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化學農業的弊端顯現
世界銀行在9月份發布的《2010年世界發展報告:發展與氣候變化》中稱,發展中國家在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時更為脆弱,將承受氣候變化潛在影響的75%~80%。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的依賴性強,環境惡化使自然資源的壓力不斷增大,并增大了農業管理的復雜性。
事實上,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了我國的糧食生產,有許多現象是已經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的影響。作為重要糧食基地的江漢平原已經是水稻花期受到高溫危害的重災區。2003年,湖北省武漢市約27萬公頃水稻受高溫危害,占水稻總面積的近50%,空粒率平均約40%,嚴重的達90%,損失慘重:
來自中國農科院農業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報告指出,初步估算,溫度升高、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會使中國2050年的糧食總生產水平,較2000年的5億噸糧食生產水平下降14%~23%。
同時氣候變暖為病蟲害的傳播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使病蟲存活的范圍更廣,活躍時間也更長。
此外,氣候變化還加速土壤退化、侵蝕和鹽漬化的發展,削弱農業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農藥、化肥施用量和灌溉用水量增大,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的費用增加,提高了農業的投資和生產成本。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報告預計,在溫室氣體高排放情況下,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糧食供給可能在2030年前后出現缺口。
低碳農業可抵消80%農業溫室氣體
生態的農業系統能夠減少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如果發展農村沼氣可以減少有機肥處理過程中的甲烷排放,那么在2010~2050年間,沼氣替代生物質能和煤炭可使二氧化碳年排放減少307.77萬噸到4592.80萬噸,二氧化硫年排放減少13.11萬~98.87萬噸。另一方面,退耕還林還草、減免耕、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的生態農業方式,能極大地增加我國的碳儲量,改善生態環境,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
聯合同糧農組織估計,生態農業系統可以抵消掉80%的因農業導致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無需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不再把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
傳統農技受推崇
2003年農業部開始推廣十大典型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包括南方“豬一沼一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和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等。
我國傳統農業耕作方式和工藝,也是專家們在研究和推廣低碳農業的過程中極為推崇的。
市場發展仍需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持
日本開創類似的農產品直銷模式已有35年,搞農場直接配送蔬菜的有3萬多家。
對于鄰國的成功經驗,專家對直銷的方式比較推崇:“運作得好的話,農民可以得到實惠。”但資金是個大問題。
但是,在我國要大面積地推廣農產品直銷的模式,形成固定制度和機制,還存在認證等方面的困難。
如今,以面積計算,我國已是生態農業第二大國家。但我國小農分布的農業特點決定了規模化低碳農業發展的困難。如果一個農戶或一個種植同實行低碳農業的模式,而周圍的耕地仍是化學農業,這個生態模式的土壤、空氣和水源仍舊受到影響和污染。
此外,技術的匹配和適合度也很重要,比如需要大面積地采用生態農業的部分技術;同時農民需要政府和一些高校、社會組織的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培訓;市場的銜接等。
我國低碳農業匹配的條件不足,是制約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因素。相比歐洲國家,雖然農業不占其國民生產的主要地位,但其受教育程度和技術基礎是其發展低碳農業的便利條件。
專家建議,沼氣池應該作為農業基礎設施,由國家倡導企業和個人進行投資,從而促進有機肥的全面使用。同時,我國鼓勵低碳農業的政策和優惠措施應該更完備,機制應該更靈活。
從事發展課題研究的國際性研究中心“第三世界網絡”組織也建議,采用可持續農業生產方法,鼓勵小規模經營農民建立基于生態系統的小規模糧食生產模式,推進新型綠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