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稱虎為“塔思哈”(ta sh ha),女真語是“河”之意。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與十二地支中的“寅”相配,2010年為庚虎年。“寅”字恰如一頭迎面而來的猛虎形貌,威風凜凜、虎視眈眈。甲骨文最初的寅字如箭矢狀,依《說文》中說,寅字表明春之將至,陽氣上升,寅字配虎,正表明虎的陽剛之氣。虎乃獸中之王,雄健無比,兇猛異常,確有王者風范。加上虎頭上的“王”字斑紋,似乎百獸之王的虎是天意所命。遠古人類在與虎的長期搏斗中,認為虎是難以戰勝的,由恐懼敬畏而生崇拜。于是,虎就成為先民的圖騰之一。
據說古時候,老虎特別能生育,造成虎患,吃了很多人和獸。天神就交給了薩滿神一個收縮靈感的神鏡,讓他將母老虎的兩個子宮收縮成一個并變小,一胎只生一個或兩個小虎。狩獵民族都稱老虎為“山神爺”,傳說努爾哈赤當年在長白山挖人參時,是老虎將他帶到了一片生長人參的地方,賣了好多錢,開始招兵買馬,先統一了女真各部,然后對明宣戰。
滿族石姓野祭神中有飛虎神坐度旗,還有鷹、蟒、蛇、雕、狼、蟲、虎、豹八面黃旗。放虎神時有臥虎神、飛虎神,臥虎神為母虎。降臨神壇時薩滿抓“虎崽”,薩滿在族人中選一男孩兒,當作“虎崽”。薩滿通過各種姿勢來表現虎神祗的雄姿和威力。薩滿不僅模仿老虎的呼嘯、騰躍,而且還表現母虎嬉戲虎崽的動人場景。漢軍旗香中有虎神詞。
虎也是鄂倫春人的圖騰,他們稱虎為“烏塔其”,是太爺的意思。也有的稱“博如坎”,是神或老大的意思。赫哲族人也崇拜虎,赫哲族薩滿為人治病時要送一張帶老虎圖形的藥方,稱虎為“山神爺”。赫哲族的阿克堅克氏族自稱是虎的后代。老虎全身都是寶,虎骨是藥材。舊時,老虎的生殖器由薩滿炮制,用涼水泡若干日后再陰干,稱“鞭簾”。野祭時懸掛供桌前享受香火,薩滿分配給族中男子食用,有利于氏族繁衍。
晚清愛國將領依克唐阿將軍所書草體“虎”字,給人一種虎虎生威之感,現藏于伊通民俗博物館。清代戍邊名臣吳大澄,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五月,令勘吉林琿春與俄疆界時,曾在涼水高山峻嶺鐫刻“龍虎”二字,寄意中華民族虎踞龍盤。努爾哈赤統一白山黑水女真各部時,明朝萬歷皇帝派人送來御賜努爾哈赤“龍虎將軍”的桂冠。滿族人都選龍虎年修譜,取龍騰虎躍之勢。康熙皇帝曾自詡:“自幼至今,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只。”在河北承德月亮灣有乾隆射虎遺跡石刻:“上用虎神槍,殪伏虎于此洞,”當時乾隆兩槍射中一虎。
清代流人楊錫恒在滿族秧歌的“燈宮詩”中說:“迎虎迎貓載圣經,新年賽社豈無靈,由來戲事關農事,前隊先迎五谷瓶。”迎虎迎貓為古時八臘之一,舊俗每年十二月農事完畢之后,舉行八臘祭,其中第五是祭貓虎。迎貓,為食田鼠也,迎虎,為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禮記效特牲》記載)。
滿族有句俗話“虎鬧家安”,這就是虎年跳虎神的原因。滿族野祭中有虎神,漢軍旗香中也有跳虎神,叉瑪敲起太平鼓唱道:“打打鼓哇撞撞金鐘,請虎神老爺下山峰哎嗨哎喲。”一個扮演大虎,兩個扮演小虎,頭戴虎頭軟帽,身披虎皮。表演猛虎下山,攀巖越澗,大虎手捻黃香搖頭擺尾,小虎身前身后翻跳騰挪。三位虎神表演后進入屋內,躍上供桌,將供品飽餐一頓。然后表示一定要為香主驅邪保宅。之后便跑回山林。掌壇叉瑪再擊鼓唱送神歌:“送你千道河,送你萬道嶺,回到深山去修行哎嗨哎嗨喲……”
〔責任編輯蘇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