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張先生想在湖南常德開一家公司。2010年3月初,他來到常德市政務中心,窗口工作人員微笑問道:“請問您需要辦什么業務?”張先生表明來意后,填好表格,就回去了。張先生原以為這是個漫長的“例行等待”,沒想到,原來辦理需要至少1個月的程序,現在只過了短短13天,政務中心的人打來電話,告訴他的手續已辦妥。
為什么現在大大縮短了時間?常德市質監局局長談法明驕傲地告訴記者,這主要得益于《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管理和服務規范》和《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服務質量與考核評定》。
2008年10月30日,這兩個由常德市質監局起草的標準,正式成為湖南省地方標準。
實施兩年之后,常德市政務中心因為辦事效率高,百姓滿意,被評為全國首個政務服務試點單位。《規范》與《評定》規范了政府職能,提高了行政效率。
在推進“標準化、質量興市”戰略途中,人才往往是薄弱的一環,要加速人才培養,三年前的常德市質監局已深深地意識到這一點。單槍匹馬肯定是不行,只有與大專院校合作才能實現人才批量生產。抱著試試看的心態,2007年,常德市質監局與當地的職業學校談到想在畢業班開設質量管理課程的想法。經過幾次交流與接觸,質監局與常德外事經貿學校共同開啟了“質量管理”課堂。
據談法明回憶,起初學生們并不理解,他們更多想到相關單位去實習,畢竟在離校之前可以獲得一點社會經驗。為了提高學生們的興趣,常德質監局把質量培訓上升為資質培訓,由常德市質監局頒發“第二本畢業證”,這樣學生的就業砝碼就加大了。“無論去企業,還是進工廠,這些畢業生都能勝任質量管理工作,自然這些學質量管理的學生就成了搶手貨。”據統計,取得兩證的學生比未取得兩證的學生,就業率高出兩倍。
很快,“質量管理”課程在常德大專院校引發了一場風暴。中山外語學校、常德電子技術學校等多所學校都要求開課,并相繼成為常德市質監局“TQM(全面質量管理)培訓基地”。2009年,常德市質監局在職業技術學院又增設了特種設備、食品安全以及牽涉到國計民生的重點產品質量安全課程。據統計,3年來,常德市質監局與學校合作共培養了近千名“質量管理”學生,2000名企業職工在基地中得到了質量知識的再學習,合格率高達98%。
常德質監局在“質量興市”中取得很多成績,摸索出很多經驗,但談法明在采訪中只強調了“標準與人才”,或許這才是該局感受最深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