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你踏進富陽華寶齋文化村,古樸軒敞的樓館廠房,滿目菁華的古籍陳列,別具特色的造紙印刷一條街,讓你體會從一枝毛竹到一本古籍的神奇,驚嘆傳統(tǒng)手工造紙和線裝古籍印造的無窮魅力!
這是浙江民營文化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文化杰作!它的昔日主人蔣放年篳路藍縷、矢志以求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至今有口皆碑,廣為流傳。著名書法家沙孟海生前稱他是“蔡倫偉業(yè),沈括高風”,對一個農民企業(yè)家而言,這是何等崇高的贊譽啊!
“買宣紙?我有!”
“說紙必說富陽紙”。富陽造紙,歷史悠久。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后,富陽造紙一直名揚士林。魏晉時藤樹皮漿的“皮紙”,北宋時貢品竹漿“元書”紙,以及“謝公箋”“赤亭紙”,歷來傳為美談,而高橋造紙作坊遺址的發(fā)現,更證實富陽作為“造紙之鄉(xiāng)”,確實名不虛傳。
1984年,國務院古籍規(guī)劃小組組長李一氓先生為印制古籍用紙而煞費苦心,情急之下想到了“造紙之鄉(xiāng)”富陽。俗話說:無巧不成書。當承印古籍的廠家到富陽采購宣紙時,在富春江邊的靈橋與蔣放年不期而遇:“買宣紙?我有!”幾天后,當蔣放年帶著宣紙來到北京鑒定獲得通過時,他靈機一動,請李一氓先生題寫了“富陽古籍宣紙廠”,從此走上了古籍宣紙的研制生產之路。
早在此前一年,癡迷造紙的蔣放年就拿出自己的幾千元錢,搭起工棚,壘起石灰池,砌上曬紙板,開工造紙了。雖然當地的土法造紙很普遍,但材料粗劣,工藝簡單,用途有限,而蔣放年要想造的是能印古書的紙!
工夫不負有心人。毛竹造紙難上難,要經過砟竹、砍青、削竹、拷白、浸坯、斷料、腌料、煮料、漂料、浸尿、堆料、入宕、舂料、操紙、曬紙、磨紙等16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暗藏玄機,技術竅門多。經過反復試驗,潔白、平勻、富有彈性、著墨力強的宣紙,帶著毛竹素香出世了!專家鑒定,這種古籍宣紙質地柔軟,不易蟲蛀老化,拉強可達3227米!“古籍延年,富陽紙貴。”這是著名版本學家顧廷龍對富陽宣紙的由衷贊嘆。
書香識天下
古籍用紙的試制成功,使得蔣放年擁有了“富春江畔新蔡倫”的美譽,但這位愛書如命的農民,卻有了更高的目標:印造古籍!
在常人看來,一個農民要印造古籍,無異于天方夜譚。但蔣放年骨子里生就的那股子實干家的牛勁,硬是攻克了照相、拷版、曬版、上機、用墨、套色等一個個技術、工藝難關,把傳統(tǒng)的石印工藝和先進的電腦分色膠印制版技術結合起來,實現了從造紙到印書的飛躍。1988年,富陽古籍印刷廠宣告成立,蔣放年的第二個夢實現了。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位農民出身的文化人,不僅能技術攻關,而且還善于宣傳公關。當采用全手工印造、用料精良、裝飾精美的第一批線裝古籍《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四大名著問世時,蔣放年抑制不住激動和自豪,抱書北上南下,奔走呼號,希望得到領導、專家和社會的認可和支持。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回報他的是中國書店500套《營造法式》的訂單。這第一筆訂單之后,是1990年亞運會1000套禮品書《中國臉譜大全》。
為了陽春白雪般的古籍夢,他調動自己所有的能量,甚至激活了渾身上下的每個細胞,四處找客源接定單,利潤薄也堅持搞,想方設法爭取到寶貴的出版發(fā)行權和少量的書號資源,終于打開了局面,站住了腳跟。從此以后,各類訂單紛至沓來,蔣放年的名字與他的線裝古籍一起,帶著翰墨書韻,香飄全國。
1995年,富有品牌意識的蔣放年為他未來的“古籍王國”取了個響亮而文雅的名字:華寶齋,寓意“物華天寶”。接著,他馬不停蹄,不斷擴大經營,在開辦了華寶齋書社后,又在香港、杭州等大都市開設分社。1996年,他把造紙技藝和古籍印刷巧妙地組合、展示出來,打造了“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開始涉足文化旅游業(yè),實現了事業(yè)的第三次飛躍。
從此以后,“富春江畔華寶齋”成為富陽乃至浙江文化的一塊招牌,許多愛書的領導、名流、文化人,都沖著這張“金名片”,紛紛來華寶齋飽覽書香墨寶。喬石、李瑞環(huán)、李嵐清、李鐵瑛、汪道涵、陳香梅、金庸、季羨林、巴金、王元化、任繼愈、王光英、沙孟海、啟功、趙樸初、顧廷龍、蘇步青……各級領導、無數社會賢達、文壇尊宿,無不和蔣放年、華寶齋結下了解之緣,留下了翰墨清韻。
肝膽情至深
