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山區探索循環經濟的模式之前,發展環保產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提上了政府日程表。
武漢循環經濟研究院汪副院長回憶,環保產業的提法基于兩點,一是青山區自身的污染,“打個比方,漢口人每年吸入粉塵量,能做一塊肥皂,青山人能做一塊紅磚。”二是從產業結構出發,青山區沒有第一產業,擁有武鋼、中石化和青山熱電廠三大國營企業,和少量第三產業。“發展依托大型重工業企業的服務性產業是一條出路。”最終,青山區定下來的規劃,是發展服務型的環保型產業,解決三大廠高污染的同時,探索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2000年初,青山區拿出開發區的一塊土地,建成青山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后升為國家級),2001年開始對園內的企業進行孵化,現任中心主任潘和詠回憶,“2002年剛來的時候,只有28家企業,其中一小部分是環保企業。”
這是青山區發展環保產業的開頭。轉折點發生在2006年,這一年,東西湖區被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驗區,進行以農業為主的循環經濟開發。簡單地解釋循環經濟,是將經濟活動解剖為從資源到產品到再生資源的過程,俗稱為廢物利用。
與東西湖區相比,青山區無疑更具有發展循環經濟的先天優勢,高產量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制造出高數量的工業廢渣,經過專業技術處理,這些廢渣可變身為其他產品銷售,比如對鍋爐煙氣除塵,得到粉煤灰,用技術壓制成粉煤灰磚,是很好的建材產品。經過專家論證之后,2007年,青山區申報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驗區,于同年11月26日獲批。
2008年,在中國武漢循環經濟發展論壇上,解決了怎么做青山式循環經濟的問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企業內部的循環,二是企業和環保產業園區之間的循環,三是全社會范圍內的循環。
98%的工業廢渣得到再利用
論壇后制定出的《青山區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規定,鋼鐵企業要搞好企業內部四類物質的小循環,這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推進小循環的措施是實現“清潔生產審核”和“能源管理”。
以武鋼為例,煉完鋼的工業廢水,經過處理后直接排放長江,不可避免地造成污染。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后,武鋼建設了全廠綜合廢水處理回用系統,新建兩大污水處理廠,設計為日處理20萬方污水的北湖廠,以收集生活排水為主,對廢水實施一定的水量水質調節后,經過澄清處理,和預留脫鹽深度處理措施,可以100%回用,設計為日處理16萬方污水的工業港廠,以收集綜合廢水為主,約50%回用 。
“以前,大企業的目光停留在自身產品的效益點上,實施小循環之后,企業看到了新效益。”武漢循環經濟研究院萬迎峰主任介紹,武鋼的高爐渣、煉鋼渣等,通過循環利用,已經形成了新的產業鏈。“高爐渣通過深加工成礦渣微粉,是做水泥的好材料,武鋼之前是便宜賣給周邊的小水泥廠做原料,現在和華新水泥廠合作,用專業技術集中生產礦渣水泥。”
根據統計數據,武鋼在2007年的600萬噸廢棄物中98%得到了再利用,其中320萬噸鐵渣變成水泥原料,140萬噸鋼渣變成了混凝土原料,武鋼的這些“二次生產”產值達到13.67億元。
循環經濟的另一推動是企業間的資源共享。2007年,青山熱電廠籌建2臺大型熱電聯產機組,在發電的同時會產生大量余熱;同時,規劃在武石化興建2臺130噸的燃燒鍋爐,為擴產服務。青山區政府聽聞消息后,赴北京牽線搭橋,使雙方達成協議,青山熱電廠建設的熱電聯產機組有償為武石化提供余熱,武石化則取消擬建鍋爐的規劃,減少近3億元投資。
依照最新的規劃,青山熱電廠的集中供熱,會衍生至青山工業產業園,并逐漸供給給青山區居民,“青山區會逐漸拔掉鍋爐廠,直至消滅。”
成功孵化出產值過億級環保企業
從中受益的不只是大企業,中小企業也嘗到了甜頭。創富標兵企業武漢保華石化公司,利用武石化的工業廢料,生產輕、重芳烴和重質瀝青等產品,年產值可達8.2億元,還有更多的企業,聚集在青山區等待著機會。
由潘和詠擔任總經理的武漢華創源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建設于2006年,專門孵化環保專利型企業,“我們的主要對象是初創型企業。”進入孵化器的門檻并不高,標準是“有技術、項目好、有前景”。
企業的注冊資本由幾萬到幾千萬不等。為解決企業創業時資金短缺,以青山國家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為例,新企業入伙時需繳納300萬元保證金,中心成立了火炬擔保公司,減免企業保證金;對于中心內的種子企業,還建有種子基金,企業可以通過拆借、出讓部分產權和股權來獲得支持;每個季度召開銀企懇談會,引入銀行貸款和投資機構。
在青山區,這樣的企業不愁市場:他們依托鋼鐵、石化和電力等重型工業生存,專吃大企業生產的廢渣、廢氣、廢水,生產環保產品,或衍生大企業產業鏈,進行鋼材、石油的深加工。
這里常常能聽到這樣的傳奇:從某大型公司出來的業務員,注冊資金50萬,關在辦公室里做專項研究,窮到交不起房租,最后研發成功,成為國內該產品市場份額的龍頭老大。據說,很多國營企業的技術工人,或是研究機構的專家,握著專利,到這來尋求孵化的大有人在。
“70%以上的企業能孵化成功,千萬產值的企業很尋常。”潘和詠是創富故事的見證人,因為這種效應,中小環保企業在青山區抱團。潘和詠最近忙于白玉山工業園的籌建,園區里規劃有廠房,“離武鋼和石化更近,方便環保企業就近生產。”
現在由青山區統一管理和服務的孵化基地有4個,企業232家,孵化器里的企業更替很快,老企業長大出去了,新的不斷進來。不變的是房租,坐落在和平大道中心地段的創業中心,房租一直保持在每平方十幾元,對于創業者而言,這也是利好之一,“一些老企業會回流”。
“綠景苑”式小區越來越多
在青山區,“綠景苑”是“節能小區”的代名詞。外墻體外保溫技術的應用使小區住宅比普通住宅節能50%;小區一半居民使用太陽能熱水器,每年節約用電28.1萬千瓦時;采用一整套污水處理系統,每天節水50噸,經處理后的中水,達到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用于小區水系補水循環、綠化噴灌、道路沖洗……在該社區的25棟住宅樓中,應用了62項節能技術。
推行節能小區并不意味著家中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武漢循環經濟研究院的專家們做過示范工程,在11層的高層住宅樓頂安裝太陽能樓頂供熱系統,總投入約40-60萬元,以加熱一噸水到45℃為標準,太陽能的成本在10元,電或煤氣在12元。
依據青山區的規定,政府將會實行項目補貼和政策扶持,在新建小區內建設太陽能利用、污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垃圾分類回收處理等設施,現有6個試點樓盤。節能小區的試驗還包括還建房。武漢循環經濟研究中心專家介紹,還建房小區內將會開辦節能超市,出售各種各樣的節能產品,效仿“家電下鄉”的方式,以實惠的價格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新建小區內倡導垃圾分類法,分成干濕垃圾兩類,濕垃圾直接交由小區內的微生物有機垃圾處理房分解,用作有機肥料,干垃圾有用則再循環,無用則拿去填埋和回收,比依據能否回收的老方法更貼合武漢人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