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傅(dàshīfu)
當是先有“師傅”,后有“大師傅”。
在古代,那些或輔佐國君,或教導太子的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之流的,均統稱為“師傅”。而出了廟堂,和尚、尼姑、道士等出家人或衙門中的吏役,也享受了這個職稱。在草野民間,那些有專門技藝或傳授技藝的人,也榮幸地混上了“師傅”的美譽。從此衍生開來,如今的“師傅”,尊稱的對象已不管其年齡、性別(通常多用于男性)、職業了,它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出了原先教與學的關系,是不相識人之間比較禮貌的一種稱呼,并被社會所認可。
“大師傅”和“師傅”的區別,就體現在“大”上面。但這個“大”絕不代表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高低,而是指“師傅”所持專業的重要性——人生在世,還有比吃飯更大的事嗎?不服也得服!這“大師傅”就是為所有“師傅”和徒弟們做飯的現代“廚師”。
擱摟(gē lou)
“擱”(gē)的基本字義是“放置”,引申為“停滯”,像“擱筆”、“耽擱”、“擱置”、“擱淺”等等。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它們各個都安分守己,忠于職守,從不侵越別人的利益。而例外的是“擱摟”(gē lou)。在這里,“擱”是“主謀”,“摟”只是個“隨幫唱影”的。在民間,“擱摟”的主體行為是“攪動”、“攪拌”、“攪和”,又引申為“打擾”、“搗亂”、“阻礙”等意思。
“擱摟”扎根民間,在其語義的表達上,很難用它那些“學名”來替代。其實,“擱摟”是來自山東的典型方言。它的“出身”應是“攉摟”(huō lou)。在明代梅膺祚編纂的大型字典《字匯》中,有這樣的詮釋——攉,手反覆也。搖手曰揮,反手曰攉。而現代版的“攉摟”和“擱摟”,正承襲了它的原始意義。
作 風
先說正統、正經的作風,它是“工作或生活上一貫表現出來的態度或行為;文藝家或作品的風格。”作風一般都是副板著面孔的形象,如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學習作風、領導作風、機關作風等等,“風”往哪兒吹,哪兒的工作就要加強了。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在一系列作風當中,“生活作風”鶴立雞群。而“作風”一度就成了“生活作風”乃至“不正當男女關系”的代指、婉詞。它是不正經的、有傷風化的、低級趣味的符號。但從字面上看,這個詞兒絲毫沒有一點骯臟的意味。
“作風”走入民間,深入底層,完全是時代的產物。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人的概念中,作風問題幾乎是隱私的惟一內容。
〔責任編輯 蘇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