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廣泛報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目前已正式進入二次修改程序,其中《修訂》第九條新增:對通過電話銷售、郵售、上門銷售等非固定場所的銷售方式購買的商品,消費者有權在收到商品后30日內退回商品,并不承擔任何費用,但影響商品再次銷售的除外。這一有望“后年出臺”的規定迅速觸動了各方的利益神經……
“原則上消費者在合理期限內可以無條件退貨”,新規的核心無疑是源自西方的“后悔權”制度,作為知情權與選擇權的延伸,后悔權的制度基礎在于消費者和商家對產品相關信息上的不對稱——商品的優劣只有消費者購買且使用之后才能了解到,所以后悔權能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從設立初衷來看,后悔權對消費者自然是極大的利好消息。
明明是利國利民利社會的大好事,怎么就“叫好不叫座”呢?須知生活中一個基本的道理是——瑕不掩瑜,“潑臟水不能潑掉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各種聲音如何交鋒,都不應成為阻礙、延遲后悔權在中國落地的理由。
現實中,國人往往怨嘆“活得累”。累,是因為生活成本太高,而生活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是消費信任度太低、消費糾紛太多、消費維權成本太高。試想,在中國當前的消費大環境下,哪一個消費者在商家面前不是處于弱勢地位?若每個人一年中遭遇兩起消費糾紛,能活得不累嗎?
后悔權的意義正在于此。把后悔權寫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除了實現法律層面的程序正義之外,還極大地彰顯了保護民生消費權益的實質正義。可以預見的是,在消費者擁有后悔權之后,整個社會的消費環境會有較大好轉,不法商家將會生存困難,而公民的生活成本也必將會如期待的有所降低。
至于包括商家在內的一些群體所擔心的消費者濫用后悔權的問題,恐怕還是有點低估了中國消費者的素質。有說服力的例子是,成立于九十年代中期、位于三線城市山東淄博的民營流通企業淄博商廈,其成名且制勝的法寶就是有后悔權之實的“20天內無條件退換貨”承諾。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5年淄博商廈即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在全國零售業百強排名中列第17位——后悔權沒有毀了它,反而成就了它。實體店尚能如此,非固定場所銷售的商家何以就顧慮重重呢?
退一步說,假如中國的消費者在誠信方面的確不盡如人意,那后悔權在考驗整個社會誠信程度的同時不也能促進整個社會的誠信建設么?
當然,話說回來,后悔權在現階段的中國會不會引發諸如“退貨狂潮”、“搞亂市場”、“配套制度、監管不完備”、“影響商品再次銷售界定難”等問題,尚需要實踐檢驗。從西方趨于完善的制度構建來看,譬如瑞典,有專門的《遠距離合同法》,其中就有關于“后悔權”的明確規定,包括后悔的期限(14天)、后悔權的適用范圍等等。但如同任何一項法律制度的構建過程一樣,后悔權的理性建設、日趨完善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倘若不大膽地對消費者后悔權進行嘗試,又何來的建設與完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