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乒壇有一棵常青樹,名叫瓦爾德內爾,被稱為“世界上能與中國乒壇六代國手交鋒、抗衡整整20年的傳奇人物”。而不被人了解的是,在老瓦內心的友誼城堡里,居住著一位來自中國浙江天臺山的上賓。
2006年,在北京的一次國際商務酒會上,一位國家商務部的高官笑指一位白皙、清瘦的中年華人,用欣賞卻又略帶自嘲的口吻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你瞧,有他在,我們都被冷落了……”
中國多位著名小提琴家和專業人士與這位天臺人交往頗深。他酷愛拉小提琴,而且利用自己這些年在歐洲工作定居的機會,收藏了不少歐洲古典小提琴。
他的名字叫李谷——一位質樸、睿智的旅居瑞典的天臺籍僑胞,老瓦的中國經紀人。
十幾年來,李谷在國際交流的平臺上,在架設家鄉和北歐的友誼橋梁中,發揮了獨特作用,成績可喜。
瓦爾德內爾的經紀人
2005年,“老瓦臺州友誼行”的活動給臺州開啟了一扇讓世界了解臺州的窗口。2005年5月10日晚,育青中學體育館里,老瓦和三次蟬聯世乒賽男單冠軍莊則棟、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女單冠軍童玲等國內乒壇高手,與當地乒乓愛好者同臺獻技,精彩絕倫,歡聲雷動。這次活動開創了天臺兩個第一:重量級世界冠軍首次現身天臺山;體育館首次爆滿得“無插針之地”。這是李谷先生無償獻給家鄉的一份厚禮!
2009年7月16日晚,一場匯集了中外眾多不同時期乒壇名將的“迎世博世界乒乓球群英會”在上海閃亮登場。群英會網羅了世界乒壇多個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書寫中日友好交流佳話的日本名將松崎君代、木村興治,韓國首位奧運乒乓男單冠軍劉南奎、瓦爾德內爾、玄靜和、佩爾森等;來自中國的世界冠軍陣容更是星光熠熠,從徐寅生、張燮林、梁戈亮、曹燕華到王勵勤、許昕等,都是名聲遠揚的佼佼者。
但是有誰知道,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就醞釀這一劃時代的體育活動,只是因為瓦爾德內爾和佩爾森的日程湊不到一起而一再推遲,國家乒協和上海體育局有關領導說:“如此世界乒乓球精英的大薈萃,誰少都不能少了‘老瓦和老佩’,否則這項活動將黯然失色。”為此群英會組委會把求助的眼光盯上李谷。李谷當即表示絕不辜負組委會和廣大中國球迷的信任,竭盡全力促成此事。
李谷擱下國內的工作,親飛瑞典和德國(瓦、佩在德國打俱樂部賽),做他們的思想工作,闡述此次活動的重要性和影響力,終于順利完成使命。
作為老瓦的經紀人,李谷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老瓦,培育老瓦的“中國心”,使老瓦對中國的感情與日俱增。北京申奧,老瓦聯絡多位世界體育明星,大力聲援;國內不少公益活動,老瓦不計報酬全力支持……
北京三里屯的老瓦酒吧就是在李谷的倡議和策劃下開辦的。為了使酒吧成為中國——瑞典國際交流的平臺,李谷傾盡心血著力打造。所有努力,老瓦都看在眼里,非常感動。2008年北京奧運會其間,國內外各大媒體蜂擁而至,有現場直播,也有各種類型的專訪。世界各國體育官員、乒協領導、外交使節、公商務要人也紛至沓來,頻頻光顧,如劉國梁、孔令輝、王濤、閻森等。一次,瑞典駐華大使雍博瑞先生陪同瑞典嘉賓造訪“瓦吧”,不經意中,大使先生笑指李谷,對陪同的官員們不無幽默地說:“你們可別小看這李先生啊,他做了我們外交官做不了的事情呢!”
