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蔬菜新品種的不斷引入,蔬菜栽培面積的增加及栽培方式的多樣化,蔬菜病蟲害的發(fā)生為害也呈現出新的特點。筆者根據近幾年來的調查研究,將蔬菜病蟲害發(fā)生的新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總結如下:
一、蔬菜病蟲害發(fā)生新特點
主要病蟲害發(fā)生加重,發(fā)生面積呈逐步上升趨勢;入侵害蟲增多,糧棉果害蟲向菜田轉移;次要病蟲不斷上升為害;小害蟲愈演愈烈;土傳病害、地下害蟲發(fā)生為害逐年加重;病毒病的發(fā)生明顯加重;根結線蟲病不容忽視;生理性病害普遍發(fā)生。
二、綜合防治技術
1 植物檢疫。植物檢疫是控制檢疫性病蟲發(fā)生與傳播的一項有效措施,要加強蔬菜種子、苗木及蔬菜產品的調運檢疫工作,杜絕或防范危險性病蟲的擴散傳播和蔓延。
2 農業(yè)防治
①選用抗(耐)病蟲品種。
②建立合理的栽培制度。蔬菜連作是引發(fā)和加重病蟲為害的一個重要原因。在生產中按不同的蔬菜種類、品種實行有計劃的輪作倒茬、間作套種,既可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肥力,又可減少苗源蟲源積累,減輕危害。
③培育無病蟲壯苗。選用無病種子,搞好種子處理。種子處理常用的方法有溫湯浸種、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等。苗床要建在地勢高、排水好、土質松,最好是未種植過蔬菜的田塊上。采用防蟲網或溫室育苗,加強苗期病蟲預防,做好移栽前的煉苗。栽前清除病蟲株,選用無病蟲壯苗。
④科學施肥灌水。進行平衡施肥,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氮磷鉀肥合理配置,適量施用微肥,可提高植物的抗病蟲能力。要看天、看地、看苗進行合理灌水,忌大水漫灌,避免田間濕度過大。
⑤加強田間管理。病蟲多數在田園的殘株、落葉、雜草或土壤中越冬、越夏或棲息。在播種和定植前,結合整地收拾病株殘體,鏟除田間及四周雜草,拆除病蟲中間寄主,在蔬菜生長過程中,要及時摘除病蟲危害的葉片、枝條、果實或將全株拔除,帶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燒毀,減少侵染源。
3 物理防治
①用色板、色膜驅避、誘殺害蟲,田間鋪設或懸掛銀灰色膜可驅避蚜蟲;懸掛黃色捕蟲板可防治蚜蟲、白粉虱、斑潛蠅等;藍色捕蟲板可防治棕櫚薊馬。
②用白熾燈、高壓汞燈、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進行誘殺。
⑧利用害蟲對某些物質的趨性進行誘殺,如用楊樹枝誘殺棉鈴蟲,用糖醋液、性信息素等誘殺小菜蛾、斜紋夜蛾等。
④利用防蟲網。在夏秋季多種害蟲發(fā)生期應用防蟲網,基本上能免除菜青蟲、小菜蛾、棉鈴蟲、黃曲條跳甲、蚜蟲、美洲斑潛蠅、夜蛾科害蟲等多種害蟲的為害,并可控制由于害蟲傳播而導致的病毒病。
⑤利用太陽能,,在夏季高溫休閑季節(jié),通過較長時間覆蓋塑膜,利用太陽能來提高土壤溫度,以殺死土壤中的害蟲和病原物,,采用高溫悶棚,可控制黃瓜霜霉病以及番茄葉霉病、黃瓜黑星病病情。
4 生物防治。
①保護和利用天敵。寄生性天敵昆蟲應用于蔬菜害蟲防治的有而蚜小蜂(防治溫室白粉虱)和赤眼蜂(防治菜青蟲、棉鈴蟲)等。多種捕食性天敵,包括瓢蟲、草蛉、蜘蛛、捕食螨、食蚜蠅、獵蝽等,對蚜蟲、葉蟬等害蟲起著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
②利用細菌、病毒、抗生素等生物制劑。這是目前最常用的生物防治技術。如蘇云金桿菌(BT制劑)防治蔬菜害蟲,阿維菌素(蟲螨克)防治小菜蛾、菜青蟲、斑替蠅等,核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防治菜青蟲、斜紋夜蛾、棉鈴蟲等,農用鏈霉素、新植霉素防治多種蔬幕的軟腐病、角斑病等細菌性病害。
③利用植物源農藥。如利用苦參、苦楝、臭椿等浸出液對水噴霧,可防治多種蔬菜害蟲。利用辣椒、大蒜、大蔥、洋蔥、絲瓜葉、番茄葉的浸出液對水噴霧,可有效防治蚜蟲、紅蜘蛛等。
5 化學防治。
加強蔬菜病蟲害的監(jiān)測預報,根據防治指標,結合蔬菜病蟲發(fā)生特點,選擇有效藥劑和最佳防治時機,對癥、適時用藥。用藥時科學合理混配,交替輪換使用。如BT與有機磷、阿維菌素、菊酯類農藥混用,既能降低化學農藥用量,又能擴大殺蟲譜,尤其與擊倒力較強的農藥混用,既能提高BT前期防效,又能延長持效期。積極推廣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大力推廣煙霧劑及粉生劑等高效劑型。
451250河南省鞏義市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