柳以示留戀,送者折柳相贈則表挽留之情,永不相忘。楊巨源的“惟有春風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以春風和柳枝來比喻送者和行者的關系。柳樹適應性強,極易存活,柳絲長得越長,垂得越低,與大地、碧水貼得越近,條條不忘根本,故折柳贈別還有祝愿行者既能隨處而安,又不忘故土故人之意。
春風吹拂,柳眼初展,脈脈含情,柳枝搖曳,婀娜多姿,柳花飛舞,飄然人懷,這令人生發(fā)出許多遐想,撩惹了無數(shù)情思。人們愛柳,王十朋說它“妝點村村入畫屏”;人們也怨柳,閨中怨婦“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但在這舉不勝舉的詠柳之作中,明代楊慎的《柳》,被清代評論家沈德潛認為把柳寫活了。詩云:“垂楊垂柳管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金距斗雞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風前。別離江上還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绷茴I著整個春天,何其得意!而插枝柳條處處生的柳樹,更以旺盛的生命力為世人所稱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