說起蔣放年苦心孤詣、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歷歷往事,原浙江省政協主席劉楓感慨萬千:“他一個農民沒啥基礎,艱苦創(chuàng)業(yè),白手起家,先造紙后印書,振興了低迷很久的線裝書印刷,真是不容易,這種精神很值得稱贊!”當初蔣放年因為要開拓經營受阻,來找時任省委副書記的劉楓同志尋求支持,劉楓站在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高度,批示富陽市委解決了華寶齋發(fā)展用地問題,給予蔣放年實實在在的支持。然而天妒英才,長年的積勞成疾,使以恢復手工造紙和古籍印刷、振興民族文化為己任的蔣放年,在榮任全國政協委員之初,不幸于2003年英年早逝,無數人扼腕嘆息。
29歲臨危受命的蔣山回想起這些年來各級領導無微不至的關懷,動情地說道:父親去世對家族、對企業(yè)的打擊可想而知,就在六神無主時,時任浙江省委副書記劉楓親自前來參加追悼會,宣讀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huán)的唁電,給正處于困頓中的蔣家和華寶齋帶來了莫大的關懷和鼓勵。直到現在,劉楓仍然一如既往地關注著華寶齋的發(fā)展,關心著蔣家的生活。作為家族企業(yè),華寶齋在蔣放年去世后曾一度遇到內部矛盾和發(fā)展障礙。在這危難關頭,劉書記親自過問,調解矛盾,鼓勵蔣家要集中力量擰成一股繩。并轉達了李瑞環(huán)等中央領導的關懷,要求把華寶齋繼續(xù)辦好,華寶齋決不能垮!
就這樣,華寶齋繼續(xù)朝前發(fā)展著,華寶齋與政協人士的深情厚誼延續(xù)著。2004年,在全國政協禮堂西南廳,面積330平米的華寶齋書院開張了。“政協活動檔次高,交流的信息量也大。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辦的華寶齋書院,就是希望通過此舉將華寶齋的影響力輻射到全國各地。”這是蔣家新一代華寶人的心聲,也是廣大政協人士的愿望。隨著各種筆會、沙龍、民樂演奏、京劇清唱等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北京華寶齋書院成了政協文藝界人士交流的一方寶地。
“南有華寶齋”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正是富春江山靈水秀,物華天寶,才孕育了蔣放年和華寶齋這樣的文化奇跡。從那以后,蔣放年在造紙成功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古籍印刷廠,開辦了華寶齋書社,并在香港、杭州等大都市開設分社,富陽的宣紙、古籍帶著翰墨書香,名揚天下,深得贊譽。
歷史文獻、佛教經典、文學小說、金石拓片、名人手札、中醫(yī)古籍、歷代版畫,諸凡涉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各門類的各種古籍,在華寶人手中奇跡般地復活、再生了!《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四大名著,《唐詩菁華》《宋詞菁華》《元曲菁華》《金瓶梅詞話》《西廂記》《牡丹亭》等古典文學巨著,以及《本草真詮》《古今醫(yī)通大全》《壽世秘典》《營造法式》等傳世秘籍,還有甲骨文、金文、銅銘、漢畫像石、歷代墓志等文獻資料集成,琳瑯滿目,翰墨留香。
華寶人在仿古復古中創(chuàng)新求變,吸收現代制版印刷技術,開拓題材,嘗試印制文化藝術名人作品、國家領導人手跡、熱門收藏品和禮品精品系列線裝圖籍,如《毛澤東手書精選》《鄧小平手跡選》《董其昌書畫集》《魯迅墨跡精選》《于右任書法》《弘一大師手寫金剛經》以及亞運會禮品《中國臉譜大全》等,受到中外各界高度贊譽。而有圖7000多幅的長篇連環(huán)畫3函18冊,加上2000套的絕版印刷和10位原著作者親筆簽名,使這套“小人書”收藏價值陡增,贏得了良好的市場效益。
華寶人在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不忘鄉(xiāng)梓情,積極為家鄉(xiāng)文獻整理貢獻力量,印制了宋版南宋《臨安三志》《歷代帝王詠西湖》《郁達夫手跡》及仿真影印的山水畫長卷《富春山居圖》等等,不勝枚舉。
而最值得華寶人自豪的,是2002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啟動的國家重點文化項目“中華再造善本工程”,選定華寶齋為主要定點影印單位。整個工程分《唐宋編》《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少數民族編》五編,共收古籍圖書1300多種。這是一項相當于清代修編《四庫全書》的偉大工程!華寶齋有幸從一開始就承擔了這項光榮使命,依據原書版式,采用縮微、掃描、原樣影印等現代印刷復制技術,精工細作,如期完成第一期《唐宋編》140種古籍再造,其中有《后漢書》《資治通鑒》等120多種,已被專家小組認可,得到國家文化部的一致好評。這些現代線裝經典,必將惠澤千秋,流芳百世。□