架起合作和友誼的橋梁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李谷幾乎每年要介紹、引薦數批北歐企業家代表團來中國訪問、考察,這些年來已經在浙江境內落實了數個合資、合作項目和產品訂單。
2002年,為了進一步提高臺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市政府決定舉行世界友好城市暨中外市長聯誼會。李谷在瑞典接到了家鄉領導的越洋電話,從話音中,他品味到了家鄉親人們殷切的盼望。他沒有多想,隨即放下案頭上的工作和業務,緊張地聯絡、溝通瑞典及周邊北歐國家的有關城市,同時,不辭辛苦,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城市之間。功夫不負有心人,憑著他在北歐打下的社會基礎和良好人脈,數個城市的市長和代表臨時改動年度計劃,應邀赴會。
當年的金秋十月,臺州自建市以來規模最大的國際盛會終于拉開了序幕,來自15個國家、19個城市的28位市長、議長及政府代表懷著驚喜的心情來到臺州。在李谷的牽線下,丹麥奧本諾市與臺州簽下建立友好城市的意向書。
2003年12月,“外國使節聚臺州”又一次在臺州的土地上奏響了國際交流新凱歌。18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外交官聚會臺州,對臺州的經濟、工業、文化、教育和旅游等領域進行了全面考察。這次活動主要的策劃者和牽線人之一也是李谷先生。
李谷為臺州的“引進來”立下汗馬功勞,也為臺州的“走出去”做了大量工作。這些年來,他在北歐接待了數十個臺州市政府、商務、文化、教育考察團。他在安排整個出訪活動計劃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對號入座”,使賓主雙方都能在這些國際友好交往和項目合作中獲益。
大量的國際交流活動,占去了李谷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的女兒開始很不理解。為此,李谷多次認真地與女兒交談:“這是血濃于水的鄉情,以后你長大了,學業有成,更要好好回報曾經養育過你的這片土地啊!”此后,女兒李穎明白了其中道理,在不影響學校功課的情況下,多次主動為家鄉代表團做同聲翻譯和向導。
一位市領導在某次外事活動中,不無感慨地贊揚李谷:“他一人兼了數種工作和身份,既是外國商務團的領隊,也是多項國際活動的組織者,關鍵場合又是資深職業翻譯。他為家鄉做了那么多的事,沒有任何要求。他是我們臺州在北歐的‘大使’,希望臺州市所有旅居海外的僑胞像他一樣,多為家鄉的建設和進步做好事、做實事。”
除了積極努力,幫助臺州企業“走出去”外,李谷還為農民辦實事。
李谷注意到了仙居的特色水果楊梅。
“楊梅這種水果不耐儲藏,怎么推銷到歐洲去?我們可以做成濃縮汁,作為保健農產品向歐洲人推薦。”為此,李谷協同仙居當地企業從德國進口了數千萬的設備,制作成濃縮汁,再到歐洲諸國稀釋灌裝,投放市場。“楊梅產品在歐洲打開銷路,可以增加很多仙居農民的收入。”2006年,李谷的推廣計劃開始實行,目前市場形勢看好,給廣大果農帶來了實惠。
“除了楊梅,還有西蘭花以及其他一些公優質的臺州農產品,如果能夠成功推向歐洲市場,可以給很多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李谷說。
重情重義反哺乳恩
“人不應該忘記過去,尤其是不能忘記對你有恩的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李谷出生在仙居一個十分偏僻的農村,長在天臺。小時候,他歷經磨難,是喝一位奶媽的乳汁長大的。奶媽沒有財富,只能用甘甜的乳汁喂養他;奶媽不識字,卻用一顆淳樸的心教會他做人的道理。可以說,他與奶媽的感情很深。如今,他的奶媽已經80多歲了,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仙居。李谷經常給奶媽寄錢、寄物。每年回國,都要抽空去看望她老人家。
回到家鄉,兒時的好友,當年釘廠的工友,天中的老同事,更有乒乓球俱樂部的球友都是他的座上賓!“與家鄉有關的事,我都十分樂意去做。”李谷有著很深的故鄉情緒,比別人更突出的是他有著一股子“親根力”。
李谷自己有跨國公司,為了方便家鄉人民與首都的溝通,他在國內還投資了跨省客運線路,目前已經開通了一班“北京天臺玉環”的大巴車。李谷認為有能力幫助別人,就要毫不猶豫。對需要溫暖的人雪中送炭,為社會奉獻出自己財富的也是一種財富。他近幾年在家鄉熱心助學,還時常用越洋電話和信件與他們保持聯系,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成長。他時常說:“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社會上有能力的人,一起來關心教育、幫助那些需要關愛的貧困孩子。施以援手比錦上添花要實實在在一些。”
如今李谷擁有多個社會團體、商會和組織的領導頭銜,也有幾家跨國公司的執行董事和高管的職務。各方人士還不斷褒揚他是民間外交家、國際活動家、收藏家、成功企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